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鬧市裡有一段土城牆,大家都不能拆,到底什麼來歷?

2020-12-25 觀於歷史

導語:西安鬧市裡有一段土城牆,大家都不能拆,到底什麼來歷?

在西安市的皇城東路,這裡有一段土城牆,矗立在鬧市之中。

西安鬧市裡有一段土城牆,大家都不能拆,到底什麼來歷?說起來這段土城牆是西安的時候明秦王府東外牆,現在是屬於國家的文物,大家都不能拆,只能加以保護。在2003年的時候,這一個遺址被稱為陝西省的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的明藩王府,也被稱作是秦王府,位於現在的陝西省的人民政府和新城廣場,面積還算是很大的,現在在四周的牆壁上面還殘存著逞城牆的遺蹟。

這一個城府的四周原來有四個門,分別是東體仁門、西尊義門、南端禮門、北廣智門。

在四面的城牆當中應該要屬南面保存的最好了,在接近皇城東路的地方,有兩端保存的比較完整的土牆,長度都在150米左右,它們之間相隔十米,下面都有修復的砌磚。

在明朝統一了中國之後,朱元璋將他的兒子封為秦王去鎮守西安這一個地方,還派人過去修建西安的城牆和秦王府。在經過了漫長的六年之後,建造完畢,之後的秦王府就變成了歷代秦王居住和辦公的地方。主要的構造是由政務區和寢宮區組成,裡面有非常多的房間和宮殿可以完全滿足當時府內的人員居住問題,而且檔次也是非常高的。

承運殿是在承運門的正北方向,有九間房間,高度非常有意思,足足有九丈九尺九寸,作為秦王府在城中的正殿,面相南邊,背對著北邊,非常高闊,都是依據當時的最高等級的宗室宮殿的尺寸去建造的,這一座王府可以說是當時的西安城中最宏偉的建築了。

據說當時有非常多的人羨慕這裡,在裡面做事情的家丁和丫鬟可以享受到的待遇都是非常棒的呢!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西安有一處土城牆,地處鬧市之中,非但沒被拆除,還被重點保護!
    導語:西安有一處土城牆,地處鬧市之中,非但沒有拆除,還被重點保護!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留下了許多古代的遺蹟建築,這些被保存下來的地方,對於後人研究當時的史學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 西安土城牆坍塌:是拆了騰地方,還是修修補補?
    這是明朝秦王府的一段城牆,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當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帝國後,對眾多兒子實行藩王制度,比如第四子朱棣的封地是當時的北平,成就了大名鼎鼎的燕王,另外一個兒子朱樉,被分封在如今的西安,是為秦王。秦王府位於現在的西安市新城廣場附近,王府的城牆,分為內外兩重,都用黃土夯築而成。
  • 如此現代化的城市中心地帶竟然立著一座土城牆,政府為何不敢拆?
    在西安,如果你驅車來到皇城東路的鬧市區,你會發現有一段土城牆和周圍現代化的建築格格不入。這段城牆看起來破爛不堪,從外觀上來看,只不過是一些泥土夯實堆起來的一段牆,毫無出奇之處。這你知道嗎?就這段城牆多次坍塌,卻被市政府多次修復。這說明這段城牆應該是有一定來頭的。
  • 西安修復加固現存唯一古代土城牆明秦王府城牆
    中新社西安七月二日電 (記者 冽瑋 張珂)以保存著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而聞名的西安,其老城區還殘留有兩段長約百餘米、高約八九米的古代土城牆,為明秦王府城牆遺址。此間有關部門目前正在進行加固修復,以青磚包裹局部並保留土城牆原貌。西安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一三七四年至一三七八年),以公元六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 西安現存唯一古代土城牆多次坍塌 實施保護性修復
    西安現存唯一古代土城牆多次坍塌1/5) "← →"翻頁 西安以保存中國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而聞名
  • 西安鬧市最牛「釘子戶」:高樓大廈中幾個土堆堆,究竟什麼來頭?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如果大家來西安旅遊,一定會見過巍峨高聳、灰磚鑄就的明城牆。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城牆不僅是一處景區,更是西安城市的標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實際上還保留著一段「土城牆」,同樣也是明朝遺蹟。前段時間,我路過新城廣場附近,看到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有幾個土堆堆顯得非常突兀。這些土堆是一段一段的,總體都分散在新城廣場附近。走近一看,才知道這些突兀的土堆堆其實是西安明王府城牆遺址,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了。
  • 朱元璋之痛:西安鬧市中那一段殘破的城牆,原來有這麼一段歷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馬俊武西安新城廣場南邊有兩段夯土城牆,以前的確保留的是夯土的牆體,近年好像被磚包砌起來。城牆邊上立著一塊碑:明秦王府城牆。我高中時常去新城廣場看升旗,趁著早上的清涼,走南新街,總是會看到這段城牆——在一片鬧市中突兀的矗立著的夯土城牆。
  • 中土世界裡的獸人到底什麼來歷
    中土世界裡的獸人到底什麼來歷 2020-08-2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實攝上海靜安寺,為何靜安寺身處鬧市卻無人敢拆?這個寺廟不一般
    實攝上海靜安寺,為何靜安寺身處鬧市卻無人敢拆?這個寺廟不一般靜安寺位於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西路上,走之路西端即可見靜安寺。身居鬧市不凡,鬧中取靜,正應了寺名中的靜安二字。高樓大廈之間靜靜地坐落著的寺廟,繁華還是沉寂,都在人的一念之間!
  • 西安鬧市竟有如此美景,銀杏林遍布,秋景韻味更足
    相信很多朋友都了解過,西安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越來越多的西安景區出現在了網際網路中,西安的景區確實有很多,其實除了一些熱門景區外還有不少美景,其中有這麼一處美景位於西安鬧市,銀杏林遍布,秋景韻味特別足,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
  • 初中材料作文:殘缺的土城牆
    殘缺的土城牆這是個有百餘戶的山村,她緊貼在向陽的山腳下。村莊後邊的半山坡上至今還保留一段殘缺的土城牆。城牆上長滿了蒿草,牆壁上還烙印著彈痕的創傷。 這土城牆是日本侵華時強令村民們修築的。小日本大搞聚家並村,自以為只有如此才固若金湯……解放後,人們拆除了城門,推倒了城牆,只留下這半山坡上的這段殘牆。
  • 西安面積最大的免費古寺,在繁華鬧市!柿子紅透、深秋最美時
    或許你並不知道,西安鬧市中藏著這樣一片靜謐之地,雖沒有秦嶺漫山遍野的色彩斑斕,卻也將四時歲月的交替流轉妥帖收藏。古寺位於西安小寨興善寺西街,如果是不明就裡的外地遊客,很難想像在西安人潮最密集的繁華鬧市小寨附近,還有座千年古寺。
  • 驪山老母到底是什麼來歷?
    驪山老母到底是什麼來歷?那舊小說裡常有黎山老母出現。原先我認為是著作的寫法,後來人們傳說是神仙。也沒什仕麼考究,就當神仙吧。   黎山老母的徒弟個個出眾,能殺慣戰,據說在什麼高山上的洞裡居住,。如樊黎花也是老母之徒。這些書中寫宋朝的事較多。
  • 西安鬧市有座義大利古建築,距今300多年,免費開放、公交可達
    行走西安,隨意逛逛,搞不好就能遇到幾處隋唐遺蹟、明清古建。但你知道西安鬧市裡還藏著一座義大利古建築嗎?這裡就是——五星街教堂。五星街教堂,又被稱為「西安南堂」,因位於西安市蓮湖區五星街上得名。這座教堂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716),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小龍蝦從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它到底有什麼來歷
    小龍蝦在國內無疑是夜宵界的網紅,雖然很多人都說小龍蝦有不好的來歷,但吃的人還是很多。不過小龍蝦從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它到底有什麼來歷?其實外國才是最先養淡水小龍蝦的,也就是克氏鰲蝦。而其中,美國在1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養淡水小龍蝦了,是最早的國家。此外瑞典由於養殖淡水小龍蝦非常成功,所以還有一個專門的龍蝦節。而非洲呢?
  • 西安鬧市有座義大利古建築,距今300多年,免費開放、遊人不多
    行走西安,隨意逛逛,搞不好就能遇到幾處隋唐遺蹟、明清古建。但你知道西安鬧市裡還藏著一座義大利古建築嗎?這裡就是——五星街教堂。五星街教堂,又被稱為「西安南堂」,因位於西安市蓮湖區五星街上得名。這座教堂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716),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開箱測評、好物分享,美拍達人都在玩的「拆播」到底有什麼魔力?
    現在的年輕人,都自稱「隱形貧困人口」,天天喊著吃土賣腎,真好奇大家的錢都花哪兒去了。 盒子裡面裝著的是一個類似「釘子床」的裝置,黑色裝置裡還放了一個小氣球。接下來緊張的時刻到了,大家可以拿小捶捶逐個敲下釘子,看哪個釘子會戳爆氣球。
  • 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區,有座「不能拆」的寺廟,有個傳說值得一提
    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區,有座「不能拆」的寺廟,有個傳說值得一提文/歷史小滄海有句話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說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區,有座「不能拆」的寺廟,有個傳說值得一提。說上海是寸土寸金一點都不誇張,看看上海的房價就知道了。說到寺廟大多數都是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這樣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滿足修行人需要的清淨。那為何這座寺廟會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區?而且還是座「不能拆」的寺廟?真的是讓人挺好奇的,關鍵還有傳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一段600多年的土牆為何不拆除?卻還要定期維護,這是怎麼回事?
    一段600多年的土牆為何不拆除?卻還要定期維護,這是怎麼回事?在當今經濟不斷發展的現在,人們大多都生活在鋼筋水泥中,即使是在農村估計也很少會看到土房子的存在。而舊房危房都會被拆遷重建,土房子土牆更是重點對象,當然除了一些古城遺蹟以外。
  • 西安有座隱藏於鬧市中的千年古寺,因為太隱蔽,遊客多是本地人
    西安十三朝古都,人傑地靈,可以遊覽的景點很多,整個市區光是寺院就有數十座。有些寺院是隱藏在大街小巷裡面,大多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大興善寺便是一座隱藏於鬧市中的千年古寺。很多人都知道西安南郊的小寨,尤其是小寨的賽格商城因為有室內最大的噴泉而成為了網紅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