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748829)
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代宗大曆四年(769)進士及第,授華州鄭縣尉、主簿。鬱郁不得志,棄官遊燕趙河朔間,在各幕府中任職,在邊塞度過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軍旅生活。憲宗朝召為都官郎中,累任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文宗時加禮部尚書銜致仕。李益以寫邊塞題材聞名當時,內容豐富,雄渾高奇。七絕成就最高,明代胡應麟《詩藪》評為開元以後第一。有《李君虞詩集》。
夜上受降城聞笛 [1]
回樂烽前沙似雪 [2] ,受降城外月如霜 [3] 。
不知何處吹蘆管 [4] ,一夜徵人盡望鄉 [5] 。
【注釋】
[1]唐德宗貞元元年(785),李益入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軍靈、鹽、豐、夏等州節度使杜希全的幕府,詩當作於其時。受降城:唐代靈州治所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的別稱。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親臨該地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來。[2]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烽:一作「峰」。
[3]外:一作「下」。
[4]蘆管:蘆笛。有人認為即胡笳。管:一作「笛」。
[5]徵人:戍邊將士。
【提示】
一、這首邊塞詩是作者親臨邊地時所作。首兩句寫詩人登城時所見邊的情景,「月如霜」點明夜晚,「回樂烽」、「受降城」點明地點,描寫了徵人所處的典型環境。第三句「吹蘆管」則是引起詩人情思的媒介,由此觸發末句的合理想像,抒發了久戍邊地的將士濃厚的思鄉懷親之情。
二、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比喻,是具有邊塞荒涼、悽冷特徵的視覺形象。第三句描繪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則是特定環境下出現的聽覺形象。視聽感受的交織,形成強烈的情感驅動力,終於逼出不得不吐的濃重鄉愁,令人回味無窮。有人曾推崇此詩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
三,作者還有一首題為《從軍北徵》的七絕,寫法與此詩類似,可以參讀。詩云:「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