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5月7日 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從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陸續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現連續9天汙染。
根據成都市生態環境和氣象部門聯合會商,5月7日成都市受弱冷空氣影響,並伴有降溫和降水,本輪汙染過程結束。8日降水有所減弱,風速降低;9日以陣雨轉多雲天氣為主。預計5月7-9日成都市空氣品質均為優或良。
總體汙染特徵
汙染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程度較重
「本輪汙染過程是全省今年以來首次持續時間較長的區域性臭氧汙染過程。」據成都市環科院相關專家介紹,此次汙染過程呈現出兩種典型特徵。
首先,汙染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程度較重。
受持續高溫炎熱天氣影響,從4月26日開始,全國東北中南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至汾渭平原、成渝地區、華南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臭氧汙染,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共有149個城市出現臭氧超標,其中北京市和廣州市分別出現2天和1天重度汙染。
4月25日,四川盆地從成都平原北部(綿陽市)首先受到汙染,4月28日發展到12個城市超標,成都平原和川南城市汙染較重;5月6日開始,汙染區域逐步南移,汙染範圍逐漸減少。本輪區域性汙染共持續11天,其中綿陽市出現10天汙染,成都、德陽、眉山、資陽、自貢等城市均出現9天汙染,樂山、宜賓等城市出現8天汙染。
另一方面,大氣氧化性強、臭氧和顆粒物複合型汙染突出。
據悉,本次汙染過程,氣溫較高,太陽輻射較強,加之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較高,臭氧生成速率快,午後臭氧濃度節節升高並出現連續多日超標,同時由於大氣氧化性增強疊加清晨強逆溫,二次顆粒物轉化速率加快,上午時段顆粒物累積並出現持續超標,出現臭氧和顆粒物交替汙染,同時伴隨較高的二氧化氮濃度,大氣複合型汙染特徵突出。
主客觀因素
區域性高溫強輻射、本地汙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大
專家分析,區域性高溫強輻射天氣是重要客觀原因。
4月下旬起,我國迎來2020年以來最強高溫天氣過程,其出現時間之早、範圍之廣、溫度之高,均為歷史罕見。四川盆地也出現今年以來首輪持續時間較長的高溫天氣過程,大部分城市日最高氣溫都在30℃以上,成都市在5月3日發布了今年以來首個高溫橙色預警,日最高氣溫至超過35℃,屬歷史最早高溫。在高溫、強輻射、低溼度的氣象條件下,非常有利於光化學反應生成,導致臭氧濃度快速升高。
與此同時,本地汙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大是主觀因素。
隨著復工復產逐步向穩產滿產轉變,社會活動水平加速恢復,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增大。本次汙染過程期間,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觀測到,夜間至凌晨時段,多次出現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步升高,尤其是揮發性有機物中低碳烷烴以及苯系物等組分上升尤為明顯,表明受移動源排放影響突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前體物濃度高,為光化學反應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通過分析光化學反應前(0-10時)揮發性有機物的臭氧生成潛勢,除工業生產、溶劑使用源排放外,移動源排放也佔很大比例。
本次汙染過程期間,由於持續晴熱天氣,相對溼度較低(30%左右),空氣乾燥,易起塵,氣溶膠雷射雷達顯示近地面揚塵汙染頻發,以揚塵為代表的粗顆粒物汙染特徵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