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發出萬丈光芒的人,必定忍受了無數個黑夜的折磨。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有很多,人人也都愛美好的的東西,愛美、愛理想、愛美食、愛喜歡的偶像。每個人都崇尚一種美好的生活,衣食無憂,做著喜歡做的工作,體面而又收入頗豐。但是這個世界總是會有不美好的角落,有著讓人嫌棄但又必須有人去做的工作。太陽終究會落山,人也終究會逝去,長江撈屍人陳陽喜,就幹著與逝者打交道的工作,他一幹就是50年,如今卻找不到接班人。
誤打誤撞,初入師門
如果問到陳陽喜為什麼會入這一行,真的可以算是機緣巧合了。1971年的陳陽喜剛剛滿20歲,是一名漂染工人,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
有一天他在河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老人上來搭話:「小夥子,想不想跟我一起打撈長江的屍體?」正常人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不知所措,陌生人的突然搭話,奇怪的話題,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當,陳陽喜也不例外,他思考著現在是什麼情況,又該如何拒絕這位老人。
老人見他心裡犯嘀咕,便又說了一句:「這工作看起來晦氣,但這是做好事嘞,行善積德,還有錢賺。」似乎是執意要拉陳陽喜入行,而陳陽喜也心動了,於是有一句沒一句地便隨老人去了。這麼來看,整個入行過程確實是機緣巧合、誤打誤撞了。
這位老人的名字叫丁東升,曾經是清朝末年民間慈善組織「培心善堂」的一名成員。武漢民間一直有句話叫作:「浪屍漂,停陽邏」,因為這裡獨特的地形結構,容易形成漩渦,陽邏也就成了長江打撈屍體的第一道卡關。
而培心善堂主要任務是江上救生和打撈浮屍以及對浮屍的處理,算是是陽邏地區唯一的慈善事業機構,在群眾中有深遠的影響。丁東升由於年歲較大,幹起這份工作已經有些吃力,於是找到了陳陽喜,想讓他替他把這份善行傳承下去。
我不是為了賺死人的錢
很多人看到這份工作不禁會嘀咕:「這不是掙死人的錢嗎?」雖說話粗理不粗,但是陳陽喜的原則是:做這份工作不為了掙多少錢,就是為了能讓逝者回家,讓家屬心裡都能好受一些。
剛入這行時,陳陽喜怕得不行,打撈上來的屍體被水泡得浮腫、變形,血氣方剛的小夥子看到這種場景肯定會難以接受。他害怕得渾身顫抖,牙齒打顫,回來後吃不好睡不著。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隨師父打撈的次數多了,慢慢變得輕車熟路,也就能接受了,敢去觸碰屍體,開始給師父打下手。
2013年,某家李姓老者在長江中溺水身亡,屍體隨江水漂流不見,家屬沿著長江四處尋找,但始終無法找到老者屍體的蹤影。家裡人都急瘋了,他們每到一個村落碼頭就張貼尋找啟示,只希望能找到老人的屍體,見上最後一面,讓老人入土為安,但是一個多星期一直杳無音信。
後來,陳陽喜打撈上來一具浮屍,死者是一名60多歲的老人,常年與死者打交道的陳陽喜已經可以一眼看出死者的溺亡時間,隨後便將屍體送到了殯儀館。
家屬收到了殯儀館的通知,經過DNA檢測,這位老人就是溺亡的李姓老者,家屬們感激涕零,沒想到時隔了一個多星期,本以為沒有希望的屍體還能被運回來,見上最後一面。
家屬主動掏出1000元錢感謝陳陽喜,並說道:「如果沒有陳師傅,我們根本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關於報酬陳陽喜對記者說,很多時候收錢都是看著收的,看家屬願意給多少,多的時候1000到2000塊,遇到家裡太困難了也就不收了。42年間,陳陽喜從沒有主動和家屬要過一分錢,「賺死人的錢不是人幹的事,我入這行不是為了錢。」
長江渡靈人,渡每一位逝者的靈魂
這份工作陳陽喜一幹就是42年,這42年裡,陳陽喜共計親手打撈上來400多具屍體,平均一年就能打撈上幾十具。「生前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死後也應該得到尊重」,這便是他的工作信條。
雖然40多年了,陳陽喜對死亡已經見怪不怪,但是他尊重每一位逝者。溺屍非常容易受到損傷,因此每次打撈他都非常小心,漂到岸邊的倒還好,浮在水面上的他會用繩子將其小心套住,慢慢拖回岸邊再做下一步處理。
他對此解釋說:「家裡有死者,家屬本來就傷心難過,如果看到遺體不成樣子,甚至不堪入目,家裡人會更難受、更痛苦。」這就是這一行的規矩,好好送死者最後一程。同時,不管屍體腐爛到什麼程度他都會去撈,這是師父丁東升教給他的,如果家屬來找,必須得給人家一個交代,因為是做這行的,要有底線和規矩。
這一行讓陳陽喜對生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每年都要和幾十具遺體打交道,他感嘆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一溺水就會結束這一生。他也感嘆生命的生機勃勃,只有好好活著,才有機會過好美麗人生,隨隨便便投江自盡著實是太讓人惋惜了。
繼續傳承,這份工作的重量我知道
關於他做這行,妻子之前沒少和他吵過架,她覺得這份工作讓家庭變得晦氣,也擔心鄰居們說三道四。但是等到家屬親自上門感謝的時候,她才明白丈夫這份工作承載的重量,承載了多少個家庭的希望,便也就慢慢理解了陳陽喜。而街坊四鄰在談過陳陽喜的這份工作的時候也會說,他做的是善事,我們知道。
已經逐漸上了年紀的陳陽喜也有和師父丁東升一樣的擔憂:找不到徒弟來傳承。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有這份靜下來的心了,他擔心培心善堂在自己手裡斷掉了,也擔心江中的那些靈魂無法安息。他在採訪中也說到,幾乎沒人願意和屍體打交道,如果這一行真在自己手裡終結掉了,他覺得對不起師父的栽培。
陳陽喜讓無數的靈魂有了歸宿,讓無數的家庭見到了親屬的最後一面。他向世界發出了萬丈光芒,自己卻承受著恐懼、死亡、黑暗,他的工作或許在常人看來無法理解,但是他的這份心意和善良足以讓世界為之鼓掌,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因為總有人在默默地用他的溫暖,點亮著一份份的希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