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廣東江河水:北江》 時長 18分11秒
北江水系,發源於江西贛州信豐縣大茅山,上遊段的湞江在韶關市與武江交匯成北江,繼續向南流。
錦江,湞江的支流,全河縱貫韶關仁化縣的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景區,岸線蜿蜒曲折,景觀豐富,奇花異草遍布山野。
巴孖園位於丹霞山牛鼻村至巴寨景區的公路旁,主人朱雲的興趣是在園內的紅色石壁上繁育天然野生石斛,成功引種了瀕臨滅絕的丹霞山鐵皮石斛。他笑稱,看到石斛就像看到自己小孩一樣喜歡。朱雲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於這方水土,他有著深厚的感情。
從韶關到清遠,北江一路風光迤邐,古代許多詩人曾在此留下著名的詩句。與此同時,也是一條黃金航運水道。51歲的張萬祥,八九歲就開始跟著哥哥跑船,他見證了北江航道的變化。如今兩個兒子也開始繼承父業,船上生活枯燥,只有在碼頭卸貨時,才能短暫去到附近城鎮。
這天中午到傍晚,張萬祥和兒子要完成從清遠城區到飛來峽的行程。「船啟動後,每分每秒都要認真對待。」張萬祥不準兒子張家進玩手機,一路上總是叮囑他時刻盯著河面動態。
位於佛山三水的油金大橋下,有一群仍居住在水上的疍家人。和其它漁民不同,陳根榮林清妹一家從來不到江河中央捕魚,只是在離岸邊較近的水面撈蜆,因為他們有一對盲人雙胞胎兒子。兩兄弟出生時體重過輕進了保溫箱,後來就出現了失明的情況。
靠著撈蜆、給人加工蜆,加上政府給予兩兄弟的殘疾補助,一家人的生活雖然緊湊卻也充實。如今兩兄弟都已過而立之年,哥哥陳耀明內心藏著小小的願望,「我想像中的城市,人多車也多商鋪也多,現在人人上岸都能賺到錢,希望能找到一份適合我們的工作。」
35年前,四隻「大甲魚」意外來到老仇家,從老仇到他的兒子仇全波,它們一直生活在仇家的魚塘裡;5年前,仇全波找來中國水產科學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認定,四隻「大甲魚」竟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黿。
珠江所博士洪孝友,從2015年開始,在單位和仇全波的基地之間往返100多趟。從此,黿的繁衍養殖進入規範化軌道,每年培育出的幼黿都超過100隻,目前基地中黿的數量已超800隻。9月底,在佛山市高明區潭黎水庫,黿野化適應性保護活動現場,20隻四齡、五齡的黿從人工沙灘緩緩爬入水庫,正式開始它們的野化適應性生活,這在全國是首次。
「龍潛思賢滘,鳳棲昆都山」,北江、西江和綏江,在昆都山下的思賢滘匯合,三水因此得名,匯流場景壯觀,氣勢磅礴,清澈的北江與渾濁的西江形成鮮明的對比。
連入東平水道,流過南海西樵、佛山新城,北江一路浩浩蕩蕩,最終在廣州南沙區黃閣鎮流出珠江口。
來源:南方+客戶端
編輯:斯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