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2020-12-17 量子探索

量子講堂第十二期: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不是連續的及量子等相關概念,這篇文章會採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為大家講解,儘可能少使用讓大家頭疼的數學公式。

在物理學晴朗的天空中飄著兩朵小烏雲

在19世紀末,隨著經典力學與電磁學的完善,一些保守的物理學家認為目前的物理理論已經趨於完善,剩下的只是對於現有物理理論的裝飾與修補工作,只不過還有兩朵小烏雲飄在上面,第一朵小烏雲指的是經典力學的以太論受到了麥可遜-莫雷實驗嚴重挑戰,這朵小烏雲導致整個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被動搖,後來被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所取代,這篇文章重點講一講第二朵小烏云:關於在黑體輻射問題中遇到的困境,這朵烏雲直接引發了量子革命,黑體輻射原本是熱力學研究的對象,如果一個物體呈現的是黑色,那麼說明它吸收了所有頻率的光波,於是物理學家假設了一個完美吸收電磁波的模型—黑體,即能將所有電磁波全部吸收且不向外反射的物體。

黑洞輻射中長波與短波的矛盾

關於熱力學計算黑體輻射的問題會涉及到很多複雜公式與人物,這裡就不多介紹了,直接給大家講一講結果:經過了物理學家幾十年的研究,物理學家總結出來了兩套公式,分別是維恩分布公式、瑞利—金斯公式。

維恩分布公式是從經典力學的粒子角度為基礎建立的公式,維恩分布公式可以很好的解釋黑體在短波輻射中的問題,但是在長波輻射中,維恩分布公式就徹底失效。

瑞利—金斯公式是從電磁類波動為基礎建立的公式,瑞利—金斯公式可以很好的解釋黑洞在長波輻射中的問題,可相同的是:瑞利—金斯公式在短波輻射中就失效了。

這兩套公式處於一個無比尷尬的處境,雖然它們都能解釋黑體輻射中不同波長的問題,但是卻無法變成一個真正「正確」的適用理論,這證明兩個理論都並不是完全正確的,一場物理學的革命即將爆發。

量子力學奠基人:普朗克一次偶然的數學嘗試,撼動了整個物理學界

1900年,物理學家普朗克已經在黑體輻射領域研究了六年之久,但始終沒有進展,面對維恩分布公式、瑞利—金斯公式無法相容的問題,普朗克相信一定有一個可以滿足所有波長的公式來解釋所有黑體輻射現象,而真正的答案一定蘊含在這兩個公式之中,於是普朗克利用內插法將兩個公式不斷的整理、變形、合併,最後普朗克通過數學的方法強行拼湊出來了一個公式,結果這個強行拼湊出來的公式卻可以很好的解釋所有波長的問題,普朗克一次偶然的嘗試竟然成功了!但普朗克卻不能解釋這個通過數學方法得出的公式到底代表著什麼?

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

對於這樣一個完美的公式,普朗克卻不能給出一個理論解釋,這是十分荒誕的,普朗克發現:只有假設能量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是連續不斷的,不存在無限小的單位,而是必須被分成一段、一段的,能量傳播必須有一個最小單位,這個完美的公式及黑洞輻射的問題只有使用這種假設才能被解釋的通,可一旦這個假設成立,那麼便意味著由伽利略、牛頓所建立的經典力學的根基就要被動搖,因為在經典力學中,時間、空間、能量都是連續不斷的,可以無限被分割的,普朗克的這個假設就意味著經典力學的根本就是錯誤的。

不能被無限分割代表什麼呢?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溫度計想要從28度上升到29度,則必須要經過28.5度這個單位,但不能被無限分割意味著溫度計中不存在28.5度這個值,1度就是溫度計的最小單位,溫度只能從28度跳躍到29度再跳躍到30度。

雖然這個觀點看似違背了人們的常識,但普朗克的公式卻表明不能被無線分割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於是普朗克提出在能量傳遞中:能量的最小單位是能量子,後來更名為量子,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量子概念,量子概念是與經典物理學的一次徹底訣別,後來普朗克從公式中很輕易的推導出普朗克常數:h=6.62606957(29)×10-34 J·s,代表能量最小單位的數值。

後來物理學家們在理論研究與實驗中發現:不單單能量存在著最小單位,空間、時間、長度、角動量、自旋等等物理量都是一段、一段的,它們也都存在著最小單位,量子化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普朗克的發現證明了:原來世界是不連續的。

參考文獻: 楊志勇,侯洵.再論時域的量子化及其物理本質《 光子學報 》1998年

相關焦點

  • 深度科普:量子力學中量子究竟是什麼?與分子原子根本不是一回事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6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量子力學中提到的量子究竟指的是什麼?量子是研究微觀粒子世界的量子力學中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可能說起量子,大家會常識性的認為:量子與分子、原子、中子、電子一樣,也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但實際上量子與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完全就不是一個概念,下面就給大家深度科普一下:微觀世界中提到的量子究竟是什麼?
  • 關於量子力學幾大問題的解答: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
    答: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夸克、電子、中微子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一,經典力學是主要解釋宏觀低速物質的運動規律,相對論是主要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物質的運動規律,量子力學主要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規律。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章抽選關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幾個題目,包括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的對比、量子概念的產生、薛丁格方程的出現、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徑積分等,作些說明。目的在於激發讀者思考量子力學的本質在哪裡。量子力學是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微觀世界為主要對象。「量子」說的是離散性,20世紀前後有一系列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微觀世界的量子性。不好說離散性是量子世界最本質的特徵,但是,它的確觸發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的概念由普朗克提出,而量子力學的創立則歸功於海森堡和薛丁格。量子力學一開始就是以公理表述的形式出現的。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雖然生活中、新聞裡經常會聽到量子力學這個詞,但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清楚量子力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量子不是一個實體  一聽量子,很多人會以為它跟電子一樣是一個實體。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  量子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
  • 量子力學誕生120年了,它究竟說的什麼,五分鐘帶你搞懂
    一旦這個假設成立,那麼便意味著由伽利略、牛頓所建立的經典力學的根基就要被動搖,因為在經典力學中,時間、空間、能量都是連續不斷的,可以無限被分割的,普朗克的這個假設就意味著經典力學的根本就是錯誤的。後來玻恩更是提出概率幅的概念,成功地解釋了薛丁格方程中波函數的物理意義。玻恩認為,由於觀測精度有限,有些物理現象尤其是微觀物理現象要像經典物理那樣精確是不可能的,只能以概率解釋。即使是經典物理,也不能做到絕對的精確,只是有些誤差可以忽略罷了。
  • 量子力學究竟對風華正茂的普朗克做了什麼?
    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德國著名物理學家
  • 看起來沒什麼用的量子力學,我們為什麼非學不可?-虎嗅網
    在回顧量子力學創立過程中涉及的人物包括黎曼、玻爾茲曼、巴爾末、普朗克、愛因斯坦、索末菲、裡茲、玻爾、海森堡、約當、玻恩、德布羅意、康普頓、德拜、薛丁格、泡利、狄拉克、馮諾依曼、維格納、外耳、玻色,等等。許多人會說量子力學很難學,可我要說的是首先量子力學不難學;其次,再難學也要學。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此刻我站在這裡講,世界的很多角落裡有人在拿手機看直播。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在19世紀,普朗克和其他科學家研究了黑體輻射,這個術語指在物體內與周圍環境處於熱力學平衡狀態時的熱電磁輻射。它解釋了鐵為何在加熱到高溫時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實驗是科學對自然提出的一個問題,而測量則是對自然答案的記錄。」 普朗克如是說。普朗克最初的黑體輻射定律假定光和電磁能是連續的波,這與當時的大多數觀點一致。他的模型密切描述了實驗結果。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自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創立量子理論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量子力學中的種種發現感到困惑。因為量子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合常理,以及如此的有違直覺,以至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964年,理察·費曼說出了關於那句著名的:「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 從「連續」到「離散」,「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到底有何不同
    1900年,物理學家普朗克發現,能量可以分為不可再分割的單位,並將其命名為「量子」。為了描述量子的體積,人們用「普朗克量子」來形容。這一發現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在「量子力學」裡,人們發現「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無限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最短的「普朗克長度」為10^-35米,而不可分割的最短的「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凡是小於「普朗克」這兩個「度量」的時間和空間,已經無法用現有的物理理論進行描述。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要說普朗克常數就首先要說普朗克這個人,普朗克可以說是量子力學之父,於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物理學家。他是最先提出能量子這個概念的物理學大牛,在「紫外災難」中,普朗克利用量子力學的思想完美地解決了「黑體輻射」的問題,提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譚師出品 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神奇的實驗之一。該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在1807年提出的,證明了光波動性;到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出現,給雙縫實驗增加了新的解釋。
  • 量子論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老師閔可夫斯基則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時空光錐的概念。我們可以粗暴地理解成,過去影響現在,而現在影響未來,但只有在光錐內的時間才會被影響。
  • 《量子江湖風雨錄》(1)
    量子革命在20世紀的第一年就爆發了,是以具有反叛精神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對黑體輻射難題的研究為開端,第一次提出能量的離散化量子概念,後來他由此得到了諾貝爾獎。但在當時,他被自己的量子化假設帶來的對經典物理學的衝擊而驚訝、而震撼、而嚇得魂不附體。他終於背叛自己,放棄了量子化假設。
  • 什麼是量子?與我們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是什麼關係?
    量子力學自從1900年被普朗克提出後,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了。可以說,沒有量子力學就沒有能帶理論,就不會用我們如今的電子產品,網際網路。量子力學是信息革命的巨大引擎。人們一提到量子力學首先會問什麼是「量子」。量子是類似電子,光子的微觀粒子嗎?其實量子只是一種概念,它不是特指哪一種具體的粒子。分子,原子,電子是具體的粒子,量子只是符合某一特徵的粒子總稱。比如光子就是光量子,是量子的一種!
  • 超弦理論為什麼能輕易解決量子力學無法解決的引力問題?
    如果你了解什麼是超弦理論,你會感嘆到它的框架是那樣的迷人(也可以在最下方查看我的其它文章),但更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超弦理論能緩和引力與量子力學之間的對立。我們都知道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不共戴天的,廣義相對論講述的是時間和空間體系,而量子力學卻說世間萬物都在被量子觸摸。
  • 時空不是連續的?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quanta magazine我們所處的空間與時間,或許不是連續的?一個名為「圈量子引力」的量子理論,就提出了離散時空的概念。現在,一項由多位華人科學家主導的研究,讓該理論進入全新的階段——在實驗室中模擬圈量子引力中的時空量子態。
  • 量子是什麼?與分子、原子、電子有什麼關係?
    說的簡單一點兒「量子」指的就是:「一個不可以再繼續分割的基本單位。」理解了這句話之後,我們就會明顯地發現分子、原子、電子它們都不是量子,因為它們是可分的!不過這已經夠了,說明了電子也是可以再分割的個體,因而電子也不是量子!那到底什麼是量子呢?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成功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現象。隨後,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全面的解釋。證明不僅黑體和輻射場的能量交換是量子化的,而且輻射場本身就是由不連續的光量子組成,也就是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1916年,美國科學家密立根通過精密的定量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解釋。1924年,德布羅意開創性地提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 量子之父告訴你:其實時間也存在最小單位
    如今我們對於「時間」這個維度,主要還是以經典物理學的觀點去思考,但如果以非經典、即量子的角度去看待「時間」這個維度,其實時間也是存在最小的、不能再被分割的單位,在量子力學中,如果某種物理量存在最小的、無法被分割的基本單位,就意味著這種物理量是可以量子化的,而這個最小單位就是量子,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問題時首次提出「量子」,而量子的最小單位即普朗克常數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