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退休後扎進大亮山22年,帶領大家植樹造林,讓荒山變林海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一路兜兜轉轉,沿著盤山道,汽車駛進了大亮山。車窗兩邊,松濤陣陣,幾十米高的華山松一眼望不到頭,來這裡拍婚紗照的、帶孩子參觀遊玩的當地人絡繹不絕。大亮山林場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44公裡處,過去由於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後,為了兌現「幫家鄉辦點實事」的諾言,主動放棄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捲起鋪蓋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大家植樹造林,一幹就是22年。5.6萬畝人工林、1.6萬畝雜木林如今根深葉茂,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去世前三個月,病重的楊善洲最後一次上大亮山。這裡的每一棵樹,都是他帶領著林場職工栽下的。

★ 故事 ★

在李雪健主演的電影《楊善洲》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山裡的老倌從山下挑了兩桶水往山上趕,正巧遇到了李雪健飾演的楊善洲也要進山。老倌告訴他,山裡吃水困難,都要到山下去挑,今天侄子結婚,送啥都不如送兩桶水實惠。

電影開頭的這一幕想必讓久居城市的人很難感同身受,但卻是20多年前,大亮山周邊乃至保山地區面臨的真實情況。過去由於過度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當地農民飲水大多要到幾公裡外的地方人挑馬馱。

昔日荒涼的大亮山。

飲水如此,種地的難度可想而知。糧食生產,水是命脈,水土保持,樹是根本。楊善洲義務造林,就是要改變這種惡劣的生態狀況。他不止一次向身邊的人說:「都是在我們手上破壞的,一山一山都砍光了,我們要還債,要還給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綠洲!」退休不久,楊善洲帶著縣裡抽調的幾個同志開始了艱難創業。1988年3月4日,大亮山國社聯營林場正式掛牌成立。

海拔2600米之上,大亮山的綠化工作困難重重。歌謠裡這樣形容:「好個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著慄炭火,後面積起馬牙霜。」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楊善洲帶領職工一邊造林,一邊動手自給自足。沒房子住,楊善洲和林場的工人們自己動手建了幾間油毛氈房,在極其簡陋的房子裡辦公、住宿。

74歲的大亮山林場原場長自學洪跟隨楊善洲30載,他至今都記得楊善洲初上大亮山的情景。「他是最沒有官架子的官。那時他住在用樹杈搭起的窩棚裡,腳上穿著草鞋,就是一個普通的放牧老人。」後來,簡易的油毛氈房蓋好後,這位老書記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後,當他們用磚瓦平房取代毛氈房時,破敗不堪的油毛氈房四周已是一片鬱鬱蔥蔥。

楊善洲(右一)和群眾們一起插秧。

如今,大亮山松樹參天。禿山變成了綠山,大亮山林場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跟隨楊善洲造林多年的周波,現任善洲基地管委會副主任。他說,大亮山涵養了充足水源,有水源保護點316處,解決了周邊3個鄉鎮11個村2.5萬人的飲水問題。2010年春天,持續半年的乾旱讓雲南很多地方居民飲水困難,大亮山附近群眾家裡的水管卻依然流出清甜的泉水,其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場。群眾們說,多虧老書記植樹造林幫了大家。

此前,大亮山周邊村莊沒有電,村民們還使用煤油燈,楊善洲給大家帶來了12公裡長的高壓輸電線路,讓周邊村寨的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大亮山沒有公路,造林物資只能靠騾馬託運上山。楊善洲和職工一起自己勘測,自己動手,挖出了一條14公裡的山路,之後又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把林區公路延伸到大亮山的邊角村寨,總長達70多公裡。周邊農民依託大亮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開始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目標。到2009年,大亮山林場的評估價值超過了3億元。令人沒想到的是,楊善洲將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交給了國家,並謝絕了當地政府的獎勵。

★ 數說 ★

從荒山到林海

通過楊善洲的努力,風吹石頭跑的大亮山栽種了5.6萬畝人工林,曾經光禿禿的80個大山頭,183個小山頭披上了綠意盎然的森林,造福了周圍的200多個村莊、2.5萬多村民。楊善洲綠化荒山,帶動了當地人的造林熱情,施甸縣的森林覆蓋率從當初的17%,提高到了如今的97.3%。

2010年大亮山航拍圖。

★ 補白 ★

他們感動中國

2010年10月,楊善洲同志因病去世。2011年,他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在這些年度人物中,有徐本禹、田世國、叢飛、王順友等來自民間的傑出人士,有濮存昕、劉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季羨林、鍾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黃伯雲這樣的睿智學者,更有張榮鎖、魏青剛、洪戰輝、黃久生、王鋒這樣的普通百姓。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劉琳 李環宇

監製:尹文勝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荒山林海 樹木樹人
    1988年,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後,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當地群眾植樹造林,一直堅持到2010年因病去世。現在,這裡的森林覆蓋率已達97%,5.6萬畝的國家級生態公益林枝繁葉茂,為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曾經「風吹沙石飛」的大亮山穿上了綠裝,受益最大的是大亮山周邊3個鄉鎮11個行政村的2400多戶村民。
  • 楊善洲:綠了荒山造福百姓的「草鞋書記」
    新華社昆明12月30日電題:楊善洲:綠了荒山造福百姓的「草鞋書記」  新華社記者林碧鋒  「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百姓造一片綠洲。」
  • 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辛勤耕耘 荒山披綠
    他30歲起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幾十年如一日,頭戴竹葉帽,身披蓑衣,腳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個村莊、踏遍每一道山梁,被人們親切地稱作「草鞋書記」;60歲退休後,他謝絕到省會城市養老的機會,回到家鄉專心植樹造林,一種就是22年,在光禿禿的荒山上建起了數萬畝人工林,被人們親切地稱作「種樹書記」。
  • 楊善洲:窮盡一生書寫為民情
    1986年6月,楊善洲同志退休以後,主動放棄進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縣大亮山興辦林場,一幹便是20個春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7萬多畝,林場林木覆蓋率達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使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修建18公裡的林區公路,架設了4公裡多的輸電線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農戶,通電通路。
  • 楊善洲:「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
    1952年入黨的楊善洲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只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1988年4月,60歲的楊善洲同志光榮退休。
  • 雲南大亮山林場更名為「善洲林場」
    本報訊 記者陳正才報導 經雲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施甸縣大亮山林場近日正式更名為「善洲林場」。  大亮山林場位於雲南省施甸縣姚關鎮、酒房鄉、舊城鄉交界處,距縣城45公裡。1998年,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崗位退下來後,主動放棄到省城安度晚年的優越條件,義無反顧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幹就是22年,建成面積達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2009年4月,楊善洲將活立木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如今的林場已成為姚關、酒房、舊城等周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
  • 楊善洲——生態建設和林業戰線的光輝榜樣
    懷著對楊善洲的崇敬和緬懷,記者沿著他生前的足跡去尋訪大亮山。從施甸縣姚關鎮驅車1個小時後進入海拔高度約2600米的林場,山間清泉汩汩流淌,在長約18公裡的山路兩旁,是遮天蔽日、鬱鬱蔥蔥的茂密松林。楊善洲帶領林場工人20餘年來種植的5.6萬畝林海,徒步3天也無法覽盡。
  • 女兒追憶父親楊善洲:心中永遠的參天大樹
    楊善洲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無論是在職期間還是退休以後,他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淡泊名利,始終公而忘私、廉潔奉公,永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工作35年來,楊善洲始終艱苦樸素,兩袖清風,常年住在辦公室旁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裡,從不佔公家一點便宜。
  • 學習楊善洲有一顆仁愛之心
    楊善洲同志才真正做到了「功高不改忠貞志,位尊不移公僕心」。(二)務實敬業是楊善洲仁愛之心的關鍵楊善洲同志一生理想信念堅定不移,盡心竭力為群眾辦事,身體力行踐行了黨的宗旨。他忠實的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把深山大溝建成了全國聞名的「滇西糧倉」。
  • 雲南省施甸縣:水墨施甸 善洲故裡 綠了荒山造福百姓的草鞋書記
    善洲林場位於雲南省施甸縣姚關鎮、酒房鄉、舊城鄉交界處,距縣城45 公裡,屬於國社聯營林場,縣直事業單位,是「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雲南省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這座林場是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從崗位上退下來後,耗盡晚年二十多年的心血義務為荒蕪的大亮山植樹造林,一手創建起來的。
  • 《以楊善洲同志為鏡子》清廉篇
    《以楊善洲同志為鏡子》清廉篇 2013年10月11日11:13   對自己的幾點要求 嚴格要求: 思想境界要高; 胸懷要寬廣 ——1986年8月楊善洲寫於筆記本上 延伸閱讀: 「我每月最多領100元」 周波(善洲林場場長) 講述 老書記幾乎把自己平生的積蓄和退休工資都投入到大亮山造林中。他跑省城、進保山,一點一點爭取項目資金,並全部交給林場。 林場其他職工發工資,惟獨老書記一分工資也不要。
  • 一個人的森林--蒲城縣退休教師齊仲平植樹造林的事跡
    桃李滿天下的齊仲平16年前退休後栽下的樹,已有二十多釐米粗了,在蒲城縣洛河灘邊,茵茵一片。 21棵樹與500畝林 4月27日,天氣晴好。在蒲城縣孫鎮白起寺村,一片翠綠鑲嵌在洛河邊上,與周邊的土黃形成強烈反差。進入林子,蒼翠的雪松,挺拔的楊樹、白蠟樹……10多個樹種交雜在一起,鳥語花香,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