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助力山水詩研究和永嘉文旅發展的回顧。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楠溪江旅遊文化產業的不斷興起,自然而然地使如何推動永嘉山水詩文化研究,如何將永嘉打造成甌江山水詩路新高地,如何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實現價值轉化等成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地方精神文明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大課題。近幾年,永嘉縣委和縣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在這個背景下,開全省之先河應運而生。研究會很快步入了正軌,創辦了公眾號,逐步開展了挖掘整理、實地調研和撰寫調研材料,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由胡雄建、謝達飛等人領銜組隊開展的2個課題研究成果順利通過結題,並分別分別被評一、二類結題課題。
通過一年的努力,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初步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資料,對如何開展山水詩研究,如何藉機借力推動文旅融合工作等有了更深的認識。下一步將對山水詩搖籃文化資源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度挖掘整合,努力在挖掘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山水詩文化內涵,積極策劃開展一些文旅融合工作,努力結合實際,推動山水詩文化研究積極為地方文旅經濟發展服務,為推動其價值功能的轉化服務。
二、永嘉山水資源豐富,人文底蘊豐厚,文旅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永嘉的山水詩就是永嘉地名的寓意,源遠流長。悠悠千載,無數的文人雅士流連永嘉的山水,在楠溪江畔寫就了很多的詩篇。早在南北朝,曾任永嘉太守的謝靈運就寫下了《山居賦》、《吟表賦》等膾炙人口的詩篇,僅在永嘉,他就留下了約20餘首山水詩作,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也成就了他山水詩鼻祖的名譽。歷代詩人也因此紛至沓來留下詩作稱頌永嘉山水。古往今來,顏延之、陶弘景、李白、杜甫、李清照、葉適等著名詩人都曾留下吟誦詩作。詩人孟浩然就留下「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等千古名句,詩人蘇東坡稱頌道「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
永嘉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英才輩出,歷史上成千上萬的文人賢士在耕讀生活中留下了很多詠誦山水的詩篇。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永嘉僅考取進士就達711位。其中宋威亨元年(1265年)中榜進士的永嘉就有36位。永嘉歷史上有嶼北「一門三進士,父子兩尚書」,楓林「一門叔侄三進士」,巖頭芙蓉「十二金帶,同朝為官」為地方鄉賢所稱頌。這些名人賢士也留下了詠誦故土山水風光風情的很多詩篇,他們的詩賦如同珍珠璞玉,傳播了永嘉山水美景也賦予了永嘉人文靈魂。為今日我們研究永嘉山水詩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我們今天借力研究成果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永嘉山水詩研究如何為文旅融合發展服務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永嘉山水詩的研究工作應從詩路文化建設需要出發,深入調查研究詩人與地方文化特色相關聯產生的文化影響、文化效應、文化發展,努力實現深度的文旅融合。在具體實踐中應做到確定重點,通力協作,循序漸進,經世致用。具體研究工作的方向目標及如何推進文旅相融合的途徑提供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建議,供參考。
1、要從提升詩詞之縣的文化氛圍著眼,明確研究工作任務和途徑。永嘉山水美,山水詩更美,但現代人已漸漸疏遠了詩詞,詩詞已僅是少數人的玩物了。因此,要真正成為詩詞之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從完善軟體硬體入手,提升文化氛圍,為山水詩研究工作打造新的平臺和載體。在現有山水詩資源整理的基礎上,認真做好詩作的注釋和介評等工作,努力使陽春白雪也能為下裡巴巴人所喜聞樂道而被接受,這一步是必走之路,也是當前打造山水詩核心地的重要工作任務,應該引起重視。
2、要從深化山水詩挖掘整理著手,豐富山水詩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當前,我縣的古代山水詩資源的整理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囿於條件,遺漏的仍然不少。還要深入發動當地鄉賢和文人墨客圍繞當地歷史名人開展搜集整理,特別是對符合旅遊經濟發展需求的山水詩,應捨得花錢開展如懸賞徵集等活動。然後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強化整理成果,逐個建檔供研究者方便使用,努力為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有機結合提供服務。
3、要從創建最美鄉村的詩鄉和詩村等活動著力,整合力量,不斷擴大永嘉山水風光和山水詩文化的宣傳效應。要結合當前開展的美麗鄉村中詩鄉和詩村的建設,抓住契機,各相關部門和鄉鎮通力合作,積極探索旅遊資源和山水詩資源融合發展的途徑和措施,充分提升山水詩在轉化資源和促進文旅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4、要從打造品牌潛力著意,有選擇性確定目標,開展探索研究,深化山水詩文化建設。永嘉山水風光資源豐富,點多面廣,如何使山水資源和文化資源深度融合,推動品牌建設,任重道遠。如巖坦溪口古村,歷史悠久,依山傍水,風光秀麗,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其明文書院是楠溪江的最早書院。該村的戴蒙、戴侗是宋代著名理學家,一門出了六進士。宋光宗皇帝曾御賜「明文」一匾給書院。其村周邊還有十景而著稱。歷代留下了不少山水詩篇,且溪口還是自古以來大楠溪舴艋舟的集散地,有古碼頭船埠。從歷史角度講應是貨真價實的舴艋舟文化之鄉。但這麼多的文化資源都少有人動心,也鮮為人知。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品牌意識,缺乏古村文化、山水詩文化、耕讀文化的融合發展規劃,缺少文化品牌項目設計。建議要深入調研認真做好規劃,以山水詩文化為鋪墊,將其豐富的旅遊資源串連成珠,促使其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提升品牌意識的前提下,還要深入探究山水詩資源如何發揮最大作用,永嘉在這方面是確實大有文章可做的。要根據需要,在不同範圍召開專題研討會,凝智聚力,努力提升山水詩文化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