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青報說,西安明朝時期修建的秦王府城牆坍塌了,還附加了一句:專家研判文物本體未被破壞。據分析,這段城牆倒塌可能與浸水侵害有關。
所謂本體,其實就是城牆的主體結構,由黃土築成,目前仍然基本完好,倒掉的部分,只是主體外部的包磚。
這是明朝秦王府的一段城牆,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當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帝國後,對眾多兒子實行藩王制度,比如第四子朱棣的封地是當時的北平,成就了大名鼎鼎的燕王,另外一個兒子朱樉,被分封在如今的西安,是為秦王。
秦王府位於現在的西安市新城廣場附近,王府的城牆,分為內外兩重,都用黃土夯築而成。外城牆叫蕭牆,而內城牆的外立面加砌了青磚,也稱磚牆。蕭牆毀於清朝順治初年的戰亂,內牆則得以倖存。
然而在1921年,馮玉祥在西安修建督軍府時,將內牆的包磚拆掉作為材料,秦王府的磚牆就成了土牆,形成了現在的樣子。2003年,陝西省將秦王府城牆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面對這個名副其實的斷壁殘垣,如今又該如何處理呢?是全部拆了騰地方,還是繼續修修補補?最終方案,當然要經過專家分析論證,不過,羅漸升更傾向於加強修繕,繼續維持文物的存在。理由如下:
首先,文物的意義在於真實性。也正是基於這一點,人們才接受了北京圓明園遺址的處理方案。西安的秦王府城牆雖然不能與圓明園相提並論,但作為文物來講,各自的歷史價值,誰也不能替代。
秦王府城牆只是部分倒塌,包磚脫離主體,僅憑此就將其夷為平地,顯然對歷史不夠尊重,雖然它只是我們眼中的一座黃土堆。退一步講,即便是在修繕過程中,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也做到了歷史的真實,體現了秦王府城牆幾百年的滄桑歷程。
其次,從技術角度講,秦王府土城牆並未受到嚴重破壞,僅是外立面起保護作用的青磚倒塌,將這些青磚全部再利用,「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本著用文物修復文物的原則,儘量恢復原貌,雖然可能部分殘損破碎,也是這些青磚歷史價值的最大體現。
最後,文物承載的是我們的精神和敬仰。很多現存文物,都經歷過多個朝代,在歷朝歷代中,或因自然災害,或因戰火洗劫,不斷被毀掉,又不斷被重建,雖然早已不是原來的本體,卻能體現我們精神的傳承。
比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因為初唐詩人王勃的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滕王閣命運多舛,一千多年的歲月中,先後重建多達29次。
您怎麼看呢?
文\羅漸升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