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帶漂泊屬性,對於我來說一座城市的最重要的不是房子車子,而是一間間小小的、散發著咖啡香氣的咖啡館。每到一個新城市,多少會有一些陌生和不安全感,我對抗它的方法則是找一家好呆也好喝的咖啡館。
無論外面多熱多冷,咖啡館裡總是溫度適宜的。放下包包脫掉外套,點一杯咖啡,有人陪伴卻又有安全的距離感。再以這個落腳點漸漸擴開去,慢慢整個城市就熟悉了。
巴黎的咖啡館和倫敦、舊金山、墨爾本的都有所不同,全民都會喝咖啡,但每個人都會去巴黎街頭隨處可見的 bistro。我和本地的 barista 聊,他們表示巴黎的精品咖啡近年才興起,遠遠不及倫敦先進。
下面分享我在巴黎最常去的幾家咖啡館,每個都遍布了我的咖啡跡。鑑於博主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靠咖啡續命,說不定能偶遇博主不過萬一遇到了請裝沒看見,博主是個社恐哈哈哈。
1
Boot Cafe
這個店是一家網紅店無疑了,去的很多都是美國人和亞洲人,法國人也有但沒有別的咖啡館那麼多。這家咖啡館的故事有趣又好記,前身是一家鞋店所以取名 Boot Cafe,聽說是個美國小夥開的,但每次我去只能看到圖中這位日本小哥。
但這並非一家惹人討厭的網紅店,幾平米的店裡只吝嗇地放著三張小圓桌,大概三對朋友/couple就能坐滿,也讓想大幅度拍照的看客們無處站立,只得匆匆拍一張就走。
喜歡店裡的裝修,破破的門,簡單的白瓷磚,鮮花和綠植,牆上各種海報和張貼畫,雜亂中也能看出店主的好品位。門口的 Cordonnerie 標識還在,窗子上寫「this coffee is made for walking」,一語雙關地影射了咖啡館的名字 boot。
在巴黎六區 Saint Germain 開了第二家分店,除了那家貌似生意沒有瑪萊區這家好,瑪萊區本來就是文藝時髦青年聚集區,也可能是因為大家更會願意為了原版 Boot 的故事買單吧。
2
Fringe
老闆 Jeff 是一位在臺灣呆了十年的法國人,蠻健談,常常會跟客人聊兩句。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店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家做的,牛奶也都來自於有機農場。巴黎的有機店前兩年還不多,隔了快一年再回來,感覺突然竄出了很多有機概念店。
上次跟老闆聊,我問是不是用豆漿沒法拉花,他說其實有機的都沒法拉花,但是他堅持身體裡不要有雜七雜八的化學物質比好看的拉花重要。我也希望自己吃進身體的東西都是安全的,所以儘管味道並沒有什麼差別,也願意為有機付出更高一些的價格。(國內好像還不流行?)
最喜歡店裡像雲朵一樣的燈,我翻了一下找到是 nedgis 設計的作品。最巧的是我看吧檯前的高腳凳眼熟,沒想到剛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