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沉船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展出400餘件沉船文物

2020-12-18 央廣網

金項飾(央廣網發 廣東省博物館供圖)

央廣網廣州5月19日消息(記者鄭澍)記者從廣東省博物館獲悉,為深入挖掘「南海I號」沉船文物的歷史與科學價值,粵博策劃了大型展覽《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於5月18日至8月25日展出。

據介紹,此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共同主辦。展覽於2019年5月18日至8月25日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廳一、二展出。

展覽以400餘件「南海I號」沉船文物及館藏相關南宋時期文物為載體,文物類別涵蓋了陶瓷器、金銀寶石、金屬器、碑拓、動植物標本等。展覽分為:南宋中興——「南海I號」沉船所處的時代、萬貫珍品——「南海I號」沉船所載貨物、萬裡行舟——「南海I號」沉船的船員生活、船沉南海——「南海I號」沉船的發現、卅載尋蹤——「南海I號」沉船發掘保護實錄五大部分。

本次展覽的主角——「南海I號」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巨大、保存較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南海I號」沉沒於廣東下川島西南海域,1987年8月被發現,經過二十年的調查及相關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體打撈出水,並移駐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關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持續進行。初步推斷,「南海I號」沉船是我國南宋時期,從福建泉州出發,經東南亞,駛向更遠的西亞等地的商船。

「南海I號」沉船,船體保存情況良好,船貨堆放有序,按類歸置,其中不乏異域風格濃鬱的產品,類別豐富的船員生活用品,現已發掘出土文物多達14萬件。

本次展覽是「南海I號」沉船文物第一次在廣州進行大規模展示,展覽籌展組親赴現場挑選展品,力圖將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帶來廣州。值得一提的是,粵博參加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第二季)的宋金項飾,都將在展覽中呈現。展覽一方面展現了古人在器物製造、造船技術、海上行舟等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彰顯今人不忘歷史,發揮才智,保護文化遺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另外,配合展覽,將有三場專家講座,分別是魏峻館長講述兩宋海貿,「南海I號」考古隊隊長崔勇老師講述廣東水下考古的起步和發展以及成果、孫鍵老師講述「南海I號」發現、打撈、發掘等內容。

部分精品賞析

磁灶窯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央廣網發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金項鍊(央廣網發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銅鏡(央廣網發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金花卉紋帶插銷鐲(央廣網發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相關焦點

  • 「南海2號」古沉船揭秘在即 沉睡海底達400年
    記者日前赴汕頭市南澳島一探虛實,有知情人士告知,曾經在沉船現場打撈的船隻和考古人員已經暫時撤離,何時回來還不清楚。日前,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曹淳亮帶領省文物、考古部門負責人實地察看了「南海Ⅱ號」古沉船的位置和古沉船博物館擬選地址,「南海Ⅱ號」重見天日的日子讓人充滿期待。
  • 南海一號沉船博物館今開館 水底走廊觀沉船[圖]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次展覽是自「南海一號」出水後第一次大規模展示出水文物。展覽展出的200多件展品均是遴選出的精品,大多是瓷器,也有小部分的金、銀器和銅錢。 中新社發 引煒 攝  2008年5月16日,由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南海驚夢--「南海一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展》在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端門大殿內正式開展,36件從該船打撈出水的宋代珍貴瓷器首度與公眾見面
  • 廣東文物局:明代沉船"南澳I號"出水800餘件文物
    新華社廣州5月1日電(賴少芬、陳洪鑌)記者1日從廣東省文物局獲悉,自4月上旬重啟明代沉船「南澳Ⅰ號」文物搶救性發掘工作以來,「南澳Ⅰ號」水下考古隊在沉船表面及外圍採集到散落的完整或可復原文物共800餘件,出水文物包括青花瓷大盤、碗、缽、杯、罐、瓶等,此外還有釉陶瓷、鐵鍋、銅錢及銅板等。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對「南海Ⅰ號」的打撈和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超過30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會上,南都記者獲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 「黑石號」「開進」上海博物館 168件文物珍品首次回國展出
    本文圖片:「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
  • 南海發現唐代沉船,撈出7萬件文物,打撈公司:2.6億元賣給中國
    南海發現唐代沉船「黑石號」「黑石號」是德國一打撈公司於1998年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的黑色大巖礁附近發現的一艘沉船,船上載有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其中瓷器數量最多,高達67000多件,此外還有不少的金銀製品,全部文物將近7萬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 三大沉船博物館
    中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主要展出的是沉寂於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是沉船博物館中唯一的和平之船。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探測,南海一號整船文物有六到八萬件。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9月14日上午,上海博物館攜手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黑石號」+「南海一號」,從唐宋沉船看海上絲綢之路
    寶曆風物是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特展,展品總數248件/組,包含精選的「黑石號」出水文物168件,以及國內出土/傳世的各類陶瓷、金銀器。「黑石號」是一艘唐代的阿拉伯貿易商船,滿載了珍貴的陶瓷及金銀器等貨物前往巴斯拉,中途沉沒於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1998年,這艘在海底千年之久的沉船被德國打撈公司發現。
  • 新加坡展出唐代沉船「黑石號」珍寶
    原標題:新加坡展出唐代沉船「黑石號」珍寶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究竟是怎樣的?通過唐代沉船「黑石號」的珍寶可見一斑。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近期推出「唐代沉船」珍寶展,與參觀者分享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沉船的故事。
  • 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館,唯有我國這艘沉船是和平之船
    以古代沉船為原型而建造博物館,肯定是有它自身的價值。但古代沉船那麼多,也不是都能夠以此來建造博物館的。現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館,世界上有三個:英國的瑪麗露絲博物館、瑞典的瓦薩博物館、中國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瑪麗露絲博物館
  • 廣東省博物館「南澳I號」文物展信息介紹
    牽星過洋——萬曆時代的海貿傳奇  時間:即日至2016年3月20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票價:   南中國海域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沉船「南澳I號」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了!昨天,廣東省博物館推出備受矚目的「牽星過洋——萬曆時代的海貿傳奇」展覽,以東西方文明的大航海作為背景,依託最新水下考古發現,展出615件文物,為觀眾還原波瀾壯闊、橫跨萬裡的航海貿易畫卷,一睹明萬曆時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展覽持續到2016年3月20日。
  • 世界三大著名古沉船博物館
    1965年,一組潛水員開始在海底搜尋這艘沉船的殘骸。當它終於被發現後,潛水員、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立即開始打撈工作。1982年,經過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志願潛水員的工作,整艘船全部被發掘了出來,保存在英國樸茨茅斯的Mary Rose博物館。該博物館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圍繞著船骸搭建,並陳列了從船隻中發現的1.9萬件文物。
  • 「南海I號」沉船水下考古發掘|打撈「凝固800年的宋朝生活」
    「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 全球3座沉船博物館:"瑪麗露絲號"售彩票集資
    宋代沉船「南海Ⅰ號」入住「水晶宮」,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成為我國首座為沉船專門設計建造的博物館。事實上,除了中國廣東的這座沉船博物館,世界上還有兩座專門為沉船建造的博物館,分別是瑞典的瓦薩博物館(Vasamuseet)和英國的瑪麗露絲博物館(Mary Rose Museum)。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首次來中國展出,揚州文物「赴滬尋親」
    千年之後,當被海水包裹著的沉船再一次被發現,船上67000餘件產自中國的精美文物重現,證明中國與西亞之間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確實存在,全世界都為之震驚。這,是「黑石號」的故事。而種種跡象表明,揚州這座歷史上數度繁華同時作為古代重要貿易港口的城市,極有可能是「黑石號」回程的出發點,從此,揚州與「黑石號」二者便再也無法剝離。
  • 上海·「黑石號」丨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國,和孩子必去的跨國大展
    「黑石號」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國248件/組文物 帶你回到9世紀的唐朝1.時間膠囊在探險故事裡,一艘沉船常常意味著著意外、冒險、寶藏、財富……在現實世界中,尋找到古老的沉船,的確是很重要的發現。「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包括大量的外銷陶瓷器、金銀器及青銅鏡等;另一方面,還有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等國內10家單位的80件文物,薈萃了何家村窖藏金銀器、鞏義窯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揚州和青龍鎮考古出土品等,方便我們對比來看。
  • 1.72米南宋金鍊亮相央視!廣東省博物館3件國寶身世大揭秘
    12月16日晚,央視綜藝頻道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播出第二期節目,當晚廣東省博物館推選出的三件重量級國寶震撼亮相:中西方藝術融合傑作「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揭開南海Ⅰ號傳奇的「宋金項飾」以及象徵潮汕人血脈鄉情的「金漆木雕大神龕」。節目中,明星守護人與文物專家一道,共同演繹南粵國寶的前世今生,重現廣州「十三行」的昔日輝煌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貿易。
  •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重見天光
    在廣東陽江「南海一號」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每天都要定時向沉船船體木質結構噴灑特製藥水加以保護。     來源:新華網   經過7年的保護挖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艙內超過6萬件南宋瓷器重見天日。這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近日,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上海博物館代表團一行5人曾於2002年4月赴紐西蘭「黑石號」文物整理現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