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高原淡水漁業科技創新 搶救保護庫區魚類資源

2021-01-20 水產養殖網
雲南高原淡水漁業科技創新 搶救保護庫區魚類資源2013-02-21 11: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雲南日報        瀏覽量: 2644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河流密布,水系縱橫,孕育了雲南豐富的土著魚資源。鱸鯉、長薄鰍、短鬚裂腹魚、光唇裂腹魚、中華刀鯰、叉尾鯰、巨魾……這些暢遊在瀾滄江、怒江、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中的雲南土著魚類,其物種的豐富和肉質的鮮嫩,都曾讓人回味不已。

&nbsp&nbsp&nbsp&nbsp通道阻斷

&nbsp&nbsp&nbsp&nbsp庫區魚類亟須保護

&nbsp&nbsp&nbsp&nbsp由於修建水電站,或多或少地給這些魚類的生存帶來了影響。電站開發對土著魚類生存有何影響?大多數魚類研究專家都有這樣的共識:大壩修建使河流裡魚類的棲息地及洄遊路線受到幹擾,特別是對洄遊性魚類的影響巨大。大壩阻隔了洄遊性魚類的洄遊通道,讓其面臨危險甚至絕種境地。其次,電站建設所引起的河流水文情勢變化,如水流變緩、水溫和水位改變等,也會使河流中原有魚類的區系發生改變。這些魚類會因大壩修建而改變其生活路線和生活周期,導致魚類的種類和數量發生較大變化。此外,電站水庫的形成,為人工養殖魚類等提供了合適的場所,而人工養殖往往會引入一些生長迅速、生命力強的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大量繁殖和增長,將會佔據當地土著魚類的生存環境,以蠶食土著魚類的魚卵和幼魚等方式,使當地土著魚類數量銳減甚至消失。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近年來在漁業水域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我省約80%的湖泊魚種類和60%左右的江河魚種類處於瀕危狀態。

&nbsp&nbsp&nbsp&nbsp科技支撐

&nbsp&nbsp&nbsp&nbsp人工繁育奠定基礎

&nbsp&nbsp&nbsp&nbsp對電站庫區土著魚類資源的保護,我省魚類研究專家早有涉足。

&nbsp&nbsp&nbsp&nbsp經過刻苦攻關,近年來雲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成功人工繁育出洱海弓魚之一的雲南裂腹魚、被認定為野外絕滅種的珍稀魚類小裂腹魚、產自金沙江的優質魚類短鬚裂腹魚,還有大刺鰍、絲尾鱯等雲南特有土著魚類。這些淡水漁業科技的不懈創新,人工繁育經驗的多年積累,為保護電站庫區土著魚類資源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成為該院開展電站庫區土著魚類資源保護的「底氣」所在。

&nbsp&nbsp&nbsp&nbsp受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和華能龍開口水電有限公司委託的瀾滄江糯扎渡水電站、瀾滄江苗尾·功果橋水電站及金沙江龍開口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設備採購、運行管理及魚類增殖技術研究,雲南華電魯地拉水電有限公司國內公開招標項目金沙江魯地拉水電站秀麗高原鰍、長鬚鮠繁育生物學研究,受雲南金沙江中遊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委託的金沙江中遊阿海水電站魚類增殖站2011年度和2012年度放流效果評價……承擔這些橫向科研項目,省漁科院共涉及了14種雲南珍稀瀕危土著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nbsp&nbsp&nbsp&nbsp依託人才及技術優勢,利用水電站設施先進的魚類增殖站,目前省漁科院人工繁育巖原鯉、鱸鯉、巨魾3種魚類已獲成功,其中巨魾人工繁殖屬於國內外首次成功,巖原鯉和鱸鯉屬於省內首次成功。

&nbsp&nbsp&nbsp&nbsp「研究課題來源於生產實際,邊研究邊應用,漁業科技成果也得到了快速轉化。」省漁科院院長李光華坦言,項目的實施,既為雲南土著魚類種群恢復及保護利用提供了科學保障,同時也加快了水電站庫區宜魚水面的開發研究步伐,推動了雲南高原淡水漁業科學發展。

&nbsp&nbsp&nbsp&nbsp增殖放流

&nbsp&nbsp&nbsp&nbsp土著魚群遊弋江河

&nbsp&nbsp&nbsp&nbsp隨著一聲令下,一袋袋魚苗被放入電站水庫,魚兒歡快地遊向庫區深處。

&nbsp&nbsp&nbsp&nbsp對特有魚類實施增殖放流,對保護和恢復電站庫區魚類資源,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大有裨益,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

&nbsp&nbsp&nbsp&nbsp何為增殖放流?專家的答案是:魚在繁殖季節往往要溯流到上遊一定距離才產卵,但人工大壩蓄水後,江河裡的魚類洄遊通道被切斷了,於是人們就建立了魚類增殖站,把江河裡特別有經濟價值或瀕危的種族進行人工馴養繁殖後,把小苗再放回江裡。這是水電站魚類保護補救做法之一。

&nbsp&nbsp&nbsp&nbsp「在水庫蓄水前就要建成魚類增殖放流站,進行基礎研究、野生親本採捕、馴養,實施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進行放流苗種標誌,開展對魚類保護和珍稀魚類繁殖生物技術和水庫生態調查研究,提供苗種進行放流,並對增殖放流結果進行跟蹤監測。」省漁科院科研處處長冷雲研究員介紹。

&nbsp&nbsp&nbsp&nbsp隨著龍開口、糯扎渡、功果橋魚類增殖站先後建成投運,一批雲南珍稀土著魚得以重返故裡,自由遊弋於江河之中。承擔瀾滄江上遊雲南省境內電站魚類增殖放流任務的黃登魚類增殖站也正加快建設步伐。省漁科院一批科技人員常年駐守在這些水電站庫區的魚類增殖站,不辭辛苦地進行科技攻關,成功繁殖巖原鯉,實現巨魾、叉尾鯰的人工增殖以及光唇裂腹魚、瀾滄裂腹魚、後背鱸鯉等的人工馴養、培育。同時,後背鱸鯉、中國結魚、中華刀鯰等魚類野生親本的捕撈、運輸、馴養及人工增殖技術研究也進展順利。

&nbsp&nbsp&nbsp&nbsp「為雲南珍稀土著魚類種群恢復傾盡一己之力。」懷著這一樸素的願望,我省漁業科技人員又開始了新的衝刺。(記者&nbsp陳雲芬)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
    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2021-01-11 10:2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362 次 我要評論 種業,被視作農業「晶片」。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五項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 浙江諸暨市永寧水庫管理中心對庫區漁業資源實施有益性捕撈
    為了切實做好水質保護工作,優化魚類比例結構,充分發揮魚類對水質淨化的作用,浙江諸暨市永寧水庫管理中心對庫區漁業資源實施有益性捕撈。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方案。管理處成立漁業資源階段性捕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招投標和捕撈作業實施工作,對漁業階段性捕撈工作研究和討論,精心部署招投標、捕撈、銷售、漁种放養等工作方案,解決發生的問題和爭議。二是籤訂勞務合同,優化捕撈方式。與競標中標人籤訂鮮魚捕撈人工作業勞務合同,約定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相關事項。採用人工攔網方式,禁止使用化工誘劑、強電流等明令禁止的、影響水質和水生物的捕撈方式。
  • 鴨綠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展開
    我省將利用3年時間,對鴨綠江漁業資源和環境進行調查,截至目前,已在鴨綠江水域捕獲鴨綠江茴魚、河鱸、梭鱸等10目19科58屬68種魚類。其中,外來物種河鱸、梭鱸已形成種群。這是記者12月15日從省農科院所屬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了解到的。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狹義的說,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階段如只有「幼魚期」或「成魚期」,或是終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渡過的魚類。它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 41% 。在中國淡水魚種類約1000種。
  • 雲蒙湖漁業公司魚類展將亮相2020第十屆中國·沂河放魚公益活動
    10月24日(星期六)上午10時2020第十屆中國·沂河放魚公益活動將盛大開幕,現場,蒙陰雲蒙湖漁業有限公司將集中展示大銀魚、鱅魚等臨沂特色魚種和臨沂漁業科普展板,普及臨沂漁業科普知識,全民共建生態文明。蒙陰雲蒙湖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公為強介紹,臨沂淡水資源充沛,水域環境良好,漁業資源豐富。
  • 江蘇優異種質資源打造珍稀魚類長壽園
    ■動態播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馬一杏)「由於受長江生態環境惡化、水利工程建設、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長江珍稀魚類資源日趨枯竭,形勢十分嚴峻。」近日,中洋集團副總經理郭正龍在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2015年庫圃工作會議暨長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展示會上介紹道,「沒有了魚種就沒有了繁育,也更沒有了優質魚類的可持續發展,長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2004年,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啟動,藉助先進的基因重組與選擇技術,力圖改變農作物、水產、林木、家養動物四大類種質資源分散保存、管理混亂的局面。
  • 長江水利委員會採用增殖放流技術保護瀾滄江土著魚類
    近日,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在雲南瀾滄江糯扎渡水電站庫區,成功放流人工增殖的叉尾鯰魚種2萬尾,補充了瀾滄江土著魚類資源,有利於改善水生態環境。  糯扎渡水電站位於瀾滄江下遊的雲南省普洱市,是瀾滄江流域最大的水電站。
  • 長江所漁業資源學科組完成湄公河寮國段水生生態及漁業現狀調查
    調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全面了解寮國漁業狀況,摸清湄公河中緬243號界碑至寮國琅勃拉邦段的河流生境特點、漁業生產狀況以及水生生物資源現狀。此外調查組還開展了漁業發展現狀、問題及管理措施的調研工作。&nbsp&nbsp&nbsp調查組由長江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陳大慶研究員、段辛斌研究員、劉明典博士及嚮導、司機組成。
  • 雲南臨滄臨翔區全力打造水產養殖綠色生態名片
    雲南臨滄臨翔區全力打造水產養殖綠色生態名片2016-06-16 10: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臨滄新聞網「十二五」末,臨翔區水產養殖面積達8128畝,預計產量7000噸,實現漁業總產值9100萬元,同比增幅達200%。城鄉水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為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供給,穩定農產品價格發揮了重要作用。&nbsp  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為漁業發展提供豐富的水面資源。
  • 以科技為「鰭」 助推新疆布爾津縣特色漁業「躍龍門」
    以科技為「鰭」 助推新疆布爾津縣特色漁業「躍龍門」2020-09-02 10:36:00  水產養殖網  目前,額河特有冷水魚繁育開發有限公司已和內地多家漁業養殖集團達成對魚類增養殖試驗的相關科學研究協議,未來數年裡布爾津縣不僅將成為增殖優質水產品種的理想投放區域,而且也將發展成為全疆乃至全國的冷水魚資源種質資源供應庫。公司目前共養殖經濟魚類13種,其中土著經濟魚類白斑狗魚、梭鱸、河鱸、高體雅羅魚所產的魚大部分銷往內地。
  • 七問「真假三文魚」:有無淡水三文魚?能生吃嗎?
    圖為青海龍羊峽庫區養殖場。 張添福 攝虹鱒是三文魚嗎?那麼,青海養殖的虹鱒是不是三文魚呢?江鑫指出,在慣常認知中,「salmon」(音譯「三文魚」)通常指鮭鱒魚類中擁有跨鹽度洄遊行為的類群。比如,大西洋鮭生活史的大部分時間在海水中生活,繁殖季節會洄遊到其出生的河流產卵,幼魚入海前也會一直在淡水環境中生活。
  • 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是長江生態修復中的重要一環近日,國家級長江中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魚塘修復一期工程在靖江完工,63畝水面建設了21口標準塘,養殖了黃顙魚、花鱸、長蛇鮈等20多種長江裡收集到的野生魚類。該工程將對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發揮積極作用。這是個怎樣的項目?國家級長江中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以下簡稱「靖江基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與靖江合作建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是國家農業部所屬綜合性淡水漁業研究機構,2002年11月,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 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
    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2014-05-12 16: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西藏新聞網        瀏覽量: 4060 次 我要評論 考察「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總經費1473萬元,實施期為5年,是近年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全面的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科學考察。
  • 省淡水所:科技服務一線 助推漁業發展
    為推動水鄉漁村建設工作,以科技服務助力當地漁業發展,近日,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王劍鋒帶領調研組一行赴邵武、浦城等地開展調研指導及技術服務工作。在浦城縣,調研組實地走訪了解管厝鄉特色時代文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情況,並對水鄉漁村漁業資源配置、特色漁業文化主題打造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指導。應當地漁業部門要求,調研組還到達永興鎮鰻鱺工廠化養殖場,實地走訪該養殖場鰻鱺養殖及尾水處理情況,座談交流了尾水治理技術模式,並在鰻鱺養殖病害防治技術、尾水生物淨化及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給予了技術指導。大道至簡,實幹為要。
  • 閔慶文代表:建議「以漁養水」 保護白洋澱 水生資源和水域生態是核心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生態室主任閔慶文提案認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他建議,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
  • 「十三五」 科技創新發揮引領作用 助力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 科技創新發揮引領作用 助力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21-01-08 19:1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綜合        瀏覽量: 480 次 我要評論 來源: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nbsp  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漁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水產品供給充足、價格平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 科技助力高原生態漁業 中國鮭鱒魚國際精彩亮相
    中國青島2016年11月3日電 /美通社/ -- 11月2日-5日,第21屆中國國際漁業展覽會和中國國際水產養殖展覽會在青島拉開帷幕。作為中國鮭鱒魚領域持續保持創新的主流品牌,盾安民澤龍羊峽攜現代漁業技術亮相這一盛事。
  • 冕寧縣人民政府與四川賚貝漁業有限公司舉行漁業科技園區項目籤約...
    賚貝漁業嬗變於1998年成立的四川湧泉珍稀魚養殖有限公司,是四川省首批開展淡水珍稀魚類養殖、繁育、科研的企業之一。自1998年以來,公司先後引進並成功繁殖了中華鱘、鰉魚、亞洲鮭、哲羅鮭、虹鱒鮭、中華胭脂魚、巖原鯉、梭鱸、黃金鱸等數十種珍稀名貴淡水魚類,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做到365天全天候繁殖魚苗的企業,也是國內目前鱸科類人工繁殖品種最多,繁殖能力最強的企業(是目前全世界目前唯一掌握人工繁育與人工轉食梭鱸、黃金鱸的企業)。
  • 水城縣開展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12月22日,水城縣農業農村局在龍場鄉八一水庫、深溝水庫等4座水庫和山塘開展2020年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活動當天,共向水庫和山塘投放魚苗70餘萬尾,價值13.5萬元。
  • 一場國家級盛會「攪活」廣東漁業
    本次水產種業博覽會匯聚國內水產種業創新最新成果,以原良種為載體,以良技、良法為延伸和拓展,充分展示水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  11月底,佛山市三水漁業產業園「智慧漁芯」落成啟用,運營方代表梁健輝介紹,建設該智慧漁芯,旨在以科技智慧打造園區漁業發展「晶片」,引領大灣區乃至全國淡水漁業發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