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因為江心鏡這一文物而創作,從「黑石號」沉船開始打撈、清洗,到後來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我一直十分關注。
因為這搜沉船和船上的文物「牽繫」著一條輝煌、開放的海上絲綢之路……
近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帶來其最新玄幻冒險小說《絲路江心鏡》,並在上海舉辦了新書發布會。
發布會上,張露介紹,其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黑石號」沉船。
於此同時,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正在展出,作為獻禮之作,《絲路江心鏡》為海上絲綢之路做出了獨特的解讀。
在上海南園星露閣接受周到君採訪時,張露為讀者講述了這部書創作背後的故事。
「江心鏡」的前世今生1200年前,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滿載大唐貨物從中國南海出發,駛向了波斯灣,啟航後不久,商船就不幸沉沒在了蘇門答臘海域……
直至1998年,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久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的一塊黑色礁石旁被發現,並因此被命名為「黑石號」。
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保存完好。
「黑石號」沉船出水了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6萬多件,堪稱一個巨大的寶藏。
其中,就包括一件充滿神秘色彩的文物——江心鏡。
唐·揚州江心鏡,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江心鏡是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由於揚州是唐代重要的鑄鏡中心之一,所鑄銘文「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即明確了此鏡乃揚州朝貢之「江心鏡」。
2013年,「黑石號」出水文物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第一次在博物館看到這批文物時,張露就被深深吸引和震撼,並有了以此為背景創作一部文學作品的衝動。
海上絲綢之路這條繁榮了近兩千年的古老航線上,一定發生過許多故事,能不能創作一個和「黑石號」同時代的故事?
於是她選擇以江心鏡這一具有「魔力」的文物為線索進行創作。
「唐朝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紫蝶公主……」張露介紹,雖然書中的故事和人物是虛構的,但是其中涉及到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地名、人名等都是跟相關專家討論,去各地調研考證而得。
她去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包括揚州、泉州、湖州等大唐時期商品生產及商業貿易的發達地區;也曾探訪南洋古城馬六甲,漫步在古老街道……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
此外,張露還向周到君透露了一個「巧合」:星露閣的所在地南園,前身正是旅滬閩商建立的泉漳會館,曾經也是「海上絲路」的重要一環。
而在這裡首發《絲路江心鏡》這部小說,對於推動「海絲文化」研究有著特殊的意義。
打造《絲路江心鏡》文化IP值得一提的是,《絲路江心鏡》作為一部以海上絲綢之路為題材的小說,也將打造成一個文化IP。
其有聲書也在喜馬拉雅電臺同步首發,此外,動畫大電影、電視連續劇、音樂舞臺劇等也在籌備之中。
張露希望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文化、歷史以及商業角度,共同推動國際「海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2020年,恰逢中新建交30周年時,作為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遠航至上海,在上海博物館巡展。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是上海博物館疫情恢復開放之後,推出的第一個國際合作展覽。
展覽上,這批海外唐代文物精粹首次集體亮相中國。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更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亞洲先民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周到君提醒,展覽持續到本周末,還沒去看的,抓緊時間不要錯過哦!
希望通過《絲路江心鏡》,以及「黑石號」展覽,能讓你在領略大唐盛世精緻生活的同時,見證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歷史。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