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吃膩了?攝影師拍罕見魚吃鳥 捕食者秒變獵物

2020-12-15 環球網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魚一般處於食物鏈的最低端,它們不僅要躲避海底大魚的獵食,在海面上換口氣時還要躲避海鳥的獵食,但事實上,在海中也有一種魚會主動躍出水面捕食鳥類。在非洲賽舌爾海岸,BBC的攝影師拍攝到了罕見的魚吃鳥畫面。

珍鰺魚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魚類,它可以長到一米多,體重可達70公斤。一般情況下,它主要以海洋中的螃蟹龍蝦及魚類為食,但是它還有一種特殊的愛好,那就是捕食海鳥。由於動作迅猛,它幾乎從來不失手,因此,它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兇猛的魚。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魚一般處於食物鏈的最低端,它們不僅要躲避海底大魚的獵食,在海面上換口氣時還要躲避海鳥的獵食,但事實上,在海中也有一種魚會主動躍出水面捕食鳥類。在非洲賽舌爾海岸,BBC的攝影師拍攝到了罕見的魚吃鳥畫面。

珍鰺魚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魚類,它可以長到一米多,體重可達70公斤。一般情況下,它主要以海洋中的螃蟹龍蝦及魚類為食,但是它還有一種特殊的愛好,那就是捕食海鳥。由於動作迅猛,它幾乎從來不失手,因此,它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兇猛的魚。

相關焦點

  • 虎鯨捕食海豚罕見瞬間:身體撞飛獵物獵殺
    今年初一群虎鯨在蒙特利灣獵殺海豚,攝影師喬迪-弗雷迪尼乘坐一艘船跟蹤拍攝了這群虎鯨。在長約45分鐘的時間裡,弗雷迪尼拍到了這些虎鯨追逐和捕捉一隻長喙海豚的情景。它們用驚人速度和高超的敏捷性逃脫捕食者追捕。但虎鯨團隊捕食,從多方向協調作戰,使一隻正在逃離的海豚難以決定逃跑策略。」
  • 多彩海魚|會發電的捕食者——深海龍魚
    深海龍魚最大的特點就是下頜處有著漁竿一樣的發光器,可以誘惑獵物。不僅如此,它們還有著發達的視覺,為其在漆黑的海洋裡捕獵提供了巨大幫助。桶狀眼睛深海龍魚體形不大,身長為10~15釐米,頭部較大,嘴裡長有尖牙,捕食行為比較兇猛。它們棲息在1500米左右的深海區域,那裡沒有太陽的照射,一片漆黑。
  • 非互惠油滴交換驅動的液滴間捕食者-獵物相互作用
    非互惠油滴交換驅動的液滴間捕食者-獵物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11:00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Lauren D.
  • 罕見深海琵琶魚:海底行走的「紅氣球」
    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罕見的琵琶魚,它的名為「Chaunacops coloratus(C. coloratus)」,說它罕見,是因為直到2002年才有首次正式記載。這種琵琶魚最早的描述是在1891年。
  • 即使是吃魚經驗豐富的海狗,也會死在這種危險的獵物手裡
    為了對抗捕食者,許多魚類已經進化出了複雜的防禦系統。就比如,可以給捕食者造成痛苦的毒刺。在前面的那幅CT圖中,你應該注意到刺傷海狗的刺不止一種,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是2種不同的魚的魚刺。一種是神出鬼沒的鋤吻銀鮫,它是鯊魚的遠房親戚,嘴巴像鋤頭一樣。
  • 鯊魚對陣獅子......魚--受訓獵殺入侵獅子魚
    最近,攝影師安東尼奧·布塞羅在羅丹國家公園水域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拍攝,拍攝了一系列鯊魚捕殺獅子魚的照片。布塞羅表示,在宏都拉斯,對鯊魚非常熟悉的當地潛水高手決定訓練鯊魚捕殺入侵的獅子魚。他說:「如果鯊魚開始將獅子魚當成獵物並大量捕殺,獅子魚的數量有望最終得到控制,進而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宏都拉斯拍攝的獅子魚。數量暴漲的獅子魚佔據了海床和珊瑚礁棲息地,每平方英畝(約合4046平方米)的成年獅子魚數量超過200隻。一隻成年雌性獅子魚每年可產大約200萬個卵,這些卵被洋流帶到更遠的地區,導致獅子魚的入侵範圍進一步擴大。
  • 以色列野生動物攝影師拍到翠鳥吃魚瞬間
    以色列一位野生動物攝影師拍下一隻翠鳥捕魚的過程,並定格翠鳥吃魚的瞬間。這就是攝影師蹲點多時拍攝的那隻翠鳥,嘴巴尖而長。據《每日郵報》報導,以色列一位野生動物攝影師蹲點守候多時,終於拍下一隻翠鳥捕魚的過程,並定格難得的翠鳥吃魚一幕。這名攝影師32歲,名叫埃利亞·沙拉馬夫。
  • 攝影師照片「鳥中大熊貓」,中國是獨有的
    自然界中有許多種動物,但由於時代的變遷,其中一些動物可能已經被人類捕獲,現在動物的數量非常少,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罕見的。然而有時,他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被發現,在中國的河北中,又發現了稀有物種。一對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動物碰巧被攝影師拍了下來,這種鳥叫震旦烏鴉,是中國的一種獨特的鳥,這種鳥只生活在蘆薈沼澤裡,數量太少了,因此很少有小夥伴知道震旦系鴉膽子在世界上瀕臨滅絕。他們通常吃昆蟲,有時吃漿果,他們非常小。
  • 用鰭行走 加勒比海底驚現罕見的獨角怪魚
    前不久,一位海洋專家兼攝影師在加勒比海一個島嶼附近的海底捕捉到了一種奇特的海洋生物短鼻蝙蝠魚(shortnose batfish),其長相不雅,皮膚粗糙,用鰭當腿在海底漫步爬行,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用鰭行走的魚類之一。
  • 攝影師拍下「鳥中大熊貓」,中國獨有世界瀕危
    大自然中存在著許多動物,但有部分動物可能因為時代的變遷,或是人為的捕捉,如今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罕見。不過有的時候,可能無意間能夠發現他們的身影,在我國的河北,就再次發現了珍稀物種。
  •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數量關係
    最新的研究揭示,不管捕食者的體重如何,大約10000公斤的獵物才能維持90公斤捕食者的生存。這個普遍法則可以幫助研究者預測各種食肉動物的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識別不斷減少的受保護食肉動物物種的重要因素。
  • 動物的擬色,偽色彩防禦策略,可以逃出捕食者捕殺的「高級技能」
    因此,隱藏自身成為動物的主要防禦系統之一(即無論捕食者是否出現)。動物的隱蔽性是通過它們身體的顏色來實現的。許多動物都有天然的保護色,這實際上是一種偽色彩防禦策略。捕食者通常是通過獵物的形狀來識別的,因此如果捕食者的輪廓變得模糊或身體與環境背景混合,就更容易避開捕食者的注意。
  • 魚的舌頭長眼睛,水母肚子住著魚 | 記錄2020自然百態
    然後把獵物拖到一個巖縫裡,這樣它就可以一邊享用美食,一邊阻擋其他幼崽再來搶奪,非常機(jiao)智(hua)。平衡木上的大餐鳳頭鸊鷉的幼鳥出生後,很快就會爬到爸爸媽媽的背上,藏在溫暖的背灣裡,以躲避虎視眈眈的捕食者。成鳥則會去不辭辛苦地潛水捉魚,來餵飽嗷嗷待哺的幼鳥。這溫馨的照片背後,是攝影師在齊胸深的水裡浸泡了幾個小時。小「兔」快跑
  • 動物界「攝魂怪」:讓獵物秒變乖乖坐等被吃的鐵憨憨
    這種泥蜂的個頭通常只有受害蟑螂的幾分之一,它從上方向下俯衝,用嘴叼住蟑螂,同時將「毒刺」(實際上是改良後的產卵器)瞄準獵物身體中部,即第一對腿之間的胸口。注射過程僅需幾秒,毒素化合物很快就會起效,讓蟑螂陷入暫時的癱瘓,以便泥蜂更加精確地進行下一次瞄準。藉助長長的毒刺,泥蜂將「洗腦」毒素注入獵物神經節的兩個區域,昆蟲的神經節相當於我們的大腦。
  • 好吃又便宜的4種海鮮魚,基本「沒腥味」,吃著相當過癮,別錯過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逐漸變好,每個家庭飯桌上的菜餚也越來越豐富了,有葷有素,還有海鮮也會經常出現了,如今大家不再擔心溫飽的問題,更在意的是吃的好不好、營不營養。
  • 這種魚被吃了也拼命求生!刺穿捕食者的胃想跑出來
    但不幸的是,這種逃生方法有時還不足以拯救它們。有時由於無法在魚堅硬的胸腔中挖「洞」,它們會被困在那裡直到死去,它們的身體也會在捕獲者的腸腔中慢慢變成木乃伊。該論文的合著者,昆士蘭博物館的魚理學家傑夫·詹森說:「它們可能會被困在捕食者體內一段時間。有時直到捕食者最終被漁民捕獲,它們的身影才會被發現。」詹森稱:「有一次,我們竟然在一條魚體內發現了一條活的魚。
  • 蛇類捕食者對蜥蜴的影響:體溫升高,跑得更快
    經過長達四十年研究,中國香港大學(HKU)及日本東邦大學(Toho)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蜥蜴的體溫生物學高度依賴於捕食壓力,來自蛇類的捕食壓力會使蜥蜴不得不在體溫變高的情況下變得更加活躍。 蜥蜴的體溫上升也表明,這種捕食-被捕食關係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可能會發生變化。相關論文發表在《生態學快報》上。
  • 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被誤解的魚
    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中文網站上流傳著「魚的記憶只有七秒」,而英文網站上一眼看去都是「three second fish memory」。經過訓練,魚很快明白了洞口與食物的聯繫。訓練後期,這些魚最快可以在一分鐘內穿過數個洞口組成的迷宮,到達終點。該節目還訪問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整合生物學教授,他強調訓練後的制約反應也是記憶的一種,這個實驗證明金魚的記憶遠遠超過三秒或七秒。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魚類具有高度多樣化的學習和記憶行為。魚類的記憶力、識別力在某些方面比較高等的脊椎動物甚至靈長類還要強。
  • 抓不到海豹,就去偷鳥蛋吃?原來北極熊你是這種熊!
    結果就是這樣的成功捕獵越來越罕見了.2010~2013年夏天,北極熊在內陸呆的時間明顯變多了。(右圖)  圖片來源:Jouke Prop結果,它們找到了鳥類的繁殖棲息地,開始大吃鳥蛋。無辜倒黴的白頰黑雁:exo me???↓↓↓
  • 世界罕見八大怪魚
    世界罕見八大怪魚2017年阿根廷捕獲奇特魚,據英國《鏡報》8月29日報導,阿根廷漁民勞爾席爾瓦在捕魚時發現奇特魚類,長有方形的類人牙齒,快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罕見怪魚。毒鮋暖水性底層魚類毒鮋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巖礁間,背鰭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傷後疼痛難忍。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我國僅見於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