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永嘉山水詩研究如何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2021-03-01 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

一、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助力山水詩研究和永嘉文旅發展的回顧。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楠溪江旅遊文化產業的不斷興起,自然而然地使如何推動永嘉山水詩文化研究,如何將永嘉打造成甌江山水詩路新高地,如何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實現價值轉化等成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地方精神文明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大課題。近幾年,永嘉縣委和縣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在這個背景下,開全省之先河應運而生。研究會很快步入了正軌,創辦了公眾號,逐步開展了挖掘整理、實地調研和撰寫調研材料,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由胡雄建、謝達飛等人領銜組隊開展的2個課題研究成果順利通過結題,並分別分別被評一、二類結題課題。

通過一年的努力,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初步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資料,對如何開展山水詩研究,如何藉機借力推動文旅融合工作等有了更深的認識。下一步將對山水詩搖籃文化資源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度挖掘整合,努力在挖掘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山水詩文化內涵,積極策劃開展一些文旅融合工作,努力結合實際,推動山水詩文化研究積極為地方文旅經濟發展服務,為推動其價值功能的轉化服務。

二、永嘉山水資源豐富,人文底蘊豐厚,文旅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永嘉的山水詩就是永嘉地名的寓意,源遠流長。悠悠千載,無數的文人雅士流連永嘉的山水,在楠溪江畔寫就了很多的詩篇。早在南北朝,曾任永嘉太守的謝靈運就寫下了《山居賦》、《吟表賦》等膾炙人口的詩篇,僅在永嘉,他就留下了約20餘首山水詩作,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也成就了他山水詩鼻祖的名譽。歷代詩人也因此紛至沓來留下詩作稱頌永嘉山水。古往今來,顏延之、陶弘景、李白、杜甫、李清照、葉適等著名詩人都曾留下吟誦詩作。詩人孟浩然就留下「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等千古名句,詩人蘇東坡稱頌道「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

永嘉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英才輩出,歷史上成千上萬的文人賢士在耕讀生活中留下了很多詠誦山水的詩篇。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永嘉僅考取進士就達711位。其中宋威亨元年(1265年)中榜進士的永嘉就有36位。永嘉歷史上有嶼北「一門三進士,父子兩尚書」,楓林「一門叔侄三進士」,巖頭芙蓉「十二金帶,同朝為官」為地方鄉賢所稱頌。這些名人賢士也留下了詠誦故土山水風光風情的很多詩篇,他們的詩賦如同珍珠璞玉,傳播了永嘉山水美景也賦予了永嘉人文靈魂。為今日我們研究永嘉山水詩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我們今天借力研究成果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永嘉山水詩研究如何為文旅融合發展服務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永嘉山水詩的研究工作應從詩路文化建設需要出發,深入調查研究詩人與地方文化特色相關聯產生的文化影響、文化效應、文化發展,努力實現深度的文旅融合。在具體實踐中應做到確定重點,通力協作,循序漸進,經世致用。具體研究工作的方向目標及如何推進文旅相融合的途徑提供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建議,供參考。

1、要從提升詩詞之縣的文化氛圍著眼,明確研究工作任務和途徑。永嘉山水美,山水詩更美,但現代人已漸漸疏遠了詩詞,詩詞已僅是少數人的玩物了。因此,要真正成為詩詞之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從完善軟體硬體入手,提升文化氛圍,為山水詩研究工作打造新的平臺和載體。在現有山水詩資源整理的基礎上,認真做好詩作的注釋和介評等工作,努力使陽春白雪也能為下裡巴巴人所喜聞樂道而被接受,這一步是必走之路,也是當前打造山水詩核心地的重要工作任務,應該引起重視。

2、要從深化山水詩挖掘整理著手,豐富山水詩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當前,我縣的古代山水詩資源的整理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囿於條件,遺漏的仍然不少。還要深入發動當地鄉賢和文人墨客圍繞當地歷史名人開展搜集整理,特別是對符合旅遊經濟發展需求的山水詩,應捨得花錢開展如懸賞徵集等活動。然後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強化整理成果,逐個建檔供研究者方便使用,努力為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有機結合提供服務。

3、要從創建最美鄉村的詩鄉和詩村等活動著力,整合力量,不斷擴大永嘉山水風光和山水詩文化的宣傳效應。要結合當前開展的美麗鄉村中詩鄉和詩村的建設,抓住契機,各相關部門和鄉鎮通力合作,積極探索旅遊資源和山水詩資源融合發展的途徑和措施,充分提升山水詩在轉化資源和促進文旅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4、要從打造品牌潛力著意,有選擇性確定目標,開展探索研究,深化山水詩文化建設。永嘉山水風光資源豐富,點多面廣,如何使山水資源和文化資源深度融合,推動品牌建設,任重道遠。如巖坦溪口古村,歷史悠久,依山傍水,風光秀麗,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其明文書院是楠溪江的最早書院。該村的戴蒙、戴侗是宋代著名理學家,一門出了六進士。宋光宗皇帝曾御賜「明文」一匾給書院。其村周邊還有十景而著稱。歷代留下了不少山水詩篇,且溪口還是自古以來大楠溪舴艋舟的集散地,有古碼頭船埠。從歷史角度講應是貨真價實的舴艋舟文化之鄉。但這麼多的文化資源都少有人動心,也鮮為人知。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品牌意識,缺乏古村文化、山水詩文化、耕讀文化的融合發展規劃,缺少文化品牌項目設計。建議要深入調研認真做好規劃,以山水詩文化為鋪墊,將其豐富的旅遊資源串連成珠,促使其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提升品牌意識的前提下,還要深入探究山水詩資源如何發揮最大作用,永嘉在這方面是確實大有文章可做的。要根據需要,在不同範圍召開專題研討會,凝智聚力,努力提升山水詩文化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永嘉用「SONG」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是文旅融合走向縱深之年。浙江省以堅持「四條詩路」為重點推進「大花園」建設,永嘉縣以鎖定「長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園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為目標,以「12310」為發展路徑,全力打造永嘉旅遊「升級版」。如何將永嘉縣獨有的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如何通過文化極致創意來提升旅遊的內涵和質量,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這是永嘉縣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 山水詩意美 永嘉山水詩 --2020年永嘉縣山水詩研究會「山水永嘉,文旅初探」專題研討會側記
    2020年永嘉山水詩研究會「山水永嘉,文旅初探」專題研討會於9月20日在甌北街道辦事處會議室閃亮登場。從永嘉各地和鹿城、龍灣、瑞安、平陽等地趕來的研究會會員,齊聚甌北,共同就發軔於永嘉的中國山水詩如何提升永嘉全域遊的文化品味,如何藉助謝靈運這一文化符號來打造永嘉山水遊的內涵,積極探索以山水詩為核心的永嘉文旅融合發展路子等內容暢所欲言。
  • 山水詩路 楠溪尋蹤 永嘉推動「SONG」文旅品牌提升
    浙江在線11月15日訊 近年來,永嘉縣聚焦「甌江山水詩路核心地」打造,將詩路建設作為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路徑,把詩路打造成為更好的項目發展平臺、產業聯動紐帶、經濟轉型動力,系統推動「永嘉SONG」文旅品牌提升,實現山區經濟發展綠色崛起。
  • 馮學鋼:科技企業助力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本屆鎮博會以「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啟對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之道的總結及探索。在10月17日舉辦的年度課題研討會上,來自文旅行業的多位專家分別對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課題研究框架與階段成果、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國家政策深度解讀兩大方面進行了分享。
  • 「中國山水詩搖籃」這樣打造「詩路」……
    在謝靈運的宣介下,永嘉山水從「養在深閨人未識」逐漸成為冠絕浙南的名山秀水。而近年來,我市特別是永嘉充分挖掘和利用謝靈運的名人效應,促進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在理論研究方面,永嘉成立山水詩研究會,打造山水詩資料庫,對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進行整理和出版,共整理出古代和近代詩作1.2萬首,出版了《永嘉山水詩一百首》《謝靈運與永嘉山水詩》等文化書籍79本;並對謝靈運《夜宿石門》《登永嘉綠嶂山》等詩作中提到的地點進行考證,後期將進行數位化、融媒體轉換,建立研究成果資料庫。
  • 館長論道博物館如何助力文旅融合
    主題為「博物館如何助力文旅融合」的圓桌論壇。人民網 鄂智超 攝 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 (趙竹青)今天上午,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主辦的「第三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在圓桌論壇環節中,四位博物館館長坐而論道,共同探討「博物館如何助力文旅融合」。 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介紹,恭王府博物館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還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兩種屬性,實際上有著一個天然的矛盾。」 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馮乃恩表示,這是擺在像故宮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館這樣的複合體博物館身上的任務。
  • 第三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論壇舉辦文旅融合促高質量發展成熱議話題
    論壇活動中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領導、企業代表以及業內專家針對新業態如何促進地方經濟、博物館如何助力文旅融合、科技創新如何驅動旅遊業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人民網也正式發布人民旅遊投訴平臺小程序、名畫表情包兩大原創文旅產品,以自身的實踐探索助力我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 如何拓展山水詩的意境和提升山水詩的品位
    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詩詞界的同仁: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如何拓展山水詩的意境和提升山水詩的品位」就此重點談談以下三點:一、   山水詩的幾個特點1、古今山水詩佔詩總量的比例最大。2、留傳年代最長,數量最多。3、涉及作者面最廣,幾乎會寫詩的作者都寫過山水詩。
  • 重陽「中國山水詩雅集」綻放溫州永嘉書院
    屆時,楠溪秋韻·中國山水詩雅集暨首屆中國詩歌秋晚將在永嘉書院隆重舉行,並和北京、開封重陽詩會遙相呼應。南、北、中三場詩會謳歌詩意重陽,詩意中國。主辦方表示,力求打造一場古今輝映、中外薈萃的山水詩文化盛典。華語之聲、永嘉傳媒集團、文旅直播等將面向全球直播。活動分上下午兩場。上午在永嘉書院思文閣舉行「甌江山水詩路與文旅經濟」事功沙龍。
  • 我縣召開第二屆楠溪江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暨「楠宋造夢師」研討會
    8月19日,我縣召開第二屆楠溪江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暨「楠宋造夢師」研討會,邀請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趙辰等一批專家學者、業內大咖作為「智囊團」,為永嘉文旅融合發展問診把脈、出謀劃策。聽取楠溪江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情況介紹後,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趙辰,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魯西奇,楠溪江星巢音樂營創始人許曉峰,北京三聯書店特約編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玉祥等一批專家學者、業內大咖先後作題為《「楠」宋造夢三題》《南宋人及其世界》《文旅融合的品牌與核心競爭力》《山美、水美、人美——楠溪江》的主題發言,對永嘉的文旅融合發展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
  • 永嘉不僅僅是「山水詩的故裡」和「最後的桃花源」
    我自詡為「詩的人」,即獻身詩的人,一輩子從事詩歌研究,兼做點詩歌創作,讀詩講詩研詩也作詩,主攻的就是山水詩。而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謝靈運遇到了永嘉山水,才有了炳耀千古的山水詩,才成為中國山水詩的開山鼻祖。 這是第二次來永嘉,去年來永嘉採風,回去以後,我寫了散文詩,也寫了舊體詩,其中一絕句是這樣寫的:「最是好看秋永嘉,青山踏遍復浮槎。自從去歲釆風後,夢筆時生奇逸花。」 「夢筆時生奇逸花」。真的,我發現自己比來之前靈秀多了,文字也美逸多了。
  • 「中國山水詩搖籃」這樣打造「詩路」……
    在謝靈運的宣介下,永嘉山水從「養在深閨人未識」逐漸成為冠絕浙南的名山秀水。而近年來,我市特別是永嘉充分挖掘和利用謝靈運的名人效應,促進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在理論研究方面,永嘉成立山水詩研究會,打造山水詩資料庫,對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進行整理和出版,共整理出古代和近代詩作1.2萬首,出版了《永嘉山水詩一百首》《謝靈運與永嘉山水詩》等文化書籍79本;並對謝靈運《夜宿石門》《登永嘉綠嶂山》等詩作中提到的地點進行考證,後期將進行數位化、融媒體轉換,建立研究成果資料庫。
  • 柴達木文旅融合發展高峰論壇舉辦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4日,柴達木文旅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舉行,專家學者共聚柴達木,圍繞鄉村旅遊、區域規劃旅遊、大數據助力全域旅遊發展等話題展開交流分享,為海西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建言獻策」參加論壇的專家們分別作了《全域旅遊背景下文旅產業如何融合創新發展》《旅遊大數據助力全域旅遊發展》 《柴達木不僅僅是用來穿越的》等主題演講,演講將理論知識與實操案例緊密結合
  • 永嘉獲評「中華詩詞之縣」
    記者1月5日從永嘉縣委宣傳部獲悉,日前,中華詩詞學會決定授予永嘉縣「中華詩詞之縣」稱號,同時授予楓林鎮「中華詩詞之鄉」稱號,授予鶴盛鎮鶴陽村「詩詞之村」稱號。近年來,永嘉推進全縣文化和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碩果纍纍。
  • 建築學歷史學文旅產業 大咖這樣解讀永嘉SONG
    楠溪江文旅融合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在哪裡?永嘉要做宋文化和音樂賦能的文旅文章,要怎麼做?」在今天舉行的第二屆楠溪江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暨「楠宋造夢師」研討會上,永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葉朝陽拋出了這樣的問題。
  • 詩歌如何再次激活山水——永嘉山水詩路建設調查報告(下)
    作為「中國山水詩的搖籃」,永嘉以詩為源,今年,真正開啟文旅融合元年,讓詩歌再次激活山水。永嘉縣鎖定「長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園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為目標,以永嘉旅遊「12310」為發展路徑,致力打造「甌江山水詩路核心地」,提升縣域旅遊,以期讓以山水詩為代表的永嘉文化,為全域旅遊建設賦能,為鄉村振興、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 永嘉千年文脈與詩路建設同頻共振 在楠溪江邂逅「詩和遠方」
    近年來,永嘉深挖歷史文化,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旅遊平臺和產品,讓山水詩、永嘉學派、非遺文化、古村文化、甌窯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楠溪江交相輝映,一場山水和文化融合的詩路建設正徐徐鋪開。作為全省「大花園建設」決策部署中重點打造的「四條詩路」之一,甌江山水詩路是詩畫浙江大花園的標誌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設的一張「金名片」。
  • 永嘉千年文脈與詩路建設同頻共振 在楠溪江邂逅「詩和遠方」
    近年來,永嘉深挖歷史文化,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旅遊平臺和產品,讓山水詩、永嘉學派、非遺文化、古村文化、甌窯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楠溪江交相輝映,一場山水和文化融合的詩路建設正徐徐鋪開。作為全省「大花園建設」決策部署中重點打造的「四條詩路」之一,甌江山水詩路是詩畫浙江大花園的標誌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設的一張「金名片」。
  • 文旅產業如何融合發展?
    ——文化旅遊相關概念及特徵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以下簡稱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是指在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方面具有示範、支撐、帶動作用的區域。1、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具有文化和旅遊產業基礎;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良好;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色。
  • 產教融合培育人才 助力文旅創新發展——四川省旅遊學校召開2020產教融合創新大會
    、學生培養、人才實踐等多維度描畫了新時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旅遊產業急需的人才培養的立體圖景。據了解,今年是四川省旅遊學校舉行第三屆「產教融合創新大會」,每年舉辦的「產教融合創新大會」,緊扣當前社會旅遊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圍繞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展開,突出專業性、時代性、方向性。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遊勇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遊勇表示:「後疫情時代,四川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穩妥推進文旅產業復工復產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