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商業街探案 作者 十七言
前言:
「真不是因為京東去年年初在全國做便利店加盟,我作為媒體有後門走,順便開了兩個超市,我是真想開超市,趕上京東推廣,就加盟了,授權費一分沒少交,也壓根沒什麼資源傾斜,他們純公事公辦,要我說還挺摳的。」李燕說。
李燕是四川人,2013年趁著自媒體的風口,做了科技自媒體「天方燕談」,不算最頭部,但航空公司金卡,出入國內外的五星酒店這些自媒體標配待遇是落不下的,日子很滋潤。
當然,媒體人轉型的也多,有把資源無縫對接,轉型做了PR,有和大佬混得好,拉到投資自己創業,大致都維持了一個至少表面上很光鮮的職業軌跡,而李燕在2018年的2月28日和8月28日,先後在成都開了兩家社區便利店。
「這是個苦活兒。」李燕說。做自媒體,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管兩家便利店,「把工資發好,就挺難的。」以前,少不了參加企業的答謝晚宴,現在,要自己下廚給團隊的兄弟們做三菜一湯。
「但這很有趣。」李燕又說。他覺得能給兄弟們提供一些就業崗位,這讓自己很充實;更酷的是,在便利裡,能看到好多過去採訪看不到的東西,他在朋友圈感嘆:「中國社會消費的洞察窗口,就是大街小巷的便利店。」
小店與經濟寒冬
開店之後,經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去做便利店啊?大家都覺得太辛苦、犯不上,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做這種「苦」事了。
我以前在四川樂山的老家開了一個農場,包了大約有 200畝地,種了些茉莉花和獼猴桃去賣,獼猴桃的三分之一產量,我在朋友圈就消化掉了,後來還和朋友做餐飲,開了家牛肉湯鍋。
做實業可真是比寫字苦多了,我每個月都會回去巡店,親自值班,賣貨,但又很有意思,往大了說,實體經濟最大的好處就是它不會一夜之間變成泡沫,它在經濟寒冬的時候還是能抗過去。我們有些同行去年融到一大筆錢,做區塊鏈媒體,開始挺風光的,不到一年就開始裁員。
其實,這些苦的生意如果你真的能做好,它一定是能比高毛利或虛擬經濟帶來更多收穫的。比如我身邊的一些親朋好友是不具備高門檻工作能力的,想要照顧他們,與其直接給予生活補助,不如為他們找一些門檻相對低一點的工作,那便利店就挺適合的。
我兩家店員工的工資,可以說我們是開到了全成都便利店工資最高的。別家的工資是16/小時,我的店晚班給到20/小時,中班16/小時,早班18/小時。在成都,一個中專中職文化的人,在我這裡平均一個月拿大約4000塊左右的工資,應該也覺得不錯。
至於為什麼在成都,因為我是四川人嘛。再者,像成都、杭州、南京這些地方的生活氣息都比較舒服,都是很適合便利店拓展的城市。當然在成都開便利店,尤其是現在便利店都要具備餐飲功能,挑戰還蠻大的,因為成都好吃的小館子太多,便利店的餐飲做得再好,也不如小館子吃得好,那我們怎麼辦呢,增加早餐和晚上多數飯館關門後那段時間的供給,你看,這一點就和北京不一樣,北京711們的餐飲,在正餐時間段賣的最好。
當然,北京的便利店也會贏來巨大的發展,去年十月的最新政策裡,北京計劃在三年內讓便利店的數量達到6000家,同時還有好多利好的政策,比如便利店可以售賣一些OTC類的藥品,第二個就是如果一家公司能在北京開10家以上的便利店,就給予補貼,算下來可以減輕運營成本的 20%-30%。所以我們看到,鄰家一夜間倒閉了,但馬上就被便利蜂接手,而便利蜂在2019年還會繼續推進。
新零售未必靠譜 老辦法依舊管用
都在說大數據,我做自媒體的時候也寫過一些大數據的文章,但是到了自己開店的時候,其實還是遵循一些基本的老辦法就好,比如最核心的就是找地段,要測車流、人流量,看周圍輻射幾個小區,是不是在小區出入口的旁邊等等。如果旁邊沒有其他便利店的競爭,經營上就會好一點。
我們的店是京東授權合作的,加盟形式比較簡單,一年繳納5000塊錢,它授權給你做品牌標識。店面建起來以後,在進貨方面沒有做特別苛刻的約束,除了可以在京東進貨,還可以在第三方進貨,說實話,目前看,我們和京東的聯繫還比較鬆散。
不過有一個要吐槽的點是,雙十一以後,京東供貨鏈沒有以前那麼快了。以前,下一個單,當晚下,第二天中午,最晚下午就送貨上門了,但現在需要2-3天,有一次足足等了三天。我猜測可能確實雙十一導致分發能力出了問題,京東必須保障C端,所以B端就拖了一下。
現在,京東物流比菜鳥網絡還有優勢,但差距在縮小。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現在廠家直送的物流非常快,只要找到供應商,打一個電話立馬就送過來。不是有句著名的話麼「不要中間商攢差價」,傳統廠家也都在變革,過去都是發送給各個街道的經銷商,現在利潤沒那麼高了,就把經銷商數量減少,在城市裡建立一個集中的倉庫,誰要貨就發出去,效率還很高。
你問怎麼找供貨商?不用找。他們的終端地推都盯著你呢,店一開就都上門了。
更有甚者,丟下一張名片,說「我啥都有」。這裡其實還挺有故事的,前面說廠家在縮減經銷商的數量,那這些經銷商怎麼辦呢?你知道阿里巴巴針對B端的供貨平臺叫零售通,零售通上有很多在某一個城市幫著阿里做分發的合作夥伴,其實就是原來的經銷商和供應商搖身而變的。比如一位經銷商以前可能只負責紅牛,網際網路時代來了,把自己包裝一下,承接了礦泉水,飲料,然後自己配貨。
至於根據大數據智能補貨?我覺得短期內不太現實。其實還是「土」辦法,比如日用百貨的標配商品就那些,別的店有的我們也要有,還有一些新品,比如711新進了一種瓶蓋飲料, 我們就要跟進,找貨;再者,就是因地制宜,增加一些高毛利的商品,專門加一個貨架,放四川特產,一些出差旅遊要走的,都會帶一些特產回去。我們開闢的這個專區現在做得還蠻好的。
兩個挑戰:外賣和拼購
以前,便利店最重要的元素有兩個:供應鏈、現場管理,現在要加上一個線上的營銷推廣,說白了,就是要做外賣,至少能把店面的空間延伸到周邊的三五公裡,我們剛好做了一年,目前可以佔到一天總銷售額的15-20%,再者從品牌和知名度的考慮,尤其是新店,還是必須要上的。
但同時我們也很糾結,因為外賣平臺要有提成,我們可能要拿出15-20個點給到外賣平臺和小哥。一般來說所有人的做法都是提高外賣的價格,比如說一瓶農夫山泉的水,線下賣2塊錢,可能線上賣2.2塊錢,但實際上這個漲的錢我們也拿不到。
便利店最近又遭遇了一個新的挑戰,就是社區團購,在社區發展團長,通過社群拼購貨物,團長不用壓貨,直接由供應鏈配送,好像在長沙又誕生了一波「千團大戰」。
其中一些做拼購的創業者們有個說法,就是要幹掉便利店,我覺得這是忽略了雞和蛋的邏輯關係,因為是先有便利店,才有拼購存在的基礎。不然我們看,不論蘇寧這種傳統零售商,還是京東這種電商巨頭,為什麼都要做便利店呢?
第一點,每一個店sku都可能達到一千個。別看店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每一個便利店不管店多大,都是一個天然的前置倉,而且還是個能自我造血的前置倉。當這個小區裡的人需要某商品的時候,零售平臺就可以做到直接通過便利店配貨,而拼購的形式是消費者自取,對零售平臺而言,把最後一百米的物流配送問題也解決了。
第二點,便利店是給拼購做背書的,是基礎。為什麼人們不相信很多社區拼購?甚至覺得有傳銷嫌疑,就是因為沒有實體,看不到實體就談不上信任。
我們的便利店現在不但是大家取貨的一個站點,也會遇到很多做社區拼購的人來談合作,讓我們開放一個貨架,給他們做「前置倉」。
消費降級
做便利店這一年,最有趣的體驗就是發現便利店就是小區或者商圈消費的一個晴雨表。
比如我們會發現原來來買2個滷雞蛋的人,現在只買一個了;以前居民來買20塊錢一袋的紙巾,現在改買18塊錢一袋了,最近,方便麵的銷量明顯提升,但火腿腸的銷量沒有相應提升,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消費降級吧;最近要過年了,我們店內就多了很多高額度的消費,好煙好酒的銷售量就多了許多。
關於消費降級,再說個有趣的事兒,我們便利店附近有家健身房,健身房的教練時常來買吃的,順便給店員推銷健身卡,最近,不但他們自己在吃的方面「降級」了,推銷的健身卡也從開始自信滿滿的年卡,季度卡,變成月卡,甚至次卡了,可見近來生意是不好做,當然,可能也有冬天人們懶得出門的原因。
其實,自己做了實業後,真的發現,消費降級不怕,經濟不景氣不怕,怕的是年輕人太佛系了,沒有上進心。我們這一代人來工作,領導說你好好幹,給升職,當個領班或者店長什麼的,大家都會幹勁兒滿滿,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呢,真的不是這麼想,可能就是欠了花唄的錢,出來工作一段時間,把錢攢夠了,感覺夠花了,哪天一個不開心,可能就直接跑了,你和他談職業規劃,談發展,他不在意,最後發現我們的思維和他們的思維不在一個軌道上,這才是我挺發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