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充分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3、了解中國古詩詞中同一意象蘊含的豐富情感
教學重點
能透過詩歌所描寫的意象把握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根據詩歌的內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蘊含的不同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在唐朝停下的這隻酒杯被蘇東坡在宋朝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停一接之間何止兩次追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頭頂的那輪明月被賦予了多種情感,也灑下清輝,照出了詩人無限的情思。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月色下的詩情。先跟隨唐代詩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1-2名同學讀,全班齊讀。)
2、再讀詩歌,注意停頓,讀出節奏。
(七言絕句,應為四三節奏)
1-2名同學讀全班齊讀
3、古人云「文以載道,詩以言志」那麼,請你找出這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徵人盡望鄉)
4、哪個字重讀?
朗讀指導:「盡」重讀體現一種思鄉之切之深,「望鄉」輕讀,體現故鄉的一種遙遠內心的惆悵,遙不可及。
5、大家已經能把握住這種思鄉之情了,那麼詩人這樣的情感是在什麼情況下生發出來的呢?
(舉目遠眺,月光籠罩下的沙漠如同廣袤無垠的雪原;近處凝望,月光皎潔,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層深秋的寒霜。在這清冷的月色中,夾雜著陣陣幽怨的蘆笛聲,徵人一個個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著遠方,沉沉的靜夜,詩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來。)
6、在朗讀整首詩時,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情感,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學生讀老師範讀,全班齊讀)
過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們感受到李益的思鄉之切,不僅李益,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人都有自己願意看見的那一片月色。對每個具體的人,具體的環境來說,月光的溫度,月亮的形狀,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樣,李白同樣在峨眉山月夜下歌詠一曲。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麼情況下生發了什麼樣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1、學生自讀,教師正音,讀出節奏。
2、這首詩是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詩人即將離開故鄉,外出闖蕩,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顛,懸掛著半圓的秋月,月影靜靜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門遠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風景。詩人內心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情感?
(喜悅、激動)
教師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稍快、節奏感強,讀出一種輕快的感覺。
4、作者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內心情感卻又是複雜的,為什麼?
(夜間乘船從清溪出發離譜朋友越來越遠。「思君不見」體現出對朋友的牽掛,思念)
朗讀指導:「思君不見」讀出一種惆悵失望的感覺。
5、請一位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全班配樂齊讀。
四、課外古詩詞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詩人內心的欣喜和對友人的牽掛。《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詩人無盡的思鄉愁緒,我們一起看看其他幾首有關月的詩詞,又體現出作者何種情感?
《虞美人》 李煜--------亡國之痛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對生命歷史的慨嘆
《山居秋暝》王維-----------怡然自得
《水調歌頭》蘇軾-----------美好的祝願
月亮本是無知無情的,但是不同的詩人因為他們不同的人生境遇賦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並借它傳情達意。月在詩人眼中,心裡,筆下活躍起來,流動起來,這種寄託了詩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結語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人生多情,無關風月,風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思,給了我們一種寄託。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對他保持著溫柔的狂熱,因為他對每個人都能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詩意。
六、作業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選一個意象,找出與它相關的3—5首詩,分析這個意象飽含了詩人的哪些豐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