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9月1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昨天(14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今天起對外開放,並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本文圖片:「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據了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而本次展覽是這批收藏在中國的首次公開亮相。
除白釉綠彩器、唐青花、江心鏡、金銀器等珍貴品類外,上海博物館結合自身館藏,同時向陝西歷史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博物館、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和三門縣博物館借展,薈萃了何家村窖藏金銀器、鞏義窯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揚州和青龍鎮考古出土品等各類對比物,以豐富觀眾對9世紀唐代社會生活與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
「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大唐時期製造的各地風物,它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亞洲先民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1998年,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久的「黑石號」沉船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被發現,出水了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其中,陶瓷器數量高達6萬餘件,涵蓋了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彩繪瓷、白釉綠彩器等唐代南北方著名窯場的諸多精品,填補並加深了人們對唐代瓷器生產的認識。
據專家介紹,「黑石號」上海3件完整唐青花盤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中國的青花瓷器早在唐代便已遠銷海外。
此外,出水的金銀器製作工藝極為精湛,八稜金杯、金盤及鎏金銀盒的精美程度可與陝西何家村窖藏的金銀器相媲美。揚州是唐代重要的鑄鏡中心之一,「黑石號」沉船出水江心鏡是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所鑄銘文「揚子江心百鍊造成」明確了此鏡即為揚州朝貢之「江心鏡」。
「寶曆風物」展是上海博物館疫情恢復開放之後,推出的第一個國際合作展覽,因疫情四度調整計劃,此刻終於如願舉辦。這批海外唐代文物精粹首次集體亮相中國,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
當前,反對一切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非科學性操作和商業性打撈已成國際共識。本次展覽將進一步喚醒公眾意識,共同推進利在久遠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希望觀眾在欣賞美物、感悟歷史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