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梅山鎮芙蓉李氏
奉賢思孝銘族訓 存廉重教繼家風
都說家財不為子孫謀,那應該為子孫謀什麼,才能讓家族長久興盛?這是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南安市梅山鎮李氏家族的先祖,早在500年前,便深知良好的家風才是「傳家寶」,用心良苦地制訂了家族族訓留給子孫後世。
在倡廉重義、敦族睦鄰、務勤崇儉等族規家訓的涵養下,數百年來,芙蓉李氏歷代英才輩出,既有廉明奉公、一心為民的清官李黎懷、李振盤等,也有奔赴國難、抵禦外侮的志士李來生,還有愛國愛鄉、樂善好施的僑領李光前、李引桐等。
□本報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莊志陽 黃文彪 文/圖(除署名外)
千古家訓 澤被後世
芙蓉李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李成智公眾圖書館」、思源亭等都承載著李氏良好家風。 (陳曉東 攝)
根據《芙蓉李氏族譜》記載,芙蓉李氏的開基祖李廣孫(1324年—1379年),於唐末五代隨王潮入閩,肇基武榮芙蓉鄉(今南安市梅山鎮),開宗立族,繁衍生息至今。
芙蓉李氏的第一次「中興」,得益於第六世李汝夏(1475年—1535年)。李汝夏降生時家境窘迫,家族衰落,但他立志奮發,一方面勵精圖治,拓荒墾田,開池塘築溪圳發展農業;另一方面建書院,聘請良師教育子孫;他還重建宗祠,編撰族譜,制定家訓,對族人的行為進行規範,將衰微的李氏家族帶向興盛。
李氏家規族訓名為《家範錄》,收錄於《芙蓉李氏族譜》,是李汝夏在遵循李氏世代族規的基礎上所制訂的。首撰於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此後又經歷了8次修撰,如今李氏族譜收錄的是1948年修撰後的版本。
《家範錄》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忠、恕、禮、信」等思想為核心,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具體化,從日常行為舉止到為民報國等各方面,對族人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孝親敬長、敦族睦鄰、倡廉重義、務勤崇儉、戒賭自律等五大方面的內容。仔細翻閱《家範錄》後發現,即便經過近500年的歷史變遷,其中的內容至今仍十分有教育、借鑑意義。
《家範錄》成為芙蓉李氏後世子孫的治學、為官、做人等方面的標杆,此後的漫漫歲月,李氏人才輩出、代有賢能。在封建科舉時代,在第九世李振盤中進士、為芙蓉李氏首開甲第之門後,僅明清時期,這個家族就有國學生、太學生、貢生、儒士等400多人,中進士、文武舉人6人;近代更是走出了李光前、李引桐等一批聞名中外的慈善家、教育家。
倡廉重義 報國為心
芙蓉李氏家範錄,收錄於芙蓉李氏族譜中。
「子孫出仕者,務以報國為心,恤民為念,有所伸理湏哀矜懇惻,務得其情,毋得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於民。」芙蓉李氏《家範錄》中「倡廉重義」一節中這樣寫道。在該族規家訓的感召下,芙蓉李氏歷代湧現出了不少清官廉吏、愛國志士。
第九世李黎懷,自幼天資聰穎,才學超群,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中舉,歷任寧德縣學博、建陽知縣、江西撫州金溪知縣、濟南淄川知縣等職。在他任職曲陽知縣時,因曲陽地處邊關,流寇猖獗,他奉命日夜嚴守城池,精練鄉兵,繕購器械,添置衣甲,為此軍費耗資頗重,為了不攤派於民,他帶頭捐贈自己的薪俸,以資軍需。離任時已68歲,但他兩袖清風,幾乎無回鄉盤纏,他的廉明奉公為自己贏得了傳世的清譽。
同時期的李振盤經寒窗苦讀,於萬曆戊子科(1588年)中舉人,次年捷登進士,授任廣東潮州府揭陽知縣。任間除暴安良,關心民眾疾苦,發展生產,促進繁榮,使揭陽社會安定,民眾安居樂業,政績顯赫,得到民眾的擁戴。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揭陽民眾追思李振盤之功績,為感其恩德,永世緬懷,建「名宦祠」春秋祀之。
芙蓉李氏的十六世祖李來生(1831年—1884年),自幼受家族文化薰陶,好文尚武,立志報效國家。後來毅然從戎,屢建戰功,自兵勇逐級升遷,直至把總、千總之職。1865年3月,李來生奉令率軍赴臺灣嘉義一帶徵剿竄擾的日本海寇和土匪,戰功顯赫,晉升五品頂戴,任延平道五品守備。光緒十年(1884年)爆發抗法戰爭,當年7月3日,法軍大舉向港內清軍發起進攻,李來生為保衛國土,帶領官兵竭力禦敵,最終不幸中彈,以身殉國。後清廷旌忠優恤,降旨「欽賜祭葬」,崇祀昭忠祠。
時至近代,芙蓉李氏還走出了「一心只想著國家,腳踏實地做科研」的「兩院」院士李龍土,以行動實踐了先祖「忠心愛國」的族訓。
恤民為念 重教興學
李光前故居紀念館,展出了李光前波瀾壯闊的一生。 (陳曉東 攝)
數千年來,民間素有擇日定時出殯的習俗,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延續這一陋習,勞民傷財,苦不堪言。早在400多年前,芙蓉李氏就走在了破除陳規陋習的前面,其族人去世,只要一切準備好就可以出殯。
改變這一陳規陋習的,正是謹記「恤民為念」的族訓,關心民瘼、清正廉明的李黎懷。據載,李黎懷樂於為民排憂解難,無論親疏,均秉公處理,凡鄉中有何不平之事,請其出面排解,無不迎刃而解,在鄉中享有威望。據傳李黎懷母親去世時,他見因擇時日出殯,往往要操辦多日,喪屬家人守靈及幫忙料理事物的鄉親均疲憊不堪,且喪主家花費頗多,如遇風雨,亦須按時出殯,該陋俗弊端多多。李黎懷便巧借江西三清山「天師府張天師授符」為名,將這一陋習破除,自此,芙蓉李氏族人過世出殯不必擇日定時,延續至今。
《家範錄》中「務勤崇儉」一條強調,「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士勤於讀,則富詩書。農勤於耕,則裕谷粟。女勤於織,則餘布帛。以至商賈百工未有不以勤立業者。」其中,首句便是要子孫勤讀詩書。李氏有一對流傳至今的對聯:「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間只兩件事耕田讀書」。李氏從李汝夏起便開始重視教育,據說是李家的百畝良田被人霸佔,李汝夏進京告狀,贏回被侵佔的良田。此後,李汝夏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便開始「興學舍、延名師、課兒孫。」因此,從600多年前開始,芙蓉李氏便有自己的學堂,如今李氏聚居的村落,仍有不少地方以古時的書房命名,如競豐村的新書房、頂書房、下書房,而蓉中村有書房仔。
從李氏族人保存的一本老帳冊可知,至少在300多年前,李氏先輩就開始給子孫設立「教育基金」。芙蓉李氏第二十一世後人李良輝介紹,這本帳冊有不少頁面記錄著李氏先輩對子孫教育的重視,從第十三世祖、國學生李天貌起,便單獨設立了「育才田」,將這些田地的租金專門用於子孫延請老師、進京趕考等。從帳冊可知,李天貌的6個子女,每人均有百畝「育才田」。
李氏族人李甫明介紹,原來蓉溪村還有一個亭子,俗名「字紙亭」,根據李氏族規,凡是寫了字的紙張,都不能隨便處理,須拿到這個亭子焚燒,可見李氏一族對教育與文化的重視程度。
務勤崇儉 樂善好施
李氏一族的良好家風,世代傳承不輟,時至近代,芙蓉李氏湧現出了諸如李光前、李成楓、李引桐等一批僑界巨擘,其中,「星馬一代完人」李光前更是用一生踐行李氏族訓中「務勤崇儉」「恤民為念」「重教興學」等李氏家風的精神要義。
據《芙蓉李氏族譜》,李光前的父親李國專是個讀書人,好學又能寫出一手好字,在廈門開設成衣店艱難度日。儘管家庭條件清苦,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他早早將李光前送進私塾就讀。李光前受到良好教育,養成了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10歲時,李光前迫於生計遠赴新加坡謀生,在去南洋的輪船上,恰遇愛國僑領陳嘉庚正在發放禦寒毛毯,乘客紛紛前去認領,但李光前以為只有姓陳的才可以領取,因此寧可在冷風中凍得發抖也不肯冒領。
在新加坡,李光前秉承「勤讀詩書」的祖訓,勤奮學習,不僅在當地的英印學堂學習英文,還到養正學堂學習中文,後因成績優異,受資助回國先後在南京暨南學堂(現暨南大學前身)、清華學堂和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為其日後的事業發展儲備了豐富的知識。經過不懈奮鬥,李光前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實業家,被譽為「橡膠和黃梨大王」,名列全球十大華人富商之列。
比實業家身份更令人敬重的,是李光前作為著名慈善家與教育家的身份。作為世界性的著名慈善機構「李氏基金會」創立者,他還是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在他事業有成時,每年投入公益慈善事業的善款,佔其盈利一半以上甚至全部,他先後被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及柔佛州的蘇丹封為拿督,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封「丹斯裡」勳銜。
在芙蓉李氏「重教興學」良好家風的浸潤及嶽父陳嘉庚先生崇高愛國精神的影響下,加之年少時因好心人的資助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李光前決心把賺來的金錢用來支持教育,興辦文化事業。1939年,他在故鄉梅山芙蓉創辦了第一所學校——國專小學,幾年後又捐資數百萬元,相繼興建了國光中學、國專幼兒園、國專醫院等,逐漸形成馳名中外的光前學村。此外,他還資助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華僑大學、捐助新馬地區的南洋大學、馬來亞大學、捐建國家圖書館等,僅1994年到2005年這10餘年間,李氏基金會向廈大的捐贈總計達到近7700萬元人民幣。
在李光前的言傳身教下,即便在他離世後,李氏家族的「育才與慈善」事業也未曾中斷。李光前的子女們秉承了父親急公尚義、節儉樸素、樂善好施的精神,大力捐資新馬兩地及祖國的文教和科學研究等公益事業,特別是關愛弱勢群體方面,尤為盡心,24年間共出資2億多元,涵蓋了教育、文化、醫療、交通、城鄉公共工程、扶貧救濟等8個大類的社會公益事業。
除了李光前,近代芙蓉李氏還走出了以國為家,中馬建交的「和平使者」、將橡膠成功引進國內種植的「中國橡膠之父」李引桐;沒有顯赫家世和過億家財,卻一生致力公益事業,捐建的慈善項目超30個,惠及國內及新馬地區的慈善家李成楓……
旅遊攻略
追尋華僑足跡 欣賞一流賽道
為了進一步弘揚和傳承芙蓉李氏良好的家風精神,去年,梅山鎮將李氏祖先、明代進士李振盤故居「進士第」改建為芙蓉李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基地展館展出的有李氏家訓家範錄、典範人物故事、四字箴言、名人語錄等內容,還有李光前體驗區,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了李氏一族從古至今各時代先賢志士的家風風採。
為了讓家風家訓更好啟迪後人,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在梅山鎮紀委的指導和推動下,每年芙蓉李氏聚居的四個村——蓉中村、競豐村、蓉溪村和梅峰村,從「孝、仁、信、忠、智」五方面品質進行考量,分別評選出2名優秀踐行家範的典型人物,通過樹立正面典型,凝聚和傳遞家風正能量。
梅山鎮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也是著名的科教文衛名鎮和宜居小鎮,華僑文化尤其深厚,該鎮遍布著李光前家族的各種印記,除了李光前故居,還有聞名中外的光前學村、二級甲等醫院光前醫院、國家一級標準的「李成智公眾圖書館」,都是李氏家族良好家風的載體。
此外,梅山鎮還有芸塘村孝子亭、明心寺、西真寺、芙蓉溪堤、「全國文明村」蓉中村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中國福建皮划艇激流迴旋訓練基地也在此落戶,已建成並將投入使用。據悉,基地參照倫敦奧運會的賽道進行設計,設計工藝、水流質量、水流落差等,都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可在家門口,欣賞到國內外皮划艇大賽。
說到梅山的特色小吃,不得不提到童年的甜蜜記憶——寸棗,梅山鼎城村有一家經營了幾十年、堅持手工製作的寸棗作坊,在當地名氣不小。俗話說:吃寸棗沒煩惱,來梅山不妨試試這香、酥、脆、甜的寸棗,看看是不是會真的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