上海市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已順利完成。據統計,按照201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15萬人)計算,上海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達15.94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72平方米。這是記者昨天從市政府召開的2015年上海市體育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十年數量增長167%
據悉,本次體育場地普查對象為全市各系統、各行業、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各類體育場地(軍隊系統除外)。截至2013年12月31日24時,上海市共有體育場地38505個,用地面積6783.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29.64萬平方米,場地面積4155.69萬平方米。全市場地數量和場地面積均排在前8位的區縣分別為浦東新區、嘉定區、青浦區、松江區、閔行區、奉賢區。
根據2014年底公布的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我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平方米。
對比上海市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市體育場地數量在10年間增加了24080個,增長了167%,年均增長速度10.3%;場地面積增加1229.54萬平方米,增長42%,年均增長速度為3.6%。
「上天入地」尋增長點
寸土寸金的上海,是如何在10年間完成167%的增量的?
負責此次場地普查的上海市體育局王家瑾調查員介紹說,除了各個郊區因為地域相對比較廣比較容易做增量之外,各個中心城區也在想方設法做加法。
彈丸之地的靜安區,想要擴容一方健身場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橫向改造難,就縱向進行擴容。經過改造,市西中學的地下籃球館開張了,孩子們趨之若鶩。除了入地,「上天」也成為市中心體育場地新的增長點:延安中學屋頂上建起了桌球房,成了學生們健身的新場所。
據介紹,10年間,上海新增的體育場地和老百姓貼得更近了:如今,位於社區裡的體育場地為23668個,佔到了總數量的61.5%,10年間興建的健身步道、健身苑點、百姓健身房和公共運動場成為了老百姓新的健身場所。此外,社會力量對全民健身的熱情也日漸高漲,企業也成為投資體育場地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10年間,企業投資建設的體育場地數量佔到了16.6%,投資金額佔到了45.3%。
人均面積卻「做減法」
雖然和第五次普查相比,上海體育場地無論是數量或是面積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和10年間相比,人均擁有的體育場地面積卻不增反降。
據統計,上海10年間體育場地面積增長率為42%,但是人口的增長率達到44%,而10年前人均擁有體育場地面積為1.75平方米,最新的數據卻減少0.03平方米。王家瑾說,體育場地雖然在穩步增長,但還遠遠不能滿足老百姓對於健身的需求和熱情。此外,在這次體育場地的普查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老百姓的健身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專項化,但是上海目前的體育場地以公共運動場地居多,包括三大球、羽毛球、桌球館在內的球類場地和遊泳館相對還是比較欠缺。王家瑾說:「老百姓的健身需求,不是廣場舞或是打拳練操就能滿足的。」除此之外,普查結果表明,不少場地的設施還比較落後,這和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百姓健身需求也有一定的距離。
據《上海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新增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場地)面積達2200萬平方米。未來怎麼繼續做增量,將是對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新的考驗和課題。
根據一項對上海市民健身意願的民意調研表明,把體育場地和綠地結合在一起,是市民們最期望的健身方式。此外,體旅結合、體藝結合,或許能成為新的增長點。「大城市增加體育場地,融合和創新將成為主要方向。」王家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