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都鎮強 宋學寶
從1984年到2015年,濰坊國際風箏會已經舉辦了32屆。在濰坊國際風箏會帶動下,魯臺經貿洽談會、壽光蔬菜科技博覽會等一批節會逐步發展壯大。但是,濰坊市節會自身也存在著品牌節會少、市場化運作程度低等問題。而且,在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下,包括濰坊市在內的國內各地方節會如何發展,也日益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4月19日,「新常態下節會品牌塑造與產業化論壇」在濰坊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塑造節會品牌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包括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內的國內節會已進入新常態,市場化、品牌化、專業化應成為各地節會的發展目標。
「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創辦和發展,有力地帶動了我市會展業的發展,也培育提升了本地節會的品牌價值。」濰坊市委常委、副市長孫起生說,近年來,全市會展業實現了快速發展,花博會、綠博會、寶石博覽會、中國畫節·文展會等一批自主展會逐步發展壯大,各類中小專業展會和消費類展會繁榮發展。今年,該市還將承辦中日韓產業博覽會。
濰坊市現有主要展館6個,總建築面積39.2萬平方米,可供展覽室內面積16.7萬平方米,標準展位7400個,全市登記註冊的專業會展公司13家,從事會展相關業務的企業300多家。去年,全市展會成交額227億元,展覽面積完成130萬平方米,參會人數達到708萬人次,比2013年增加了249萬人次。
孫起生坦言,濰坊市會展業雖然在國內同等城市中起步較早,近年來也有了較大發展,但自身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品牌節會少,尤其是缺乏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力的節會,二是市場化運作程度較低。
對此,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李永江說,受經濟大形勢的制約,包括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內的各地節會也都面臨轉型問題。2011年以前,國內會展業展覽面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2013年僅增長4%,2014年回升到9.4%。
在李永江看來,目前國內各地節會多由政府主導,應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特色,用市場的力量配置節會資源。北京大學政府節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鄧峰也認為,各地應研究探索節會的市場化運作,「近年來,各地說得多做得少,一方面政府在壓縮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社會資金並未進入。」
鄧峰建議,各地節會要在機制上創新,讓更多的專業力量參與承辦節會,還節慶於市場,「市場化與政府主辦與否不相關,要引入社會資金投入,讓社會資金獲得經濟回報和宣傳效益。」
目前,國內已有節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洪澤湖國際大閘蟹節創始於2005年,前七屆是由包括國家有關部委、江蘇有關廳局及洪澤縣主辦。從2011年起,洪澤湖國際大閘蟹節改由相關企業主辦、政府幫辦。去年,該節改由中國蟹都洪澤文化傳播聯合發展有限公司長期主辦。
壽光市委常委、副市長高翔表示,節會要以市場為導向,為節會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泉活水,展會能不能取得成功,取決於是不是符合市場與人們的需求。
「每年菜博會舉行之前,我們都會組織專業人員參加國內各類知名展會,了解市場動向,把握客戶需求。積極搞好市場推介,今年我們開展了菜博會走進省內17地市活動,在省內所有地級市召開了推介會。」高翔說,每屆菜博會後,他們都會建立展會參會客商的專業資料庫,徵求客戶意見,了解客戶需求,把握市場動向,為下屆菜博會的舉辦提供依據。
「各地節會要注重效益,突出品牌。目前,各地節會專業性、品牌性、國際性差得太遠。」李永江說,濰坊國際風箏會經過32年培育已經發展成為品牌,未來應繼續注重效益,突出品牌。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也認為,節會要可持續發展,需要提高品牌內在的價值,延長相關產業鏈,擴大節會活動、產業的影響面,更多地引入文化因素,「節慶、展覽、論壇的融合,對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可持續發展很有必要,希望把它打造成百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