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文化產業活力奔湧
民營文化企業迎來新一輪發展
一個中國公司成為泛非地區最具潛力的數位電視運營商,龐新星創辦的北京四達時代公司積極開拓非洲市場,目前在非洲14個國家的用戶已超過120萬;
一部《宋城千古情》帶動了一家企業從「草根」走向資本市場,黃巧靈和他的團隊並不滿足,又將「主題公園+駐場演出」的模式進行異地複製,海南三亞千古情演出和千古情主題公園成為異地複製的第一單;
一個生產投影儀的文化裝備製造企業實現科技文化公司的轉型,謝敬帶領深圳雅圖公司追求視覺技術與先鋒藝術的完美融合……
這些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叫「民營文化企業」。這些文化企業家都早已在行業內「精耕細作」多年,才能脫穎而出。他們成功的背後,是艱辛和付出,也曾受到「身份」的歧視和質疑。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於2013年6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匯聚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深圳騰訊、阿里巴巴、廣州恆大、上海盛大網絡、樂視網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文化企業。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張斌說,協會致力於搭建政府與產業界的溝通橋梁,樹立行業公信力,發揮「協調組織、服務產業、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以高效的工作,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民營文化企業「打氣撐腰」,強調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要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文化企業家預測,未來的5到10年間,民營企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市場活力會進一步迸發。
網際網路催生文化產業新機遇
6億,這是騰訊的微信用戶數量;2.7億,這是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量;16種,這是網上流行的微信朋友圈的類型數量。6億人秀出的生活是當下最生動的「文化樣本」。騰訊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長馬化騰說:「微信是完全基於移動網際網路製作的產品,它集合了即時通訊、流媒體的方式,而且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也是中國最有機會走向國際的產品。將花大成本和大投入在全球做推廣。」
「以正版收費模式存活下來,以版權分銷突破重圍,以網際網路電視戰略實現騰飛。」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的戰略定位很清晰,樂視網已構建出一個從上遊內容生產到內容平臺式集納,再到內容分發網絡傳輸、終端設備覆蓋和外部應用輸入的模式。這個「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組成的「樂視生態」,使賈躍亭在2013年10月一舉登上創業板首富寶座。
大學生創業者劉慶峰執掌的科大訊飛,用了14年時間,推動中國的語音產業從能聽會說的「機器時代」進入能理解有情感的「智能時代」,其產品佔據中文語音市場70%的份額,在專業領域的應用更是佔到80%的市場份額。
網際網路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2013年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6.11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數超過4.6億。網際網路這條「高速公路」上的內容,更給文化產業以巨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說,「誰擁有了網際網路思維,誰就能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