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 四川盆地出現今年以來首次區域性臭氧...

2021-01-2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5月7日 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從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陸續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現連續9天汙染。

根據成都市生態環境和氣象部門聯合會商,5月7日成都市受弱冷空氣影響,並伴有降溫和降水,本輪汙染過程結束。8日降水有所減弱,風速降低;9日以陣雨轉多雲天氣為主。預計5月7-9日成都市空氣品質均為優或良。

總體汙染特徵

汙染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程度較重

「本輪汙染過程是全省今年以來首次持續時間較長的區域性臭氧汙染過程。」據成都市環科院相關專家介紹,此次汙染過程呈現出兩種典型特徵。

首先,汙染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程度較重。

受持續高溫炎熱天氣影響,從4月26日開始,全國東北中南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至汾渭平原、成渝地區、華南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臭氧汙染,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共有149個城市出現臭氧超標,其中北京市和廣州市分別出現2天和1天重度汙染。

4月25日,四川盆地從成都平原北部(綿陽市)首先受到汙染,4月28日發展到12個城市超標,成都平原和川南城市汙染較重;5月6日開始,汙染區域逐步南移,汙染範圍逐漸減少。本輪區域性汙染共持續11天,其中綿陽市出現10天汙染,成都、德陽、眉山、資陽、自貢等城市均出現9天汙染,樂山、宜賓等城市出現8天汙染。

另一方面,大氣氧化性強、臭氧和顆粒物複合型汙染突出。

據悉,本次汙染過程,氣溫較高,太陽輻射較強,加之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較高,臭氧生成速率快,午後臭氧濃度節節升高並出現連續多日超標,同時由於大氣氧化性增強疊加清晨強逆溫,二次顆粒物轉化速率加快,上午時段顆粒物累積並出現持續超標,出現臭氧和顆粒物交替汙染,同時伴隨較高的二氧化氮濃度,大氣複合型汙染特徵突出。

主客觀因素

區域性高溫強輻射、本地汙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大

專家分析,區域性高溫強輻射天氣是重要客觀原因。

4月下旬起,我國迎來2020年以來最強高溫天氣過程,其出現時間之早、範圍之廣、溫度之高,均為歷史罕見。四川盆地也出現今年以來首輪持續時間較長的高溫天氣過程,大部分城市日最高氣溫都在30℃以上,成都市在5月3日發布了今年以來首個高溫橙色預警,日最高氣溫至超過35℃,屬歷史最早高溫。在高溫、強輻射、低溼度的氣象條件下,非常有利於光化學反應生成,導致臭氧濃度快速升高。

與此同時,本地汙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大是主觀因素。

隨著復工復產逐步向穩產滿產轉變,社會活動水平加速恢復,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增大。本次汙染過程期間,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觀測到,夜間至凌晨時段,多次出現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步升高,尤其是揮發性有機物中低碳烷烴以及苯系物等組分上升尤為明顯,表明受移動源排放影響突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前體物濃度高,為光化學反應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通過分析光化學反應前(0-10時)揮發性有機物的臭氧生成潛勢,除工業生產、溶劑使用源排放外,移動源排放也佔很大比例。

本次汙染過程期間,由於持續晴熱天氣,相對溼度較低(30%左右),空氣乾燥,易起塵,氣溶膠雷射雷達顯示近地面揚塵汙染頻發,以揚塵為代表的粗顆粒物汙染特徵明顯。

相關焦點

  • 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 四川盆地出現今年首次區域性臭氧汙染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成都5月7日電(記者 張浪)記者7日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
  • 成都連續9天臭氧汙染結束!5月3日最高氣溫超35℃,屬歷史最早高溫
    5月7日,記者從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獲悉,從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陸續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現連續9天汙染。
  • 今年四川盆地還將出現3次左右冬季常態區域性汙染天氣
    原標題:極重汙染現象今年或不再發生  成都商報訊(記者 王歡 祝楚華)省氣象臺表示,目前盆地天氣為靜穩狀態,空氣汙染物不斷累積難以擴散,且未來72小時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此外,昨日,四川省環保廳發布《關於2014年及入冬以來空氣品質分析預判的專報》(下稱《專報》)稱,2014年12月以來,受不利汙染氣象條件影響,四川盆地內已出現了兩次冬季常態下的區域性汙染天氣過程,但區域性汙染天氣過程的次數和汙染程度均不及上年同期水平。
  • 臭氧平均濃度同比上升明顯!四川要打一場臭氧汙染防控硬仗!
    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尤其是5月以來,氣溫較常年異常偏高,日照強,降水偏少,大氣氧化性強、複合型汙染突出,臭氧生成速率快、持續時間長。截至5月18日,全省臭氧平均濃度同比上升明顯,全省臭氧汙染形勢嚴峻。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樂晨強調,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交帳年,臭氧汙染是當前大氣汙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是完成目標任務的關鍵。今年臭氧汙染出現時間早、汙染濃度高、影響範圍廣,各地要迅速行動,找準汙染源,打好提前量,全面打響臭氧汙染阻擊戰。
  • 四川盆地及京津冀等地出現強降雨天氣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8月10日以來,四川盆地西部、京津冀地區、遼寧等地出現持續性暴雨,過程雨量大、影響範圍廣,並伴有強對流天氣。
  • 四川盆地天氣兩極分化,暴雨高溫同時登上全國排行榜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四川這場從8月10日傍晚開始的暴雨,到底有多猛?據四川省氣象臺統計:2020年8月10日20時至11日14時,全省總共出現16站特大暴雨、304站大暴雨、273站暴雨天氣。四川省氣象臺統計顯示,截至8月11日14時,全省最大降水量出現在雅安蘆山蘆陽鎮磨刀村,為428.2毫米。8月10日20時至11日08時,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雅安蘆山蘆陽鎮磨刀村,為156.8毫米;8月11日09時至14時,最大小時雨強141.5毫米,出現在德陽廣漢新平鎮政府。
  • 近期四川盆地的降雨天氣,什麼時候才能過去?
    此次強降雨的過程,與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有密切關係。從7月份開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開始覆蓋我國的華南地區,致使這一區域出現長時間、大範圍的高溫少雨天氣,與此同時,副熱帶高壓的北端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與來自北方的冷氣流在長江中下遊相遇,致使長江中下遊平原降雨量猛增,長江水位不斷不漲,迎來多次長江洪峰。
  • 氣象專家:今年高溫持續時間和強度有不確定性
    中央氣象臺也持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提醒各地注意防護。  面對來勢洶洶的高溫,人們生出疑問:此次高溫的程度和影響區域面積是否在正常範圍之內?持續性高溫出現的原因何在?已經在海南登陸的第3號颱風「銀河」又會對高溫天氣狀況有什麼改變?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相關專家,詳解今年的高溫狀況和走勢。
  • 氣象局:8月全國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可能性大
    趙志強介紹,6月主汛期以來,我國天氣形勢氣候覆雜,總體偏澇。南方強降雨頻繁,區域平均降水量45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次多。主要特徵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長、梅雨量多,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降水異常偏多,暴雨日數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
  • 颱風、暴雨、高溫,本周天氣關鍵詞有點多|天氣展望
    」昨日雖已停編但未來幾天風雨影響仍在4號颱風「黑格比」已於今晨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或將於3日夜間至4日凌晨在浙江溫嶺到福建福鼎一帶沿海登陸01 颱風+季風,這些地區風大雨強未來幾天受颱風和季風共同影響這些地區將有暴雨大風天氣風雨影響今年第
  • 氣象局:2020年8月全國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可能性大
    趙志強介紹,6月主汛期以來,我國天氣形勢氣候覆雜,總體偏澇。南方強降雨頻繁,區域平均降水量45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次多。主要特徵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長、梅雨量多,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降水異常偏多,暴雨日數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  一是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降水量均為歷史同期最多。
  • 四川盆地黃淮等地將有強降雨 江南華南等地仍有高溫天氣
    120毫米;黑龍江中部、吉林中東部、遼寧中東部、山東半島等地出現大到暴雨,吉林通化、遼寧丹東和大連局地大暴雨(100~177毫米)。  二、重點天氣預報  1. 四川盆地黃淮等地將有強降雨  21日至23日,四川盆地、陝西南部、黃淮、江淮北部等地將有一次強降雨過程,上述地區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100~150毫米),伴有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過7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主要降水時段是21日至22日。
  • 越南諸多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天氣
    新華網河內7月7日電(記者李勍)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7日說,越南北部和中部的河內、清化、義安、河靜等省市高溫天氣已持續多日,部分地區6日的最高氣溫為45至47攝氏度,個別地區高達48.3攝氏度。  這是今年以來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首次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 暴雨日數多,極端性強?2020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6.2020年強對流天氣發生早頻次高極端性強7.2020年全國霾天氣繼續減少8.華南高溫少雨導致氣象乾旱持續發展9.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頻繁致部分地區受災10.2020年我國氣候條件利於植被長勢繼續向好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今年來最強高溫來襲!將覆蓋20省市區 最高40℃
    據中國天氣網消息,13日開始,今年以來範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高溫過程來襲。未來10天,黃淮、江南、四川盆地東部等地將出現4-7天高溫天氣,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湖南、重慶等超20省區市將出現高溫。而且部分地區高溫還將持續更久,山東等地局部持續時間或強度有可能突破歷史紀錄。
  • 江南華南等地持續35℃高溫 吐魯番盆地可達43℃
    中新網8月1日電 中央氣象臺今日6時發布高溫黃色預警。8月1日至3日,黃淮中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大部、華南中東部等地將持續35℃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另外,新疆南疆盆地、陝西關中地區、四川盆地、重慶等地也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吐魯番盆地可達40~43℃。  受高空冷渦低槽東移影響,8月1日至3日,華北、東北、黃淮、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將經歷一次降水過程,上述地區自西向東將先後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區有暴雨到大暴雨(日雨量可達50~120毫米)。
  • 全國123站破高溫極值 暴躁強對流也來襲擾
    而從2日開始,冷空氣將從內蒙古東北部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北方地區將出現雷電、短時強降雨和風雹等強對流天氣,給假期出行會帶來影響。未來數日全國最高氣溫預報2日早,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預報,預計2日至3日,華北西部、黃淮西部、江漢、陝西關中地區、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等地仍有35~37℃高溫,局地氣溫達37℃以上,最高氣溫將接近或突破5月上旬歷史極值。其中,相比2日,3日高溫強度和範圍將有所增加。
  • 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出爐 汛情、颱風、寒潮等在列
    新華網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孫冰潔)中國氣象局31日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據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介紹,今年以來(截至12月29日),全國總體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全國平均氣溫10.4℃,較常年同期偏高0.7℃。
  • 成都持續霧霾:排放總量巨大,靜穩氣流如同鍋蓋覆蓋四川盆地
    四川省環保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12月16日至27日,冷空氣活動微弱,無降雨條件,將形成長達12天的新一輪靜穩天氣過程,對大氣汙染擴散極為不利。四川省環保廳表示,受新一輪靜穩天氣影響,成都或將出現中度至重度汙染,可能持續重度汙染。
  • 2016年以來天氣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分析
    摘要:今年以來我市天氣氣候特徵是:氣溫正常略偏高,冬末春初降溫過程強勁,初夏沒有出現異常高溫;降水量大部偏多,沒有冬幹春旱發生,連陰雨重於2015年;日照大部正常偏多,1月、4月寡照天氣較明顯。據氣候趨勢預測,汛期降雨多,應重點做好暴雨洪澇災害的防禦,並做好一般性伏旱天氣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