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有多少僑鄉?有多少華僑建築?隨著在谷歌地圖上標記出越來越多的考察村落,這個問題變得越發難以回答!越來越多的朋友向我們推薦值得探訪的僑村,越來越感覺僑鄉僑產研究無止境。華僑華人對於閩南近現代發展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他們留下的房產,該如何保護?該如何合理利用?該如何重回海外後裔的視野?
奎霞村的明星僑房
2018年末有幸在林路大厝為傅海燕部長講解,陪同參觀的南安市長提起奎霞村華僑建築,不久後看到朋友分享有關奎霞的微信文章,直覺此村值得探訪。在制定2019年1月國大建築系學生閩南考察行程時,請求南安會館協助安排到奎霞村調研……
幽靜慵懶的鄉村
奎霞村是座漁村,冬日暖陽下,無垠的大海與退潮後的灘涂泛著銀光,灘涂中立著一排排養殖海蠣的杆子,海岸道路旁堆放著一人多高的海蠣殼,蔚為壯觀,原以為是廢棄垃圾,仔細一看,一個個海蠣殼用尼龍繩仔細串起,詢問之下才知道,這是用來附著海蠣幼苗,方便售賣到外地養殖場,靠海吃海的奎霞盛產海蠣紫菜等海產品。
可以遠眺金門的奎霞海景
討海的奎霞人也揚帆下了南洋,開枝散葉到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如今海外的奎霞人是村中人口的幾倍,全村皆姓林,家家是僑眷,是閩南典型的單姓僑村。
奎霞林氏宗祠,地面上晾曬的是紫菜
下南洋發家致富的番客寄回大筆僑匯,在家鄉蓋起一棟棟洋樓,奎霞村保留的僑房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令人驚嘆。問起原因,答曰:「都是僑產,沒人敢動!」僑房雖然大多處於廢棄狀態,有幸留住當初樣貌,沒有被拆除翻新。
奎霞的僑房保存較為完好
在村中轉了一圈,可以明顯感受到不同區域的空間特徵,以及不同時期的華僑建築風格,除了一些百年古厝,奎霞村中區集和了最大數量的僑房,多興建於民國後期與新中國初期。一條老街穿過村莊,兩側是開著大窗插著木板的店鋪,由於大筆僑匯回鄉,這裡曾經生意興隆,1990年代老街店鋪逐漸關閉,留下空蕩蕩的街道。
曾經繁榮的商店街
奎霞村的僑房規模頗大,兩三層的建築高大挺拔,有著寬大的前院,一層喜好用石材壘砌出各種樣式,二層以上則愛用閩南特有的煙炙紅磚,牆體工整端莊,窗花用紅磚砌成立體造型。
奎霞的紅磚建築為一絕
奎霞人喜歡在建築上留下修建的年代,鑲嵌寓意深刻的對聯匾額,山花、女兒牆、陽臺等混合各類南洋風情裝飾,南洋與閩南的文化交流在奎霞僑房留下不同的解讀呈現。
精美的煙炙磚雕
在村中轉悠,偶爾遇見幾位村民,間或聽見家犬長吠,整個村落有著一種繁華褪去後的淡然。走在這麼幽靜美好的村子,雖然惋惜僑房廢棄閒置,私心卻又希望能維持現狀,擔心旅遊開發毀了這恬靜的鄉村生活。
村中新建的宅邸
然而,保護華僑建築不可避免要論及發展與再利用,如何善用資本,在保留奎霞魅力的同時,讓僑產主人受益於保護性開發?如何讓華僑後裔藉由先祖產業的保護與再利用,重溫家族曾經的輝煌與情誼?這或許是僑產保護所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