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聞笛》教學設計

2020-12-18 k12教學資料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充分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3、了解中國古詩詞中同一意象蘊含的豐富情感

教學重點

能透過詩歌所描寫的意象把握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根據詩歌的內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蘊含的不同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在唐朝停下的這隻酒杯被蘇東坡在宋朝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停一接之間何止兩次追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頭頂的那輪明月被賦予了多種情感,也灑下清輝,照出了詩人無限的情思。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月色下的詩情。先跟隨唐代詩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1-2名同學讀,全班齊讀。)

2、再讀詩歌,注意停頓,讀出節奏。

(七言絕句,應為四三節奏)

1-2名同學讀全班齊讀

3、古人云「文以載道,詩以言志」那麼,請你找出這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徵人盡望鄉)

4、哪個字重讀?

朗讀指導:「盡」重讀體現一種思鄉之切之深,「望鄉」輕讀,體現故鄉的一種遙遠內心的惆悵,遙不可及。

5、大家已經能把握住這種思鄉之情了,那麼詩人這樣的情感是在什麼情況下生發出來的呢?

(舉目遠眺,月光籠罩下的沙漠如同廣袤無垠的雪原;近處凝望,月光皎潔,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層深秋的寒霜。在這清冷的月色中,夾雜著陣陣幽怨的蘆笛聲,徵人一個個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著遠方,沉沉的靜夜,詩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來。)

6、在朗讀整首詩時,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情感,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學生讀老師範讀,全班齊讀)

過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們感受到李益的思鄉之切,不僅李益,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人都有自己願意看見的那一片月色。對每個具體的人,具體的環境來說,月光的溫度,月亮的形狀,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樣,李白同樣在峨眉山月夜下歌詠一曲。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麼情況下生發了什麼樣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1、學生自讀,教師正音,讀出節奏。

2、這首詩是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詩人即將離開故鄉,外出闖蕩,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顛,懸掛著半圓的秋月,月影靜靜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門遠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風景。詩人內心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情感?

(喜悅、激動)

教師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稍快、節奏感強,讀出一種輕快的感覺。

4、作者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內心情感卻又是複雜的,為什麼?

(夜間乘船從清溪出發離譜朋友越來越遠。「思君不見」體現出對朋友的牽掛,思念)

朗讀指導:「思君不見」讀出一種惆悵失望的感覺。

5、請一位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全班配樂齊讀。

四、課外古詩詞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詩人內心的欣喜和對友人的牽掛。《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詩人無盡的思鄉愁緒,我們一起看看其他幾首有關月的詩詞,又體現出作者何種情感?

《虞美人》 李煜--------亡國之痛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對生命歷史的慨嘆

《山居秋暝》王維-----------怡然自得

《水調歌頭》蘇軾-----------美好的祝願

月亮本是無知無情的,但是不同的詩人因為他們不同的人生境遇賦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並借它傳情達意。月在詩人眼中,心裡,筆下活躍起來,流動起來,這種寄託了詩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結語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人生多情,無關風月,風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思,給了我們一種寄託。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對他保持著溫柔的狂熱,因為他對每個人都能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詩意。

六、作業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選一個意象,找出與它相關的3—5首詩,分析這個意象飽含了詩人的哪些豐富情感。

相關焦點

  • [詩情畫意]夜上受降城聞笛
    &nbsp&nbsp&nbsp&nbsp(作者:志翔 編輯:驕陽)&nbsp&nbsp&nbsp&nbsp夜上受降城聞笛&nbsp&nbsp&nbsp&nbsp(唐)李益&nbsp&nbsp&nbsp&nbsp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nbsp&nbsp&nbsp&nbsp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nbsp&nbsp&nbsp&nbsp邊塞詩在唐詩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品讀《夜上受降城聞笛》,滿滿的儀式感,卻也滿是情感
    一夜徵人盡望鄉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而站在受降城城樓上,看著城外的好似秋霜一般的月色。也不知道從哪裡響起了悽婉的笛聲,讓人聽得如痴如醉,讓城樓上戍邊的將士,一個個都情不自禁的的望向了故鄉。李益,也是生活在唐朝從巔峰轉向衰退的那個時代的詩人,尤其是以邊塞詩出名,戰亂,離愁,動蕩,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他由於仕途不順,最終棄官,在燕趙之地闖蕩,留下了大量的邊塞詩,而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便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先是寫景,塞外的景,受降城和回樂峰的景,戍邊將士,尤其是站在城頭上的將士們眼前看到景。
  • 唐代邊塞詩之絕唱篇:《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李益的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來感悟一下詩人李益的邊塞情懷吧。二、詩題介紹:《夜上受降城聞笛》選自《李益詩注》。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一說,指唐代靈洲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寧夏靈武西南。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洲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來。
  •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麼被評為中唐七絕之冠?
    」是的,開元之後的七言絕句,李益當之無愧的第一,而其中,又以《夜上受降城聞笛》為最佳!原詩如下: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前兩句以對偶句寫景,點題「夜上受降城」,寫登城所見;後兩句用散行文字抒情,由「聞笛」引出登城所感。這首詩為什麼被稱之為李益七言之中的代表作呢?主要是此詩一成,便廣為傳頌,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發出的無言怨情。
  • 讀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有感,詩人邊塞詩中的代表之作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中唐詩人以善寫絕句而享盛譽的是李益(字君虞,748一829)。他尤其擅長寫七絕。胡應麟在《詩數》中說:「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徵》、《受降》、《春夜聞笛》諸篇,皆可與太白、龍標競爽。」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七言絕句,中唐以李庶子、劉賓客為最。音節神韻,可追逐龍標、供奉。」據《舊唐書·李益傳》及《唐詩紀事》記述,這首詩在當時曾被譜為歌辭,廣泛傳唱。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提示
    夜上受降城聞笛 [1]回樂烽前沙似雪 [2] ,受降城外月如霜 [3] 。不知何處吹蘆管 [4] ,一夜徵人盡望鄉 [5] 。【注釋】[1]唐德宗貞元元年(785),李益入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軍靈、鹽、豐、夏等州節度使杜希全的幕府,詩當作於其時。受降城:唐代靈州治所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的別稱。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親臨該地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來。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一、注釋受降城:唐高宗神龍三年張仁願所築,以防突厥,共有中、東、西三城。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東城在今內蒙古託克託南;西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歷
  • 讀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抒發戍關將士們的鄉關之情,含蓄蘊藉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若說前兩句當中,詩人是從視覺上來描寫塞外之地夜間的自然風光,那麼後兩句當中,詩人就是從聽覺上出發,藉助悽涼清哀的蘆笛聲音抒發了戍關將士們心中濃濃的思鄉之情,蘆笛的聲音是如此的哀怨悲傷,聲聲都在傾訴著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
  • 唐代詩人李益詩選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02唐.李益詩選讀夜上西城聽梁州曲二首其一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梁州雙管逐。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夜宴觀石將軍舞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 抗日勝利受降城┄芷江
    芷江的標籤是抗日勝利受降城和飛虎隊,它是抗戰後期膠著的前線,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然後就是湘菜之芷江鴨。因為是下午的飛機,我有大把時間在城裡晃悠,百度一下,選了兩個景點┄抗日受降紀念館和龍津風雨橋,這座城市真的很小,機場離高鐵不遠,最妙的是受降紀念館就在機場旁邊,給我的感覺,嗯,走著去都可以,我看地圖已經犯了幾次錯誤了,下次真得長點心了。
  • 此地曾有一對金雞在城牆上起舞,日本人來這裡盜寶後,金雞不見了
    受降城,這個名字我們今天聽起來非常普通,但在戰爭年代它卻意味著戰爭因為一方取得的重大勝利而使雙方的百姓免受戰爭之苦,應該是激動人心的和平曙光。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的漢受降城(新忽熱古城)就是這樣的一座城池。
  • 古詩詞第九彈 | 唐朝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峨眉山月歌》最全考點整理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
  • 「決勝地」牽手「受降城」 「和平城」變為「度假園」 努力打造「珍愛和平、幸福度假」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決勝地」牽手「受降城抗戰遺址、與龍潭抗戰勝利紀念陵園等連貫起來,打響這張「決戰→受降→和平 」世界級旅遊品牌。湖南師大旅遊學院教授、湖南省十四.五規劃專家成員王凱認為,芷江的抗戰文化,包括抗戰勝利受降坊、陳列館 和陳納德飛虎隊紀念館做得非常好。但必須要與旅遊掛鈎和融合,才能達到旅遊的效果。如抗戰文化的體驗,用虛擬技術,坐上陳納德的飛機去雪峰山打仗、丟炸彈等驚險、刺激過程、精彩片段和精美故事,從中學習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
  • 那些最經典難忘的夜的詩詞,每一首都驚豔了我們的時光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