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門鏽跡生 南安奎霞念遊子

2020-12-16 閩南網

  閩南網12月9日訊 奎霞的房子,每棟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清末古大厝氣勢輝煌,見證第一代南洋華僑的打拼史。還有第二代華僑蓋起三層中西合璧的精美紅磚古樓。奎霞的百年老街雖然慢慢消失在歷史的腳步中,但遊子心裡的鄉愁依然寄託於此。」

  ——推薦人:讀者林志堅

  村子裡的南洋風格建築

  村裡的老厝,如今多是老人居住

  南安石井鎮奎霞村,面海,與大嶝和金門隔水相望。

  十幾個字的地標註釋,奎霞村像個溫婉如水的女子,乾乾淨淨地立在紙上。

  3000多人口的奎霞村,僑屬達九成,旅居境外並繁衍的人口,是村莊人口的五倍之多。

  簡筆勾勒村莊狀況的幾個數字,一口氣說完也不帶喘,可長在奎霞村這塊土地上的那些情緒,無盡的期盼、想念、記掛、牽絆,漂洋過海,翻山越嶺,好像花去一輩子也讀不透。

  千米長的百年老街,空蕩蕩的,鮮有人跡;南洋風味的紅磚洋樓,三三兩兩散落在村莊裡;孤門緊鎖的老宅木扉,柔嫩的綠蔓附上鏽跡斑斑的鐵鎖……

  獨在異鄉的遊子們,是不是該回奎霞看看了?

  僑親起厝告慰母恩

  奎霞村原名「東京堡」,俗稱「庵下」。村人下南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奎霞林氏宗譜》記載,1617年十三世祖林庭爚(yuè)帶領部分宗親到菲律賓呂宋島經商。民國初年,又有一撥奎霞鄉親到新加坡謀生。

  這裡的老宅,自清末至上世紀80年代,風格各有不同。50年代小洋樓以幾何線條裝飾;60年代建材短缺,條石成為主要建材。洋樓外觀中西合璧,下方石結構,上方紅磚,好像「洋身子戴中式帽」。

  柳姑樓、東婆樓、烏綢樓……奎霞許多華僑洋樓總會以母親的名字來命名。比如烏綢樓,它的正名叫慰萱樓,這是華僑們樸素心願的寫照:海外打拼,回家蓋樓,告慰母親養育之恩。

  烏綢樓如今的房主是54歲的林東陽。他聽父輩說起老宅的歷史,烏綢是曾祖母的名字。曾祖父開始下南洋,祖父和父輩也在南洋打拼。發跡後,曾祖母的心願是添置房產。烏綢樓有三層高,周邊如今還有四五棟房子,主人住不完,所以許多空置著。

  烏綢樓是幸運的,房主仍在居住,而且適時修繕。但柳姑樓、東婆樓早已人去樓空,主人家搬到了老村子的外圍。當地人講,村裡約有九成老宅空置,有的雜草叢生,有的逐漸荒廢。

  荒廢的老宅中,有些門楣上刻有清末狀元吳魯的題字「問禮世家」「忠孝家聲」。村裡人引以為豪的還有林文質故居。林文質在菲律賓謀生,是當地華僑社會著名富商。他樂善好施,曾和愛國華僑蔡資深一起集資修繕五裡橋,還曾為泉州洪災捐資賑災。

  「獨臂俠」記錄奎霞風光

  「天祝啊,你又擱返回來啦?」旅居香港的林天祝最近正好回鄉,為先人遷墳。他帶著我們在村子裡轉轉,遇到鄉鄰,總有人用家鄉話熱情地招呼他。

  林天祝14歲離開家鄉,按理說村裡的人可能都不太記得他了。可是2006年開始,他開始用影像記錄奎霞民居,逐漸為鄉鄰所熟悉。數十年前,在一次工傷中,林天祝失去左手。他靠著右臂,舉著相機、摁下快門。因為對家鄉的愛,他把鏡頭對準村裡不同時期的華僑建築,記錄鄉鄰的笑臉,還用散文的筆觸,寫下記憶中的奎霞。每回回來家鄉,他總要呆上半個月之久。

  在2010年出版的《心繫故鄉奎霞》一書中,鏡頭中鄉親們的笑臉那樣親切,每一幢有價值的華僑民居都躍然紙上。林天祝卻謙虛地笑著說:「我那是業餘水平。」香港奎霞同鄉會的鄉親出資,印刷了5000冊銅版紙圖書,海內外的奎霞林氏宗親每戶贈閱一冊,讓大夥了解和回憶家鄉的風光。

  因為僑親眾多,奎霞村在菲律賓、香港、澳門和廈門都設有同鄉會,並且各同鄉會把村裡香火最旺的保生大帝信仰也請到住地,作為家鄉廟宇的分爐供奉起來。

  留守老厝邊的老街情

  在奎霞鄉間的華僑洋房中穿行,不經意走進了老街。老街貫穿村子的東西走向,長約千米,曾是附近數千居民貿易和居住的集散地,有鹽倉、戲臺、醫館、拳館,不一而足。上世紀90年代以後,居民齊刷刷地遷出,而今除偶爾有人抄便道走過,或年節到祖廳祭拜外,老街已經人跡罕至,只有個別老者還住在這兒。

  林金象今年91歲了,他笑道,連兒子也70歲了。兒子在村裡的靠海處有新房,他不願意去,就圖老宅安靜,可以好好休息。林金象出生在菲律賓,6歲時父親把他帶回老家,想要把「根」留在老家。這80多年來,他就一直住在這兒。如今眼睛因白內障看不見了,老街的景致就留在了他的記憶中。

  不願離去的,還有林雙福夫婦。他們經營一間食雜小鋪,在老街裡開了半世紀之久。海都熱心讀者林志堅回憶,像他這樣30來歲的人是個分水嶺,30歲以上的人對老街都還有記憶,往後的「90後」對老街再無記憶。小時候會到林雙福的小店裡幫大人買散裝的地瓜酒、醬油之類的。不遠處有老街的戲臺,年節裡看戲,就盼著大人同意,能到小店裡買零食打打牙祭。

  老街人氣淡了,林雙福還是願意為老厝邊們開著小鋪。每天下午,事情忙妥當了,總會有許多老者到店裡來話話仙,順便也買買他們家的東西。這樣的生活,老林夫婦過得很知足。(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

相關焦點

  • 福建最美僑村之一:南安奎霞的紅磚僑房
    奎霞村的明星僑房2018年末有幸在林路大厝為傅海燕部長講解,陪同參觀的南安市長提起奎霞村華僑建築,不久後看到朋友分享有關奎霞的微信文章,直覺此村值得探訪。在制定2019年1月國大建築系學生閩南考察行程時,請求南安會館協助安排到奎霞村調研……幽靜慵懶的鄉村
  • 古城閒逛之——宅門
    好多人家的大門都關閉著,拒人入內,我只能仰望宅門,默默地揣度著臆想一下宅門內人家曾經的輝煌。宅門的作用無非是供人出入和防衛保護,按理說沒必要弄的花裡忽哨,可在古代,人的衣食住行都有嚴格規定的等級,宅門也是如此,有一定的規制,不能隨便僭越。透過宅門可看出一戶人家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在階層,概莫能外。宅門作為一戶人家的門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為直觀,大到宅門的造型、結構,小到門上的雕刻、裝飾,無不彰顯出一個家庭是富貴與富足還是貧窮。
  • 南安今年初中招生方案已定,分兩批進行錄取
    南安    4月1日,南安市教育局下發2019年普通初中招生工作文件,就南安市初中招生對象、招生辦法、報名事項等相關工作做了規定。    (2)南安一中(江北校區)招收具有柳城街道象山社區居委會、帽山社區居委會、霞東村、霞西村、桑林村、露江村戶籍和美林街道福溪社區居委會、梅亭社區居委會、莊頂社區居委會、金枝村、英山村、松嶺村戶籍的小學畢業生。    (3)南翼實驗中學(南安一中奎霞分校)招收具有石井鎮奎霞村、橋頭村、昔坂村、岑兜村、院前村、揚山村、溪東村、㳣港村戶籍的小學畢業生。
  • 《江南百景圖》董夫人的宅門位置介紹
    這些任務有的比較難,很多玩家不知道怎麼做,比如說,董夫人的宅門在哪?江南百景圖董夫人的宅門是城中故事的任務之一,很多玩家找不到這個建築,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江南百景圖董夫人的宅門位置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江南百景圖董夫人的宅門位置介紹一、位置介紹所謂的董夫人的宅門,就是將董夫人隨便入住一個房子,這個房子就會成為董夫人的家,點擊這個房子就可以繼續任務了。
  • 西方極樂世界遊記(三)賢生遊西方環境,菩薩述十念法門
    因為假使此位遊子,年少之時就能接受善書的薰陶,那麼他便會走向善道,如此一來,家庭問題與社會問題,不就解決了嗎?蔡生曰:恩師之言,的確有道理,想不到宗教普化,不但能得到心靈的解脫,更對家庭社會有莫大的好處。濟佛曰:今天我倆將更好的好處,告訴世人吧!蔡生曰:什麼是更好的好處?濟佛曰:就是「念佛」呀!蔡生曰:喔!
  • 南安街上這款美食,一口回味故鄉
    在南安街頭巷尾的各種名小吃中,湯稠味濃的牛肉羹最受歡迎。 就這樣,南安菜也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既有山海之合,又有中西之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牛肉羹便是其中的代表。
  • 寸草春暉,一曲遊子的行吟.
    人的一生,無論走多遠,總是走不出母親的視線,也總是走不出對父母的掛牽,這便是「遊子」終其一生魂牽夢縈的縷縷鄉愁。總是在離別的渡口,一次次相送那個遠行的人,日子一天天流逝而去,漸漸地只剩下母親風燭殘年的背影。
  • 磨礪18年的念石情懷——記「念石」品牌創始人範慶水
    「念石」品牌創始人——範慶水念無界 石有靈有這麼一個人,他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石頭,如今已18年了,他不但沒有厭煩之意,反而更熱愛石頭了,達到了「痴狂」狀態。他就是範慶水,「念石」品牌創始人,在石材界有自己影響力的一個人。他的影響力來源於他對品牌推廣和商業模式的執念和追求,從而影響了他身邊的很多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在這個還沒有「品牌土壤「的石材行業,很少有人那麼執著於「品牌」及其相關的念想,因為更多石材人根本意識不到品牌的重要性。「念無界 石有靈」,相信範慶水18年的耕耘就要結出豐碩的果實。
  • 南安:多元主體助脫貧 跑好「最後一公裡」
    與此相對應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積極「走出去」闖世界的南安鄉賢,織起了一張全國覆蓋最廣、數量最多的縣級市商會網絡,實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異地商會全覆蓋,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南安人經濟」。 「南安人經濟」不僅是南安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也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發揮巨大作用。
  • 2017南安伴手禮初評結果出爐(附獲得提名的25個產品名單)
    ­  昨日,由南安市旅遊局、海絲商報社聯合舉辦的2017南安伴手禮評選徵集活動進行初選,31個符合參評條件的產品經過角逐,有25個產品獲得提名(已入選泉州伴手禮名錄的8個伴手禮商品,直接獲得提名)。­  獲得提名的25個產品名單如下:葉姨姜粿,貽慶雞爪,天之飴食品,日騰面線,霧湖山茶油,永利源,蓮花峰藥廠,閩都老仙麻粩,金淘正振芳麵包坊,東星茶盤、擴音器,《海絲起點,美麗南安》郵冊,明築木偶,向陽紅心地瓜幹,向陽黑米、紅米,金淘阿兵哥豆乾,石亭綠茶,賢芳佛手果,天馬山檸檬紅茶,郵政文創-鄭成功系列擺件,三達雨具,阿小肉粽,黑果雞爪,武財神——關羽,萊恩大口面線,《南安民俗風情》手繪郵資明信片
  • 楊浦·地標 | 鏽跡鐫刻 咖啡飄香
    楊樹浦水廠棧橋楊浦,因工業而生,也因工業而興。黃浦江水流過楊樹浦路的狹長地帶,澆灌出了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文明。百年工業鏽跡,在楊浦隨處可見。前身是1920年東華紗廠的長陽創谷,成了楊浦今日「新秀」。2017年全國雙創周主會場首次設在長陽創谷,屋頂上,年代久遠的「中國紡織機械廠」標誌仍清晰可見,樓下,一場盛會吸引了全世界創新人士的目光。 同是百年紗廠,國棉十七廠則歷經了別樣的命運。
  • 美食丨粕丸和酸菜面:難忘的南安味道
    如果問一個北京人,他到了別的地方,會想念家鄉的什麼味道,我猜他或許回答是滷煮,是豆汁;如果問一個新疆人,他到了別的地方,會想念家鄉的什麼味道,我猜他或許回答是大盤雞,是烤饢;但若是問一個福建南安人,那他的回答,很可能是詩山粕丸和洪瀨酸菜面……
  • 【南安味道】金淘貢糖:入口酥脆 唇齒留香(圖)
    在南安,說起貢糖,不得不提金淘手工製造貢糖的唯一傳承人謝燦輝,這家近百年歷史的謝氏貢糖,早已縈繞在每個南安人的舌尖,即便身在異國他鄉也時常想念。­  8歲開始學習製作貢糖至今,43歲的謝燦輝最擔得起的就是「認真」二字。謝氏幾輩人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貢糖,也讓謝家做出的貢糖軟硬相宜,脆而不粘,酥而不燥,不僅成為很多南安市民茶桌上佐茶的甜品,更成為閩南地區聲名遠播的伴手禮。
  • 在外漂泊遊子春節回家的路
    原創 孤月冷梅 回家的路有些漫長長的讓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在那時你再為我費抒狂草徒留幾篇想我的詩章回家的路充滿了憂傷那是一種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巔狂曾經的那些思思念念>那種酸酸的心疼能否皆成珠璣藏在我的心上回家的路寫滿了無奈只因那裡有我久別的親朋和爹娘那是每個遊子
  • 【美食】舌尖上的南安:34款南安美食
    南安的餐飲以閩南風味為特色,對中國各大菜系兼容並蓄,內容包括家常風味、傳統風味以及創新口味,並採取不同的烹飪技術,滿足人們不同口感的要求,同時注意葷素兼顧,營養搭配合理。攤點以洪瀨、官橋、溪美製作為佳。燒肉粽以香菇、蝦米、雞蛋、芋頭粒、慄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滷湯、蔥頭油,放在鍋裡炒得又幹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慄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 【尋找南安的味道】金淘貢糖:入口酥脆 唇齒留香
    謝氏幾輩人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貢糖,也讓謝家做出的貢糖軟硬相宜,脆而不粘,酥而不燥,不僅成為很多南安市民茶桌上佐茶的甜品,更成為閩南地區聲名遠播的伴手禮。本期「尋找南安的味道」,讓我們一起走進謝燦輝位於南安環西小區附近的家中,來品嘗這甜香酥脆的謝氏貢糖,聆聽這「捶糖」的故事。
  • 遊子(觸動心靈的文章)
    從此,「遊子」成了奔波者的另一個名字。古詩有「月是故鄉明」。古詩有:「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古詩有「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父母是隔在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我們是孩子,父母去,我們便成了遊子。每一處充滿回憶的地方,都已不是家鄉。於是,我們開始了新的旅途,比如給靈魂尋找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遊子的心情,只有做過遊子的人,才能體會。
  • 福建廣電網絡南安分公司「今日南安」項目
    福建廣電網絡南安分公司「今日南安」項目【中廣互聯】:  福建廣電網絡南安分公司承建的「今日南安」新媒體平臺,以「今日南安」互動電視門戶以及「今日南安」微信公眾號監管服務平臺為依託,將全市各機關單位、鄉鎮以及具有社會影響的新媒體公眾號統一進行整合監管並提供延伸宣傳半徑的服務,推動南安電視臺傳統媒體與網絡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 南安眉山首個塑膠跑道運動場投入使用
    記者近日獲悉,投資80多萬元新建的南安眉山中心小學運動場建成並投入使用,這也是眉山鄉首個塑膠跑道運動場。  昨日,記者來到眉山中心小學運動場看到,紅色的200米塑膠跑道、矽PU標準籃球場、五人制足球場使校園面貌煥然一新,運動場成了學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