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提示

2020-12-18 袁白菜

李益(748829)

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代宗大曆四年(769)進士及第,授華州鄭縣尉、主簿。鬱郁不得志,棄官遊燕趙河朔間,在各幕府中任職,在邊塞度過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軍旅生活。憲宗朝召為都官郎中,累任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文宗時加禮部尚書銜致仕。李益以寫邊塞題材聞名當時,內容豐富,雄渾高奇。七絕成就最高,明代胡應麟《詩藪》評為開元以後第一。有《李君虞詩集》。

夜上受降城聞笛 [1]

回樂烽前沙似雪 [2] ,受降城外月如霜 [3] 。

不知何處吹蘆管 [4] ,一夜徵人盡望鄉 [5] 。

【注釋】

[1]唐德宗貞元元年(785),李益入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軍靈、鹽、豐、夏等州節度使杜希全的幕府,詩當作於其時。受降城:唐代靈州治所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的別稱。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親臨該地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來。[2]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烽:一作「峰」。

[3]外:一作「下」。

[4]蘆管:蘆笛。有人認為即胡笳。管:一作「笛」。

[5]徵人:戍邊將士。

【提示】

一、這首邊塞詩是作者親臨邊地時所作。首兩句寫詩人登城時所見邊的情景,「月如霜」點明夜晚,「回樂烽」、「受降城」點明地點,描寫了徵人所處的典型環境。第三句「吹蘆管」則是引起詩人情思的媒介,由此觸發末句的合理想像,抒發了久戍邊地的將士濃厚的思鄉懷親之情。

二、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比喻,是具有邊塞荒涼、悽冷特徵的視覺形象。第三句描繪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則是特定環境下出現的聽覺形象。視聽感受的交織,形成強烈的情感驅動力,終於逼出不得不吐的濃重鄉愁,令人回味無窮。有人曾推崇此詩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

三,作者還有一首題為《從軍北徵》的七絕,寫法與此詩類似,可以參讀。詩云:「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相關焦點

  • 讀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有感,詩人邊塞詩中的代表之作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中唐詩人以善寫絕句而享盛譽的是李益(字君虞,748一829)。他尤其擅長寫七絕。詩的前半首「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一聯偶句。從對仗要求看,「沙似雪」、「月如霜」,字義相同相似,有「合掌」之嫌,但並不害其為動人的景語。一方面,這兩句中展示的景物有其地區的特殊性,它是受降城外、回樂烽前的邊漠風物;還有其視野的特殊性,它是從高高城牆上望出去的遼闊遠景;同時也有其時間的特殊性,它是月光照射下的荒涼夜色。
  • 唐代邊塞詩之絕唱篇:《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中唐邊塞詩人繁多,今天我們要說的詩人李益就是其中一個代表詩人。其詩雖不缺壯詞, 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人的豪邁,樂觀情調。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李益的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來感悟一下詩人李益的邊塞情懷吧。
  • [詩情畫意]夜上受降城聞笛
    &nbsp&nbsp&nbsp&nbsp(作者:志翔 編輯:驕陽)&nbsp&nbsp&nbsp&nbsp夜上受降城聞笛&nbsp&nbsp&nbsp&nbsp(唐)李益&nbsp&nbsp&nbsp&nbsp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nbsp&nbsp&nbsp&nbsp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nbsp&nbsp&nbsp&nbsp邊塞詩在唐詩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麼被評為中唐七絕之冠?
    王昌齡、李白、李益、杜牧、李商隱......等等等等。而歷來對李益的讚許,明人胡應麒《詩藪》曰:「七言絕,開元以下,便當李益為第一。」是的,開元之後的七言絕句,李益當之無愧的第一,而其中,又以《夜上受降城聞笛》為最佳!
  • 品讀《夜上受降城聞笛》,滿滿的儀式感,卻也滿是情感
    一夜徵人盡望鄉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山峰前面的沙地,在月光的照耀下,似乎白的猶如雪一樣。而站在受降城城樓上,看著城外的好似秋霜一般的月色。也不知道從哪裡響起了悽婉的笛聲,讓人聽得如痴如醉,讓城樓上戍邊的將士,一個個都情不自禁的的望向了故鄉。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一、注釋受降城:唐高宗神龍三年張仁願所築,以防突厥,共有中、東、西三城。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東城在今內蒙古託克託南;西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歷
  • 《夜上受降城聞笛》教學設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頭頂的那輪明月被賦予了多種情感,也灑下清輝,照出了詩人無限的情思。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月色下的詩情。先跟隨唐代詩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二、《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1-2名同學讀,全班齊讀。)
  • 讀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抒發戍關將士們的鄉關之情,含蓄蘊藉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回樂峰前沙似雪」當中,詩人著重寫景,描繪出了邊關之地的自然景觀,主要選取了「烽火臺」和「黃沙」這些景物,將深夜時候邊關之地的悽涼與空曠描寫得淋漓盡致,渲染了孤獨空寂的氛圍。「回樂峰」指的是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 戍鼓斷人行,無家問死生——18首徵戰古詩,似喪似狂值得賞析!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從軍行唐代: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唐代: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唐代詩人李益詩選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註:題句順序,李益、韋執中、諸葛覺、賈島。夜宴觀石將軍舞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上汝州郡樓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城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贈毛仙翁玉樹溶溶仙氣深,含光混俗似無心。
  • 那些最經典難忘的夜的詩詞,每一首都驚豔了我們的時光
    |詩詞中最肝腸寸斷的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以寫邊塞詩出名的李益,雖也柔情,卻還是辜負了一大美人
    對於喜歡唐人邊塞詩的讀者來說,提起李益都不陌生.李益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字君虞,甘肅武威人氏,大曆四年中進士後,任鄭縣尉,因仕途失意,久不得升遷,所以罷官在經常在燕趙一帶的古戰場漫遊,寫了大量的邊塞詩,其中以七言絕句最為出名。尤其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深得讀者們的青睞。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飛花令|古詩詞中的「雪」,唯美至極,寫盡了冬天的詩情畫意!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0、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21、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22、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雪滿長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25、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範雲《別詩》26、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崔塗《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27、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