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溼」、「溼人」,本是一種自我調侃的「網絡頭銜」,然而不久前,南京師範大學老師王少磊驚訝地發現,在老家安徽臨泉,自己居然真地當上了「文學大溼」,至今似乎已有8~9年的時間。
王少磊正就此事法律維權。他回憶,事情起自兩個月前。2018年11月初,分別有兩位親友給他傳來了一本宣傳冊。
冊子是介紹一家「臨泉兄弟合作社」。只看封面,王老師一頭霧水:老家的農業合作社與自己有何關係?
翻到封二,他感覺呼吸驟然急促——上面清楚地署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王少磊。名下還配有一首長長的「現代詩」,為這家合作社題記推廣:
《高塘文化底蘊深,皖北靚點有內涵。》
高塘千年文化積澱,
養成種菜獨特經驗,
多年進貢到京受寵,
歷來家常食用熱衷。
改革初想致富,
不畏艱苦徒步拉車銷萬裡,
奔小康展宏圖,
歷經磨練成功人士遍全國。
出外靠朋友情深天長地久,
返鄉攜兄弟共創事業輝煌。
(臨泉兄弟蔬果合作社誕生記)
南京師範大學教師隊伍裡只有一位王少磊,原籍也的確是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
看罷,王少磊老師確定自己碰上了「被代言」。
更讓他憤怒的是,居然被人冒名做了一首「破詩」,打油詩不像打油詩,數來寶不像數來寶。
「格調低下,內容空洞庸俗,寫得這麼水,還真把我當『溼人』啊!」王少磊苦笑,要掐著人中才能看完「自己的大作」。
他覺得諷刺的是,該合作社宣傳冊封面上著重突出「厚道臨泉人,放心農產品」,羅列「國家級蔬菜標準示範園」、「國家級農民合作示範社」等各種榮譽,卻在長達8~9年的時間裡盜用自己的名字,用一首假作的「詩」代言宣傳——「厚道何在?如何放心?」
該宣傳冊上羅列的榮譽稱號
王老師告訴荔枝新聞記者,他當即決定法律維權,聘請律師給該合作社發函,提出兩點要求:一,對方立即撤回、銷毀侵犯自己姓名權的宣傳冊;二,在省級媒體上向自己公開道歉。
一家農業合作社怎麼會想起來印刷宣傳冊,又怎麼會冒用他人的名義「作詩」為自家做宣傳?
面對荔枝新聞記者的詢問,安徽臨泉兄弟合作社負責人宋雷,說自己不懂宣傳,也不懂相關法律,而且宣傳冊是2010年鄉裡幫忙安排印刷製作的,有一部分材料是自己提供的,有一部分是別人提供的。至於這首「詩」到底誰寫的,他也不知道,也從沒求證過。
記者:你們冊子上面寫王少磊是南師大「文學博士」,而王少磊說自己2010年還沒拿到博士學位?
宋雷:對啊,以前的(宣傳冊)上面也沒寫他是博士。
記者:以前?你們還有以前的版本?最早的版本是什麼時候的?
宋雷:至少是2013年吧。
王少磊的代理律師,江蘇焯燃律師事務所陳曉清律師說,從目前的事實來看,安徽臨泉兄弟合作社涉嫌侵犯王少磊的姓名權和名譽權。
陳律師分析:該合作社未經王少磊本人允許,盜用了他的姓名做宣傳。特別是假託王老師之名,用一首語句不通的所謂「詩」,自我宣傳,牟取經濟利益。這種沒水平的作品會直接影響他人對王少磊的人格評價。
臨泉兄弟合作社作為侵權主體,沒有經過明確授權,在過去的數年中從未與王少磊求證聯繫,而自己又是手冊宣傳的最大受益人,理應承擔法律責任。
陳律師強調:「這家農業合作社號稱擁有蔬菜大棚3600畝,應該頗具現代規模,怎麼會連『不得侵犯他人姓名權名譽權』,這種最起碼的法律常識都不知道?」
何況,王老師的維權訴求中,完全沒有任何經濟賠償的要求。
發函交涉已經一個多月,對方只是通過一位律師朋友「幫忙」捎話,並沒有給陳律師明確的答覆。更多的反饋卻通過各種私人渠道,找到了王少磊老師本人,要麼說來南京請他喝酒賠罪,要麼暗示給予經濟補償。
這讓王少磊更加氣憤:自己不過一介教書匠,不想因為一首託名的「破詩」,導致自己的文學水準和人格品質被懷疑,被歪曲。事實上,已有不知情的人猜測他為這幾個文字拿了人家好處。
「我別無訴求,不過是洗刷文名,撇清利益,免得師友笑話,不料對方偷偷冒用名字8~9年,如今卻一味尋小路私了,避重就輕。」
眼下已是歲末年關,正是親情瀰漫,鄉情漸濃的時候,同鄉們都在籌備年終聚會。周圍的人也少不得勸慰王少磊:「鄉親何苦難為鄉親」,「何不一酒泯恩仇」。
王老師則堅持:「若不觸及底線,怎會忍痛開火?我選擇維權,就是要增加違法者的成本。」
他在一篇微信公號裡這樣坦陳:很高興時代發展,本鄉能有新型農業出現,我注意到無數榮譽裡,它還是「誠信示範單位」。不管「年利潤」還是「年產值」創億(好像它發布的宣傳版本不同),都是我當年無法想像的非凡成就。因此,我拒絕了各種模糊是非的「喝酒」建議——那不是本鄉龍頭企業該有的樣子。兄弟合作社的兄弟,我們都是淮北平原上出來的苦孩子,都要努力掙脫蒙昧野蠻走進現代文明。
在荔枝新聞記者發稿前,安徽臨泉兄弟合作社負責人宋雷表示,他也將委託律師,應對王少磊在律師函中維權要求。
來源:荔枝新聞
記者:零度
編輯: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