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兩家京東便利店,這個自媒體人再也不相信新零售了

2020-12-15 砍柴網

來源 商業街探案 作者 十七言

前言:

「真不是因為京東去年年初在全國做便利店加盟,我作為媒體有後門走,順便開了兩個超市,我是真想開超市,趕上京東推廣,就加盟了,授權費一分沒少交,也壓根沒什麼資源傾斜,他們純公事公辦,要我說還挺摳的。」李燕說。

李燕是四川人,2013年趁著自媒體的風口,做了科技自媒體「天方燕談」,不算最頭部,但航空公司金卡,出入國內外的五星酒店這些自媒體標配待遇是落不下的,日子很滋潤。

當然,媒體人轉型的也多,有把資源無縫對接,轉型做了PR,有和大佬混得好,拉到投資自己創業,大致都維持了一個至少表面上很光鮮的職業軌跡,而李燕在2018年的2月28日和8月28日,先後在成都開了兩家社區便利店。

「這是個苦活兒。」李燕說。做自媒體,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管兩家便利店,「把工資發好,就挺難的。」以前,少不了參加企業的答謝晚宴,現在,要自己下廚給團隊的兄弟們做三菜一湯。

「但這很有趣。」李燕又說。他覺得能給兄弟們提供一些就業崗位,這讓自己很充實;更酷的是,在便利裡,能看到好多過去採訪看不到的東西,他在朋友圈感嘆:「中國社會消費的洞察窗口,就是大街小巷的便利店。」

小店與經濟寒冬

開店之後,經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去做便利店啊?大家都覺得太辛苦、犯不上,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做這種「苦」事了。

我以前在四川樂山的老家開了一個農場,包了大約有 200畝地,種了些茉莉花和獼猴桃去賣,獼猴桃的三分之一產量,我在朋友圈就消化掉了,後來還和朋友做餐飲,開了家牛肉湯鍋。

做實業可真是比寫字苦多了,我每個月都會回去巡店,親自值班,賣貨,但又很有意思,往大了說,實體經濟最大的好處就是它不會一夜之間變成泡沫,它在經濟寒冬的時候還是能抗過去。我們有些同行去年融到一大筆錢,做區塊鏈媒體,開始挺風光的,不到一年就開始裁員。

其實,這些苦的生意如果你真的能做好,它一定是能比高毛利或虛擬經濟帶來更多收穫的。比如我身邊的一些親朋好友是不具備高門檻工作能力的,想要照顧他們,與其直接給予生活補助,不如為他們找一些門檻相對低一點的工作,那便利店就挺適合的。

我兩家店員工的工資,可以說我們是開到了全成都便利店工資最高的。別家的工資是16/小時,我的店晚班給到20/小時,中班16/小時,早班18/小時。在成都,一個中專中職文化的人,在我這裡平均一個月拿大約4000塊左右的工資,應該也覺得不錯。

至於為什麼在成都,因為我是四川人嘛。再者,像成都、杭州、南京這些地方的生活氣息都比較舒服,都是很適合便利店拓展的城市。當然在成都開便利店,尤其是現在便利店都要具備餐飲功能,挑戰還蠻大的,因為成都好吃的小館子太多,便利店的餐飲做得再好,也不如小館子吃得好,那我們怎麼辦呢,增加早餐和晚上多數飯館關門後那段時間的供給,你看,這一點就和北京不一樣,北京711們的餐飲,在正餐時間段賣的最好。

當然,北京的便利店也會贏來巨大的發展,去年十月的最新政策裡,北京計劃在三年內讓便利店的數量達到6000家,同時還有好多利好的政策,比如便利店可以售賣一些OTC類的藥品,第二個就是如果一家公司能在北京開10家以上的便利店,就給予補貼,算下來可以減輕運營成本的 20%-30%。所以我們看到,鄰家一夜間倒閉了,但馬上就被便利蜂接手,而便利蜂在2019年還會繼續推進。

新零售未必靠譜 老辦法依舊管用

都在說大數據,我做自媒體的時候也寫過一些大數據的文章,但是到了自己開店的時候,其實還是遵循一些基本的老辦法就好,比如最核心的就是找地段,要測車流、人流量,看周圍輻射幾個小區,是不是在小區出入口的旁邊等等。如果旁邊沒有其他便利店的競爭,經營上就會好一點。

我們的店是京東授權合作的,加盟形式比較簡單,一年繳納5000塊錢,它授權給你做品牌標識。店面建起來以後,在進貨方面沒有做特別苛刻的約束,除了可以在京東進貨,還可以在第三方進貨,說實話,目前看,我們和京東的聯繫還比較鬆散。

不過有一個要吐槽的點是,雙十一以後,京東供貨鏈沒有以前那麼快了。以前,下一個單,當晚下,第二天中午,最晚下午就送貨上門了,但現在需要2-3天,有一次足足等了三天。我猜測可能確實雙十一導致分發能力出了問題,京東必須保障C端,所以B端就拖了一下。

現在,京東物流比菜鳥網絡還有優勢,但差距在縮小。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現在廠家直送的物流非常快,只要找到供應商,打一個電話立馬就送過來。不是有句著名的話麼「不要中間商攢差價」,傳統廠家也都在變革,過去都是發送給各個街道的經銷商,現在利潤沒那麼高了,就把經銷商數量減少,在城市裡建立一個集中的倉庫,誰要貨就發出去,效率還很高。

你問怎麼找供貨商?不用找。他們的終端地推都盯著你呢,店一開就都上門了。

更有甚者,丟下一張名片,說「我啥都有」。這裡其實還挺有故事的,前面說廠家在縮減經銷商的數量,那這些經銷商怎麼辦呢?你知道阿里巴巴針對B端的供貨平臺叫零售通,零售通上有很多在某一個城市幫著阿里做分發的合作夥伴,其實就是原來的經銷商和供應商搖身而變的。比如一位經銷商以前可能只負責紅牛,網際網路時代來了,把自己包裝一下,承接了礦泉水,飲料,然後自己配貨。

至於根據大數據智能補貨?我覺得短期內不太現實。其實還是「土」辦法,比如日用百貨的標配商品就那些,別的店有的我們也要有,還有一些新品,比如711新進了一種瓶蓋飲料, 我們就要跟進,找貨;再者,就是因地制宜,增加一些高毛利的商品,專門加一個貨架,放四川特產,一些出差旅遊要走的,都會帶一些特產回去。我們開闢的這個專區現在做得還蠻好的。

兩個挑戰:外賣和拼購

以前,便利店最重要的元素有兩個:供應鏈、現場管理,現在要加上一個線上的營銷推廣,說白了,就是要做外賣,至少能把店面的空間延伸到周邊的三五公裡,我們剛好做了一年,目前可以佔到一天總銷售額的15-20%,再者從品牌和知名度的考慮,尤其是新店,還是必須要上的。

但同時我們也很糾結,因為外賣平臺要有提成,我們可能要拿出15-20個點給到外賣平臺和小哥。一般來說所有人的做法都是提高外賣的價格,比如說一瓶農夫山泉的水,線下賣2塊錢,可能線上賣2.2塊錢,但實際上這個漲的錢我們也拿不到。

便利店最近又遭遇了一個新的挑戰,就是社區團購,在社區發展團長,通過社群拼購貨物,團長不用壓貨,直接由供應鏈配送,好像在長沙又誕生了一波「千團大戰」。

其中一些做拼購的創業者們有個說法,就是要幹掉便利店,我覺得這是忽略了雞和蛋的邏輯關係,因為是先有便利店,才有拼購存在的基礎。不然我們看,不論蘇寧這種傳統零售商,還是京東這種電商巨頭,為什麼都要做便利店呢?

第一點,每一個店sku都可能達到一千個。別看店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每一個便利店不管店多大,都是一個天然的前置倉,而且還是個能自我造血的前置倉。當這個小區裡的人需要某商品的時候,零售平臺就可以做到直接通過便利店配貨,而拼購的形式是消費者自取,對零售平臺而言,把最後一百米的物流配送問題也解決了。

第二點,便利店是給拼購做背書的,是基礎。為什麼人們不相信很多社區拼購?甚至覺得有傳銷嫌疑,就是因為沒有實體,看不到實體就談不上信任。

我們的便利店現在不但是大家取貨的一個站點,也會遇到很多做社區拼購的人來談合作,讓我們開放一個貨架,給他們做「前置倉」。

消費降級

做便利店這一年,最有趣的體驗就是發現便利店就是小區或者商圈消費的一個晴雨表。

比如我們會發現原來來買2個滷雞蛋的人,現在只買一個了;以前居民來買20塊錢一袋的紙巾,現在改買18塊錢一袋了,最近,方便麵的銷量明顯提升,但火腿腸的銷量沒有相應提升,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消費降級吧;最近要過年了,我們店內就多了很多高額度的消費,好煙好酒的銷售量就多了許多。

關於消費降級,再說個有趣的事兒,我們便利店附近有家健身房,健身房的教練時常來買吃的,順便給店員推銷健身卡,最近,不但他們自己在吃的方面「降級」了,推銷的健身卡也從開始自信滿滿的年卡,季度卡,變成月卡,甚至次卡了,可見近來生意是不好做,當然,可能也有冬天人們懶得出門的原因。

其實,自己做了實業後,真的發現,消費降級不怕,經濟不景氣不怕,怕的是年輕人太佛系了,沒有上進心。我們這一代人來工作,領導說你好好幹,給升職,當個領班或者店長什麼的,大家都會幹勁兒滿滿,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呢,真的不是這麼想,可能就是欠了花唄的錢,出來工作一段時間,把錢攢夠了,感覺夠花了,哪天一個不開心,可能就直接跑了,你和他談職業規劃,談發展,他不在意,最後發現我們的思維和他們的思維不在一個軌道上,這才是我挺發愁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劉強東的京東便利店,馬雲的新零售落地喜士多
    京東便利店2017年劉強東宣布百萬便利店的計劃的時候就表示,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有一半在農村,每個村都有。時隔一年,劉強東在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數字峰會上透露,截至2018年3月,京東每周新開便利店1000家,每天接到5萬個申請。「百萬京東便利店」的目標還沒實現,網絡上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卻從去年一直延續到現在。雖然目前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但通過地圖搜索「京東便利店」,發現確實有一些已經關閉。
  • 阿里京東改造夫妻零售店 新零售開啟便利店又一輪轉型升級潮
    而去年開始,京東、天貓等網際網路巨頭宣布進軍線下小店,「京東」計劃五年內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阿里也定下了開出100萬家店的目標。阿里和京東定下如此宏大目標的背後,依託的是對於傳統線下「夫妻零售小店」的改造,讓他們搭上「網際網路」的順風車。
  • 京東便利店加盟不收取任何費用 可自主進貨 劉強東要一統零售末端?
    今天來自京東內部進一步的消息證實,東哥並沒有開玩笑!京東把在未來5年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的重任放到了一個外界並不熟悉的叫做「新通路事業部」的部門身上。據該事業部透露,包括劉強東貼出的那幾個店在內,目前大家看到的都還是前期的試點店面,並不是「京東便利店」的最終版本。按照京東的計劃,未來開的100萬家店會採用「京東便利店」的統一形象標識,以及統一的品牌輸出、模式和管理。
  • 京東便利店VS阿里天貓小店:新便利店之夢不好做?
    傳統便利店體量雖大,但是傳統分銷模式的供應鏈上存在著非常多的痛點,這也是巨頭們選擇從此入手布局新零售的原因之一。傳統分銷結構中,夫妻店、小賣部等傳統便利店處於供應鏈終端,品牌商將商品出售到二線以下地區,需要經過多個層級的經銷商和分銷商,不管對品牌商或是終端渠道來說都有諸多不便之處。
  • 福州是不可小看的零售王國:開便利店的就沒有不想來的!
    把車停在同德路後便下來走走看看,驚奇地發現:短短的百來米道路竟然有六家便利店,要是算上夫妻小店數量還更多。上網查了一下:福州市區便利店的密度竟然跟北上廣深有的一拼。別小看這個數據,要知道,便利店的數量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指標,密度越大,說明當地社區成熟度越高、當地消費能力越強。
  • 京東便利店「關門潮」
    據聞該計劃原負責人杜爽去年6月辭職原因,就在於因為「一年50萬家便利店」壓力過大,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認為不可能。一年時間,百萬京東便利店這個目標尚遙遙無期,網絡上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卻從去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可以這麼說,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必然是大趨勢,然而僅僅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達,尚不足以完美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協同,這個過程需要許許多多的失敗堆積出最終的形態。
  • 京東便利店怎麼開 京東便利店加盟條件【詳解】
    京東集團CEO劉強東今天在他的個人頭條號中宣布了「百萬便利店計劃」: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要做到每個村都有。有人支持劉強東,有人質疑100萬的數字,還有人認為會對傳統便利店造成衝擊。就在大家眾說紛紜的時候,10日晚間,京東集團對外披露了「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的相關細節。
  • 京東「挖角」7-11管理層,為線下便利店提供更多支持
    線下便利店弊病眾多,加盟店模式並不成功早在2017年4月,劉強東就宣布了一個大計劃,聲稱在未來5年內要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一半都會開在農村,「百萬便利店」計劃可見其對農村流量的渴望。因此,本就不擅長布局線下的京東,並不像蘇寧小店那樣迅速打開農村市場。
  • 京東離「百萬便利店」,又近了一步!
    今年疫情催生了便利店的新業務和趨勢:越來越多的便利店企業重視線上業務的開拓,計劃加大線上業務的投入。同時,對鮮食品類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這些年,見福的董事長張利曾多次公開預測市場,他表示將會有更多的便利店區域龍頭拿到融資,而便利店行業的併購整合將加劇。這次京東入股見福,正是印證了他的預測。其實,京東與見福的「緣分」是有跡可循的。
  • 零售頭條: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 無印良品入駐京東
    在剛剛過去的24小時內,零售行業發生了如下要聞: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進入百萬小店,沃爾瑪正嘗試引導有錢人用簡訊來購物,Today便利店完成3億B+輪融資,西貝開了家「三角肉夾饃+咖啡」的餐廳……  1、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進入百萬小店  5月29日,三隻松鼠與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在杭州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三隻松鼠宣布正式入駐零售通平臺
  • 劉強東2017年豪言5年內開100萬家京東便利店進展怎麼樣了?
    到了2018年,劉強東更表示,「 2018年年底目標是每天能開1000家店,一條街每隔300米就要有一家京東便利店。」劉強東後來在公共場合說便利店賺不賺錢無所謂,並認為京東會統一輸出品牌、管理和模式,其實從劉強東表態可看出,劉強東贏利藏在京東打通線上賦能線下產品,擴大京東知名度。
  • 自媒體人開飯店:抖音網紅款的活著,萬科裡的掛了
    轉型的方式是多樣的,有從自身的業務領域延伸到相關性比較高的培訓、公關,但也有直接跨界,轉型到實體零售裡,比如【商業街探案】報導過的自媒體人燕子李三,就在成都開了京東超市(詳細見《在這家自媒體人開的便利店,讀懂中國消費晴雨表》),我們又找到了兩位自媒體人,他們的選擇是:飯店。
  • 是否要加盟天貓小店或京東便利店?分別有什麼優劣勢?
    最近一段時間,有好幾個想要開店的網友問小編要不要加盟天貓小店或京東便利店。小編自從2018年初轉行進入超市、便利店這行後,對這兩家便利店也略有耳聞,不過卻一直認為它們雷聲大、雨點小,所以並沒有怎麼去關注它們。
  • 京東便利店的煩惱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比起「關店」傳聞,京東便利店更應該關心的是下一步該怎麼走。今年3月,京東新通路事業部召開了2018年戰略發布會,宣布今年新通路的發展目標:旗下B2B供貨平臺掌柜寶,2018年底要覆蓋100萬家中小門店,其中包括5萬家京東便利店。現在臨近10月底,這個目標今年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 實地調查百家京東便利店 結果驚人:根本不是便利店
    在劉強東正式宣布前,京東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邀請了很多像姜繼瓊一樣的店主參加京東便利店的試運營。是否每個店主都像姜繼瓊一樣,靠經營京東便利店而「讓日子紅火起來」?劉強東打算怎麼保障這一百萬家便利店的服務品質?帶著疑惑,筆者實地考察、電話拜訪了上百家京東便利店以及承接京東百萬便利店計劃的京東新通路事業部相關負責人,發現他們開的根本就不是便利店。
  • 京東物流攜手Today今天便利店,共拓千億級零售市場
    8月28日,京東物流與Today今天便利店在武漢宣布達成合作,雙方將聯合深耕千億級零售市場,在倉儲、物流等方面優勢互補,共同探索零售行業供應鏈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模式。據悉,Today今天便利店是京東物流在華中區域合作的第一個便利店品牌。
  • 便利店爆發前夜:阿里京東日系便利店肉搏300米生活圈
    從一個最普通的街邊小店,到經網際網路改造,被視為新零售轉型的探索者,黃海東和他的超市不只是簡單的改頭換面,更是一場新舊變革的時代潮流。巨頭們將渠道、技術、物流、數據等能力賦能小店,全面升級小店的服務能力,實現坪效提升。
  • 全家、羅森便利店的「新零售」變形記
    「新零售」的概念一被喊出,創業風口、零售產業就瞬間成了所謂「新零售」的天下。貨架改叫無人貨架,貨櫃變身智能貨櫃,便利店都成了「無人」。蜂擁而至的巨頭們紛紛做起了小賣部的生意,技術、網際網路思維等概念不斷入侵,似乎有幹掉傳統便利店之勢。已經感覺到危機的便利店「正規軍」,正在試圖重刷存在感。
  • 京東便利店入駐首臺AI智能冰箱:拿飲料「不收錢」
    京東便利店入駐首臺AI智能冰箱:拿飲料「不收錢」 最近,在長沙老城區白沙路上,一家新開業的京東便利店吸引了周圍街坊的好奇,一群群年輕人往裡跑,拿了飲料卻「不給錢」!
  • 阿里入股聯華超市 全家、羅森等便利店成新零售新寵
    儘管這幾年實體零售業普遍走下坡路,然而便利店卻是鮮少見到的依舊增長的實體零售業態。不少業者認為,便利店已經站在「風口」,因此便利店大會上擠滿了探路者。   在大會期間,主辦方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布了《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報告指出,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達1300億,當屬新零售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