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2020-12-18 南方周末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南海Ⅰ號」考古隊領隊孫鍵。

南海Ⅰ號出水德化窯的青白釉印牡丹紋六稜帶蓋執壺。

南海Ⅰ號由沉箱整體打撈。

南都訊 記者黃茜 1987年8月,一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古船,在廣東陽江市以南20海裡左右的南海川山群島附近被發現。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南海Ⅰ號」。對「南海Ⅰ號」的打撈和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超過30年。

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會上,南都記者獲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爭論:水下發掘還是空氣中發掘?

孫鍵是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南海Ⅰ號」考古隊領隊。在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的第二天,他又風馳電掣趕回了廣東。「我的單位在北京,家在北京,但我一年有八個月在『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現場。」孫鍵告訴南都記者。

因為廣東天氣燠熱,發掘工作只宜在每年的2月至5月、10月至次年2月之間進行。一方面必須嚴謹細緻,另一方面又因氣候的原因必須爭分奪秒。

為了保證沉船及船上的有機物和其他生物不受到環境劇烈變化帶來的影響,「南海Ⅰ號」實施考古發掘的第一步,是向水晶宮整體注水。

注水之後,面臨著如何發掘的問題。據孫鍵介紹,關於「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有過兩次大的爭論。一次是剛發現古沉船時,業界對「南海Ⅰ號」實施水下發掘還是整體打撈展開過激烈討論。經打撈專家、工程專家、交通部的專家以及海洋施工人員反覆論證,整體打撈方案勝出,「南海Ⅰ號」沉船的完整信息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

第二次爭論則是「南海Ⅰ號」隨著整個沉箱移入水晶宮之後。當初建設水晶宮的初衷,是為了將「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工作全程向公眾開放,讓公眾目睹考古人員在水下作業。孫鍵指出,水晶宮的想法雖然很妙,但有失誤的地方。「因為靜水環境裡,一旦泥沙攪起來,不僅觀眾看不到水下田野工作,就連潛水的工作人員也是完全看不清楚的。」

這一次,在水下發掘和空氣中發掘的爭論中,考古隊最終確定了空氣中發掘的方案。具體方式是逐步降低水位,工作人員得以在空氣中田野作業。「但水晶宮始終是注水的,只是發掘面比水面略高一些。」如此,既能實現精細化發掘,又能通過環境控制,利用水位減少沉箱內溫度的變化。

提到此次考古發掘的難點,孫鍵告訴南都記者,由於「南海Ⅰ號」在海洋中沉沒了幾百年,此後又經歷調查、搬運等諸多環境改變,在發掘中的土方包含有大量遺留物與歷史信息。五年的工作當中,考古隊處理了幾千噸土方,所有掘出的土方都需經過篩選處理,再運送到填埋區掩埋。

此外,由於船體空間狹小,所載文物極端密集,也給考古發掘工作增添了難度。「人都沒有站的地方,全是文物。」孫鍵苦笑道。

「船上的貨物是一層層摞起來的,最高的有十幾層。一開始用踏板吊下去,但這種方法效率太低,實際上不可行。最後用海綿墊進去,一點一點來。」

與「盜寶」不同,考古發掘不僅要將文物從原始環境中取出,還需要對其做測量和定位,記錄文物在遺址的空間位置、三維坐標。「原來是拿皮尺測量、手寫記錄。現在我們可以用三維雷射攝影、精準測量、同時進行數據管理。沉船打撈上來以後,我們希望不僅把東西拿出來,另外一個要做的工作是現場的及時保護。客觀上我們要做到可回溯性。」

在船艙裡碼放貨物有先後順序,通過精確定位,每個瓶瓶罐罐「怎麼包裝、怎麼運載、怎麼放置,都可以還原。哪些貨物先上,哪些貨物後上,是從哪個港口,怎麼上的,包括哪些先銷售,哪些後銷售,都可以從之判斷出來。」孫鍵向南都記者表示。

現場:精細,連一根南宋人的頭髮絲也能找到

五年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所所長姜波多次去到「南海Ⅰ號」考古發掘現場,在他眼裡,「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運作」。

「有田野發掘,有數位化的掃描與記錄,有海洋工程方面的人員做相關的配套性工作,另外還有實驗室的文物修復在現場進行。有一個很特別之處是,博物館的觀眾可以目睹整個發掘的過程和文物保護的過程。對觀眾而言,會有很強烈的震撼的觀感。很多人都想親眼看看考古是怎麼幹的。」姜波告訴南都記者。

據他介紹,發掘工作的現場匯聚了各個學科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在室內發掘階段,參與的一部分人是考古學家,負責船體的發掘、文物的清理、提取,一部分人是文物保護專家,因為海洋出水文物要進行脫鹽、脫水、脫硫的處理。他們在發掘現場直接讓文物進入實驗室保護處理的過程。還有類似於海洋工程技術人員,當然還有很重要的是田野考古的技工,他們需要做大量細緻的現場文物清理工作。」

一個難點在於木船船體本身。「因為隨著水分散失,木船可能會變形,可能會損壞。怎麼樣把它清理乾淨,又完整地保留下來,足夠支撐以後的研究,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木質船體的發掘和保護,對各國水下考古隊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雖然發掘工作用了五年,姜波認為,這個進度不算緩慢。他告訴南都記者:「考古工作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原則上要以無比精細的工作去提取最豐富的歷史信息。此次的發掘相對比較細緻,所有的泥都是篩洗過的。比如在發掘的時候,甚至在一個罐子裡找到一根南宋人的頭髮絲。」

文物:17萬餘件瓷器、130餘噸鐵器

經過五年的發掘,「南海Ⅰ號」出水的文物數量是令人驚嘆的。「這條船是個滿載的商船。出水的登記在冊的相對完整的文物超過了18萬件,還有大量的碎片文物沒有統計在內。」姜波告訴南都記者。

據悉,「南海Ⅰ號」上的文物主要有三個類型:一為船貨,二為船上的生活物資,三為船客個人攜帶的物品。它們涵蓋瓷器、鐵器、銅器、漆器、金銀器、玉石器以及硃砂水銀、動植物殘骸等多種門類。其中,瓷器的數量最豐,達到了173545件。同時還有金器189件、銀器198件、銅器196件、鐵器13件、鉛錫金屬器60件、竹木漆器99件、玉石玻璃器26件、材質不明器物274件。

瓷器的數量蔚為大觀,大約可以推斷,這是南宋的一艘以海外陶瓷交易為主要目的的商船。這些瓷器產自於江西景德鎮,福建的德化窯和磁灶窯,以及浙江的龍泉窯。

「沉沒的過程中,從水面沉到水下幾十米,瓷器會發生碰撞,環境也有劇烈的變化,所以其實瓷器的大部分有破損。但從考古的角度我們認為它們都是完整的。」孫鍵說。

南都記者發現,在「南海Ⅰ號」出水的陶瓷中,有品相上好的青釉內出筋菊瓣紋花口碟、青釉內出筋菊瓣紋盤、青釉刻畫花卉紋碗等,釉色樸實醇厚又不失靈動秀美,是南宋龍泉青瓷的佳作。青白釉印纏枝花卉紋折沿芒口盤,釉色濃鬱、印花繁複,代表了南宋景德鎮青白瓷的極高水準。福建晉江市的磁灶窯是宋元時期華南沿海一處重要的外銷產地,此次出水的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器身內外遍施綠釉,繪纏枝葡萄紋,光豔耀眼,具異域風味。

「這條沉船完完整整地把泉州港瓷器集散的情況展現在我們眼前。」姜波告訴南都記者。以德化窯執壺為例,姜波說,「市場的需求決定了產品的設計,也決定了產品的燒造。從這方面,你就能看到東西方海洋世界的互動,超出我們現代人的想像。」

「南海Ⅰ號」上還載有大量的鐵器,總重量達到130噸之巨。貨船上裝載大量鐵器出口,與歷史文獻的記載相悖,成為「南海Ⅰ號」給考古研究人員留下的另一個不解之謎。

物資:羊86件、雞46件、鵝40件,豬9件……

「南海Ⅰ號」長30餘米,寬10餘米,這種體量的福船,通常可搭載乘客一二百人,行至東南亞或西亞,航程大約四五十天。為了確保航行中的營養供應,航船上會配備充足的生活物資,包括一些可隨時宰殺以供飲食的禽畜類。動植物遺骸的出水,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到南宋遠洋貿易航船上船員及乘客的身份、習慣及日常生活。

考古人員發現,「南海I號」沉船攜帶的家養動物中以羊的數量最多,為86件,又以綿羊數量較多,次之為家雞46件和家鵝40件,豬的數量相對較少,僅有9件。

為何羊的數量為最多?孫鍵向南都記者解釋,一方面,宋人以吃羊為尚;另一方面,有可能船上的乘客有特定的信仰。

「南海Ⅰ號」上也發掘出部分人體遺骸,包括人的下頷骨、肋骨、鎖骨等。孫鍵告訴南都記者,在考古領域有明確公約,對人體遺骸需持一種很敬畏和慎重的態度。因為船舶下沉時的衝撞、潮汐影響、魚類擾動,人體遺骸很少能在水下完成保存。目前已有人類學家對已發掘出的人骨進行DNA檢測。

同時,「南海Ⅰ號」出水的植物大部分生長於熱帶或亞熱帶,以核果類和堅果類為多。醃製成話梅的梅子,被當成乾果食用的橄欖和檳榔,都是為遠洋航海特意選備。此外還有荔枝、胡椒、石粟、滇刺栆、南酸棗、銀杏、冬瓜、水稻、花椒、松子、葡萄等等。更有意思的是,考古隊員還從「南海Ⅰ號」中發掘出一罐鹹鴨蛋。有工作人員分析,它並非用來在航海中食用,而是作為貨物的一種,這證明了南宋的遠洋貿易有著此前為人們忽略的豐富層次。

「南海Ⅰ號」出水的金銀器,大部分是乘客隨身攜帶的飾品或物件。它們當中的二龍戲珠金鐲、金花卉紋鐲、金纏釧、金瓔珞、金戒指……歷經千年依然光華璀璨。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飾品都是異域風格的,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孫鍵說。他認為,從這個方面看,「南海Ⅰ號」應該是搭乘了來自不同地域的船客。

疑點:偏離常規航線、大量出口鐵器、沉沒原因不明

隨著艙內貨物全部清點完畢,「南海Ⅰ號」逐步向人們露出真顏。它是一條福船,從船上裝載的貨物及其產地來看,考古人員認為它最有可能發自泉州港。船上為乘客備下大量活羊及雞鵝等禽類,較少吃豬肉。從乘客隨身佩戴的飾物推測,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度,其中的一些人十分富有。

但仍有讓人疑惑的謎團。比如,沉船地點。「南海Ⅰ號」的沉沒地點顯示它偏離了商船常規的行經航線。「中國古代尤其在宋代某些特定的階段,不同的港口對應不同的外銷路線。比如溫州港、板橋港對應的是東北大航線,去往日本、朝鮮等地。而泉州港、廣州港對著西南方向,也就是東南亞、西亞。」孫鍵說。

他告訴南都記者,在宋代海外貿易制度裡,如果商船從某個港口出航,去做海外貿易,就不能夠再去其他的沿海城市。「它有一種檢控制度,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海關。船裝滿貨物以後,官員會跟著上船,船會一直開到外海,比如一直去到東南亞。也就是說,你不能在天津上船,中間再跑到煙臺、上海。而這條船的沉沒位置背離了傳統的主航道。我個人傾向於它有可能到過廣州,但為什麼能到廣州?這是有待研究的。」

在「南海Ⅰ號」剛剛發現不久的時候,也有學者專家推測其始發港為廣州港。但是孫鍵說:「這條船的貨物上,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明確產自廣東的器物。去廣州港有可能是上客人,或者是下客人,或者是出於別的目的。從宋代的航海貿易管理制度上,我們可以去進一步探討。」

另一個非常新穎的方面,是船上鐵器的大量輸出。在宋代,瓷器和絲綢開始大量外銷,但金屬製品在海外貿易中受到嚴格限制。

「宋代的時候中國開始大量地使用化石燃料,也就是用煤做燃料。解決了燃料問題,金屬加工業的冶鐵產量提高得非常快。這樣,就可以提供半成品的鐵條,其他地區購買了以後加工成刀、矛、犁等。但宋代的鐵器是明文規定不可以出口的。不光是對南方,對北方少數民族尤其不可以出口。中國對鐵的管制一直到明代都是非常嚴格的。」孫鍵告訴南都記者。

然而「南海Ⅰ號」上卻裝載了多於130噸鐵器的成品和半成品。是非法貿易嗎?孫鍵不這麼認為。這麼大體量的鋼鐵,況且船上還有官員隨行,不大可能出現「走私」行為。「南海Ⅰ號」出水文物作為歷史的實證,將對相關文獻作出重要的補充和修改。

而各界關注的「南海Ⅰ號」沉沒的原因,至今依然無定論。孫鍵透露,「南海Ⅰ號」上13個「水密隔艙」都裝滿貨物。此外,船尾兩個對稱的較小的尾尖艙,原本不應載貨的,也裝載了一定數量的貨物。此前有人推測,「南海Ⅰ號」沉沒是因超載。

孫鍵表示,目前這個階段下定論還太早。「考古工作要有依據。不能簡單地因為裝的貨物多就說超載了。現在船貨我們已經清完了,但船體本身的發掘還有一年。它的沉沒有可能是因為超載,有可能是觸礁,也有可能是因為惡劣天氣而傾覆,甚至有可能得不出明確的結論。現在說沉沒的原因,只能做推論,我認為不嚴謹。」

寶藏:無與倫比的水下考古發現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亙古綿長。根據廣東省社科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學者李慶新在《海上絲綢之路》一書中的介紹,早在戰國時期,中國與日本民間已有海上交通貿易聯繫。漢武帝時,南海海上交通開闢,從東南沿海出發,循中南半島沿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沿岸和波斯灣地區,與陸上絲綢之路殊途同歸。在唐代,從廣州出發的商船,途經90餘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可達阿曼灣、亞丁灣和東非海岸。至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陶瓷成為最主要的外銷產品,寶劍、馬鞍、貂皮、麝香、沉香、肉桂、高良姜等亦在出口貨品之列。

南宋時期,從泉州港、廣州港出發的商船,向南可達泰國、印度尼西亞,過馬六甲海峽,向西可至孟加拉、斯裡蘭卡、印度、巴基斯坦,穿越荷姆茲海峽直抵土耳其,或西行遠至埃及、索馬利亞、肯亞。它們中的一個或幾個,是800多年前「南海Ⅰ號」起航時的目的地。

因為毗鄰南宋首都臨安,泉州港在此時期帆檣林立、貿易繁盛,有「富洲」之稱。「南海Ⅰ號」只是從泉州港發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載貨船舶之一,從它身上,卻可窺見古代中國海洋貿易鼎盛時期的一片旖旎的掠影。

「泉州去年已經申遺了,沒有成功。大概明年還會申遺。就南海一號來說,我們把它叫做海上絲綢之路的關聯點,也即一個實證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完整的800年前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船,裝滿貨物出去,這條船上有來自各個地區的人,從事海外貿易。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記載其他的都是文獻,這是一個真正的實證。」孫鍵說。

「南海Ⅰ號的價值是很獨特的。」姜波也告訴南都記者。「它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學30多年的發展歷程。對於世界水下考古而言,它是一個經典的案例。以前我們在水下做考古發掘,難度是很大的,損失的考古信息也很多。但這一次,我們實現了全世界水下考古人的願望,把一條船完整地挪到博物館裡做精細化發掘,獲得比以前更豐富的考古信息。沉箱整體打撈,也開創了一個水下考古的新紀元。」

訪談

南都專訪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慶新  宋人揚帆四海,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走向鼎盛

南都:「南海I號」的始發港最大可能為泉州港。在南宋時期,泉州港在整個海上絲綢之路上佔據怎樣的地位?它是一個比廣州港更繁華的港口嗎?

李慶新:廣州是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方大港,北宋時期廣州在全國外貿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宋人朱彧說,兩浙、福建、廣南東路三市舶,「唯廣最盛」。南宋前期廣州仍是全國最大的外貿港口之一,史書記載「寶貨錢物浩瀚」,「收課倍於他路」,有「天子南庫」之稱。廣州「番坊」有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諸國商客居留。南宋末年,受經濟衰退、戰爭等因素影響,廣州貿易不振,原居廣州的西域人後裔蒲開宗移居泉州。元朝中期廣州貿易得到恢復。大德年間廣州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來到廣州,稱廣州是一個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船舶數量極其龐大,「整個義大利都沒有這一個城的船舶多。」

泉州是唐後期新興的貿易港口,然而直到北宋元祐二年(1087)才在泉州設福建路市舶司。泉州置市舶司後,貿易不斷增長。南宋時期遷都臨安(今杭州),福建臨近都城,大批宗室貴族進入泉州,他們是商業貿易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增加了地區消費需求與消費能力,對泉州貿易有刺激作用。泉州經濟迅速發展,號稱「富州」。泉州在宋元之際沒有受到戰爭破壞,成為元朝最著名的港口。元末,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Ibn Batuteh)來泉州,看到港內有大艟克船約百艘,小船無數;他認為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在南宋,廣州、泉州與明州是對外貿易最重要的港口。「南海I號」沉船有可能來自泉州,但反映了南宋前期海外貿易的境況。

南都:目前可知的「南海I號」出水的文物中,有哪些您覺得特別有研究價值?

李慶新:「南海I號」沉船發現器物最多為瓷器,來自宋代江西、浙江、福建的窯場,一些瓷器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顯然是為國外客戶專門製作的,說明這些中國瓷器在海外有廣闊市場銷路,顯示實用性商品在宋代海外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而陶瓷生產與對外貿易接軌並產生互動,出現專門為海外市場生產的「外銷瓷」,並形成面向海外市場的生產、銷售方式,外銷瓷產地與貿易港口之間也形成共同繁榮局面。唐代外銷瓷產地分布在華北平原及東南沿海,而南海I號發現的外銷瓷來自東南沿海,這與唐宋時期政權更替、國家版圖變遷有直接關係。

南海Ⅰ號沉船發現數量巨大的中國歷代銅錢、銀錠、金箔,古代錢幣年代最早為新莽貨泉(8-23年),最晚為南宋乾道元寶(1165年),證明此船沉沒不早於南宋孝宗乾道元年。這些發現一方面說明中國錢幣在東南亞、印度洋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通用貨幣,廣泛流通;另一方面說明宋代長期實施「錢禁」效果不好,無法禁絕銅錢外流,對研究宋代經濟史、中國與東南亞貿易史、東南亞貨幣史等有重要價值。

一艘船就是一個流動的社會。南海一號沉船發現人骨、動物骨頭、水果殘核、硃砂、罐裝鹹鴨蛋、亮麗精緻的漆器殘片、石枕、觀音坐像等等,估計為船上人群日常生活、祭祀活動用品,對了解宋代航海人群的海洋社會生活、海洋信仰具有重要意義。

南都:「南海Ⅰ號」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了什麼幫助?

李慶新:宋代是個偉大的朝代,經濟發達,城市繁榮,科學技術進步,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宋朝始終推行發展海外貿易、鼓勵通商的開放政策,宋人四海揚帆,廣州、泉州、杭州、明州等沿海港口空前繁榮,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階段。南海Ⅰ號沉船考古與研究,不僅再現古代東西方海上交往的波瀾壯闊的經典場景,讓世人領略了引領潮流的宋代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帶入波瀾壯闊的航海時代,也將給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如港口史、交通史、貿易史、造船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帶來新突破,形成新的學術增長點。

(來源:南方都市報)

相關焦點

  • 「南海Ⅰ號」:一艘南宋沉船的水下考古
    在廣東陽江海陵島,工作人員在「南海I號」發掘現場進行清理工作(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新華社廣州5月25日電(記者孟宜霏、鄧瑞璇)記者初次見到崔勇時,他剛從廣州做完體檢,匆匆返回廣東陽江「南海Ⅰ號」沉船發掘現場。他與這艘南宋沉船已經打了30多年交道。
  • 南宋古沉船南海Ⅰ號:價值連城的沉船,塵封海底的歷史
    「南海Ⅰ號」遺址發現的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距今有800 多年歷史。這條沉船從1987 年首次發現,到2007 年整體打撈上來,再到最後完成考古發掘工作,花了30 多年的時間。
  • 南海Ⅰ號:一艘價值連城的沉船, 一段塵封海底的歷史
    這條沉船從1987 年首次發現,到2007 年整體打撈上來,再到最後完成考古發掘工作,花了30 多年的時間。「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的成功案例,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的歷程。隨著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二十幾層樓高的巨臂微微上揚, 一個巨大的橙色沉箱帶著泥沙從湛藍的海水中徐徐升起, 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後,舉世矚目的「南海Ⅰ號」終於重見天日。在對「南海Ⅰ號」進行整體打撈的同時,我們還在實施另一項計劃,就是建造一座博物館,即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為什麼要建這個博物館?一是為了讓撈起來的沉船有地方放,二是為了方便人們來參觀。
  • 內蒙呈現「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文物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南海1號」沉船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陽江海域。歷經近三十年的打撈發掘工作,「南海1號」沉船不僅出水了數以萬計的珍寶,也顯示出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再現了南宋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
  • 「南海Ⅰ號」出水:世界首創古沉船整體打撈成功
    隨著亞洲第一吊「華天龍」二十幾層樓高的巨臂微微上揚,一個巨大的棕色沉箱泛著昏黃的泥沙從湛藍的海水中徐徐升起——備受世人關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號」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後,終於重見天日!「南海Ⅰ號」的安然出水,也宣告世界首創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大獲成功。
  • 「南海I號」沉船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展出400餘件沉船文物
    金項飾(央廣網發 廣東省博物館供圖)央廣網廣州5月19日消息(記者鄭澍)記者從廣東省博物館獲悉,為深入挖掘「南海I號」沉船文物的歷史與科學價值,粵博策劃了大型展覽《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於5月18日至8月25日展出。
  • 《大海道——「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即將亮相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丹彤)今年是「南海1號」發現32周年,也是它被「整體打撈」12周年。為了迎接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省博物館策劃的一個震撼大展即將驚豔亮相,一艘滿載金銀瓷器的800多年前沉船,正悄然向花城廣場廣州城市中軸線駛來:《大海道——「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將在5月18日在廣東省博物館隆重開展,將給觀眾帶來最新的發掘故事和發現。本次大展由廣東省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聯合主辦。
  • 南海Ⅰ號」的草原之旅
    ——「大海道—『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來到內蒙古了!本次展覽共分為「南宋中興」「萬貫珍品」「萬裡行舟」「船沉南海」「卅載尋蹤」五個部分,系統介紹了「南海Ⅰ號」沉船所處的時代,所載貨物,船員生活,沉船的發現以及沉船考古實錄。展覽被評為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廣受歡迎。「大海道—『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能夠來到內蒙古,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前期工作從2019年就已經開始了。
  • 走近寶藏沉船 「南海I號」
    2007年,「南海Ⅰ號」被整體打撈出水,並被安置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隨後文物部門對它進行了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目前,船貨清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開始著手沉船整體保護。出水文物18萬件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介紹,沉船發掘的瓷器集中展示了南宋時期中國陶瓷外銷的壯觀景象。「船上的瓷器主要來源於東南沿海地區,這跟當時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形勢有關。
  • 國家文物局發布「南海Ⅰ號」沉船、棗樹林墓地等最新考古進展
    宋代沉船「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展現了中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已發掘高等級墓葬54座,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南海Ⅰ號」是中國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於1987年在我國廣東陽江海域被發現。
  • 「南海Ⅰ號」沉船出水的經過您知道嗎
    經過相關專家的調查研究,這艘沉船很可能是南宋時期的商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但由於商船的體積較大,中國當時的財力和技術無法完成整體打撈。經過20年的精心準備,2007年12月22日,沉睡800年的「南海Ⅰ號」重見天日。
  • 「『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廣東省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榮獲推介優勝獎,這也是廣東省博物館連續七年在此評選中獲獎。
  • 「南海Ⅰ號」沉船文物首次在內蒙古集中展出
    【「南海Ⅰ號」沉船文物首次在內蒙古集中展出】8日,內蒙古博物院舉辦「大海道——『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這是「南海Ⅰ號」文物在內蒙古首次集中亮相,展期擬定2個月。 ​
  • 「南海I號」沉船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展出400餘件沉船文物
    金項飾(央廣網發 廣東省博物館供圖)央廣網廣州5月19日消息(記者鄭澍)記者從廣東省博物館獲悉,為深入挖掘「南海I號」沉船文物的歷史與科學價值,粵博策劃了大型展覽《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於5月18日至8月25日展出。
  • "南海Ⅰ號" 沉船打撈步驟大揭秘
    專題:南海一號   第一步 勘測定位沉船位置    揭秘:在沉船周邊方圓100平方米的範圍內,把「南海一號」散落附近的文物發掘出來。然後使用精密的水下定位儀器,準確定位沉船的位置,測量出深陷於淤泥中的沉船的長、寬、高度,依照此數據量身定做「貨櫃」。    這一環節的測量數據必須極為精密,不能「差之一毫」,否則將會使「貨櫃」在下沉過程中傷及古沉船。據專家估算,這一「沉井」約長26米、寬12米、深8米,底部留空,將耗用200多噸鋼料。
  • 「『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5月18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頒證儀式,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南京博物院舉行。廣東省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榮獲推介優勝獎,這也是廣東省博物館連續七年在此評選中獲獎。
  • 海南省博物館二期今日開放,南海沉船「華光礁1號」遺蹟亮相
    海南省博物館二期今日開放,南海沉船「華光礁1號」遺蹟亮相 醬釉軍持歷經4年多建造、設計、施工的海南省博物館二期,5月18日正式開放與社會公眾見面,展出文物1272
  • 「南海Ⅰ號」再現南宋盛世
    南宋銅錢地位等同今日美元  線索:萬枚銅錢  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透露,到目前為止「南海Ⅰ號」沉船點發現的銅錢已達上萬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最新的為建炎元寶(南宋初年)。船主為何攜帶如此大量的銅錢?從漢代到南宋,銅錢的時間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 幾件瓷器見證宋沉船「南海Ⅰ號」的風採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中,第一個設在展線外,用專櫃展出的展品,是一把「白釉執壺」,下面展籤上寫著「南宋 『南海Ⅰ號』沉船出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等字樣。直至2003年,文物部門確定對這個裝滿秘密的古沉船實行整體打撈的方案。為了整體打撈,專家們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工作,先是製作一個底面積比一個籃球場還要大的巨型貨櫃。為把這個巨無霸運到打撈區域,又歷盡千辛萬苦造出了「華天龍」起重船,造價約7個億…… 經過9個月的打撈準備,在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時,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了「南海Ⅰ號」出水儀式。
  • 南海一號沉船博物館今開館 水底走廊觀沉船[圖]
    2008年5月16日,由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南海驚夢--「南海一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展》在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端門大殿內正式開展,36件從該船打撈出水的宋代珍貴瓷器首度與公眾見面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經過兩年精心準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開館,歷經20年發掘的「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終於向中外遊客揭開神秘面紗。據悉,「南海一號」打撈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數百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可供遊客飽覽。場館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爭取把發掘過程常態化,既讓公眾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賞文物挖掘全過程,開創國內旅遊產品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