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工信〔2019〕9號
各區委、區政府,市直局以上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州市推動構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饋。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19年12月17日
廣州市推動構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實施國家和省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著力推動我市製造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提高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加快形成我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力爭在構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走在全國前列,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原則
(一)遵循國家,體現廣州特色。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和國家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總綱進行頂層設計,系統科學地構建指標體系,確保國家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得到全面落實。同時,結合廣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突出問題,建立符合廣州實際、具有廣州特色的綜合評價指標。
(二)系統謀劃,突出重點領域。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層面、多個領域,指標體系堅持全面性、系統性涵蓋,同時突出核心指標、重點指標,全方位體現高質量發展內涵要求。
(三)評價引領,樹立發展導向。通過構建廣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各區發揮主觀能動性,推進相關重點工作。指標體系反映的差異化發展情況,可作為量化考核的「尺子」,促進全市各區域、領域、行業和產業的協調發展。
(四)科學合理,操作簡明實用。所選取的指標具有較強的公認性和代表性,以單位資源投入產出效率、單位產出生態環境影響為導向,聚焦企業用地、能源消耗、汙染物排放等資源、環境硬約束,全面衡量企業經濟產出和社會效益。同時,依託較為完備的統計制度,確保數據可獲取、可對比、可延續、可評價。
二、主要內容
指標體系主要作為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引導,側重發揮綜合導向功能。按照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要求,以綜合質效為基礎、五大發展理念為核心、廣州特色為牽引構建「1+5+N」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即7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45個具體指標。
(一)一級指標設置。設立綜合質效、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特色指標7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包括若干二級指標,體現高質量發展的不同方面內容要求。
(二)二級指標設置。為保證評價的統一公正性,所有一級指標下均設二級指標,其中選取具有突出代表性、重要性的具體指標列為核心指標。特色指標「N」中所列指標,可根據廣州市製造業發展的重點工作或階段性任務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和增減。
(三)權重設置及打分。評價體系總權重按100賦值,各指標權重將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調整完善。主要選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各計算指標的權重,10個核心指標權重總佔比60%。(詳見附表)
(四)評價辦法
1.評價範圍。全市。
2.評價頻率。每季度調度一次數據、每半年開展一次監測評價、每年進行一次綜合評價。
3.評價方法。採用綜合評價方法,以總指數和分項指數形式體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變化和各分項變化,並根據相關指數的判斷分析市、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年度情況和分項情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專責工作小組,統籌推進,確保工作質量。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全面實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工作,在全國率先建設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級示範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統計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市稅務局等單位和各區配合)
(二)加強統籌協作。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和認可,力爭在全國率先推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推出「廣州樣板」在全國試點並運作推廣。各區、各部門要凝聚合力,樹立大局意識、分工協作意識,齊心協力,切實提高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統計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市稅務局等單位和各區配合)
(三)加強數據管理。市各有關單位要對本部門提供的指標數據負責,切實抓好統計數據的採集、審核、測算、評估、匯總和提供等工作,確保指標內涵一致、口徑範圍相同、數據來源可靠、計算方法準確、結果客觀公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統計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市稅務局等單位和各區配合)
(四)強化成果運用。建設全市統一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可視化監測平臺,定期發布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建立共享平臺,按季共享指標數據,增強廣州製造業發展的全國「顯示度」。建立評價結果公開通報制度,向各區通報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結果,營造創優爭先的競爭機制。引導我市各級政府部門制定實施導向清晰、對象精準的資源差別化配置政策,將資源向質量效益好的區域、企業傾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統計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市稅務局等單位和各區配合)
(五)加強宣傳推介。利用媒體從不同視角進行多維度宣傳,以數據檢驗成效,用監測倒逼質量,增加社會認知度和廣泛性。鼓勵探索新模式、創建新試點,在全市推廣應用;適時總結一批好的經驗做法或新機制、新舉措,積極向國家和省推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各區配合)
附表:廣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表
附表
廣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表
註:未特殊註明的工業企業一般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一、指標說明
(一)綜合質效
1.工業增加值
即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2.製造業增加值
即製造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製造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3.工業增加值增速
即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反映了地區工業發展態勢。
4.製造業增加值增速
即製造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反映了地區製造業發展態勢。
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
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定時期淨利潤同營業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是評價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深度
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總額與利潤總額的比值,是評價工業經濟效益的指標之一。
7.工業用地畝均產出
即工業用地每畝的產出的工業產值,工業產值與工業用地佔地面積的比值,反映工業用地的實際產出效率。
8.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即勞動效率,是指一定時期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除以同一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反映工業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情況。
9.新增製造業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比重
即地區當年金融機構新增本外幣貸款中本外幣製造業貸款所佔的比例(不含票據融資數據),反映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領域的配置力度。
10.工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即工業投資佔比情況,反映了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的態勢,是反映工業未來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
(二)創新
11.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指用於開展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全部實際支出佔同期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活動規模和強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一個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佔工業從業人員比重
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計算得出,反映企業創新型人才支撐情況。
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
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計算得出,反映企業的創新投入情況。
14.有研發機構的企業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
依據統計年鑑中的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計算得出。該指標是判斷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企業研發機構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平臺,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堅力量。該指標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持續開展創新活動的能力。
1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即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情況,反映地區高技術製造業發展情況。
16.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年增長率
即廣州市地區認定的針對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類合同的成交額的年度變化情況,反映地區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總體規模的變化情況。
17.規模以上工業每億元營業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
由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計算得出,是反映企業創新效率方面的指標。
(三)協調
18.百億級以上製造業企業數量
即營業收入超過100億的製造業企業數量。
19.製造業企業「小升規」數量
即一定時期內新增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數量。
20.製造業企業上市數量
即製造業企業通過證券交易所公開募集資金的數量,體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情況。
21.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
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比情況,反映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22.先進位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即先進位造業增加值佔比情況,反映地區先進位造業發展情況。
23.民營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即民營工業產值/工業總產值,反映地區非公經濟的發展情況。
(四)綠色
24.清潔生產企業數量佔比
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清潔生產企業的比重,反映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是衡量綠色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指標。
25.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即行政區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佔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往年儲存量)×100%。
26.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情況,反映了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變化情況,體現生產工藝等技術創新對能源利用的效果。
(五)開放
27.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
即地區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的變化情況,反映地區的工業企業出口發展情況。
28.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佔比
即製造業利用外資額的情況,反映了一個地區工業的外資利用水平。
29.外商及港澳臺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速
即外商及港澳臺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反映地區外商及港澳臺控股企業發展狀況及對外開放程度。
30.境外製造業企業中方協議投資額
即廣州市企業在境外投資製造業企業的協議投資金額,反映境內企業「走出去」情況。
31.粵港澳大灣區億元級以上合作項目數量
即地區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億元以上項目的合作情況,反映地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情況。
(六)共享
32.勞動者報酬佔工業增加值比重
即勞動者報酬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例,衡量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勞動者報酬和工業增加值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指標,相關數據一般由統計部門提供。
33.製造業從業人員數量
即製造業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情況,衡量製造業對就業的貢獻度。
34.工業企業納稅總額佔地區稅收總額比重
即工業企業納稅總額/地區稅收總額,反映工業企業納稅貢獻情況。
(七)特色指標
35.園區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
即工業產業區塊工業增加值佔地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反映工業集約集聚發展情況。
36.園區工業用地畝均產出
即園區每畝工業用地的實際產出,反映園區工業用地的利用效率。
37.園區工業用地平均投資強度
即園區每畝工業用地實際投資金額,反映園區工業用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
38.村級工業園新改造面積佔比
即村級工業園新改造面積佔需改造面積的比重,反映地區村級工業園整治情況。
39.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總產量增長率
即廣州市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總產量年度變化情況,反映廣州市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40.IAB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
即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41.NEM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
即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42.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註冊量
該指標客觀反映了地區工業企業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和數位化發展水平。
43.5G基站站點數量
該指標反映地區5G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主要衡量兩化融合水平。
44.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
即廣州市各企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水平。
45.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數量
推進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設計企業建設,促進位造業設計能力提升。
二、計算方法
綜合考慮評價要求,採用綜合評價方法,以總指數和分項指數形式體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變化和各分項變化,並根據相關指數的判斷分析廣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年度情況和分項情況。
定基總指數以各項指標當年數值除以基期標準數值(逆向型指標的當年數值和上年數值均採用倒數形式)再乘以權重加總後得到。計算公式如下:
註:A代表每項指標報告期實際值,B代表基期標準值,1/A、1/B代表逆向指標,Q代表每項指標相應的權重。
年度變化評價總指數是以當年定基總指數除以上年定基指數乘以100%得到。計算公式如下:
註:DI代表年度變化評價總指數,反映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總體變化,代表由45項指標構成的當年定基總指數,代表由45項指標構成的上一年定基總指數。
原文: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於印發《廣州市推動構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