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2020-12-24 騰訊網

CFIC導讀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作為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遠航至上海,在上海博物館巡展。《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海上絲綢之路是亞洲文明之路,是世界文化交融之旅,故事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黑石號沉船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新加坡、美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駐滬總領事、多國商會會長、企業家代表以及學者們出席新書首發儀式,國內外40多家媒體關注。

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印尼海域沉沒。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保存完好。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作為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遠航至上海,在上海博物館巡展。《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從靈感萌發到醞釀、創作,一共歷時八年,張露探尋世界各地、精心調研。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她走訪了揚州、湖州、泉州、寧波、長沙等地,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

調研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書中有著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奇幻神秘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為讀者展開一幅壯麗瑰美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在張露筆下,主人公千帆過盡後的滄桑沉澱和深情款款的對視,在茫茫大海的帆船上許下山盟海誓;書中人物忙著開展海上貿易、大力發展漁業、開拓農業資源,為海上繁榮做出努力和貢獻。張露期待回望古老而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感人至深的歷史玄幻故事,為亞洲文明的繁榮與互鑑做出獨特的解讀和貢獻。

張露博士發言

"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在分享創作初衷時,張露談到最喜歡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就像她第一次與江心鏡在新加坡邂逅,未曾想到"黑石號"會在2020年駛進上海博物館。

"故事從江心鏡開始,銅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江心鏡更是銅鏡中最為珍貴的。"張露表示,創作過程中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探尋之心,走訪了絲綢之路的中國城市重鎮,及沿海上絲綢之路的很多國家,「我也曾去南洋古城馬六甲,漫步在古老街道,這裡是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紐帶。作為「娘惹文化」的發源地,鄭和下西洋曾七次到達這裡。」

也是"黑石號",讓張露對亞洲文化產生了強烈共鳴。創作多年來,她看到各國文化交匯的絢爛途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亞洲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文明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海絲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所以這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友誼之路,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復旦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張曉虹致辭

上海書店出版社副總編輯楊柏偉介紹新書編印過程

印尼金光置地財務總監陳開明發言

上海臨港新片區專職副主任武偉發言

張露博士與上海朗誦協會會長陸澄詩朗誦《鏡子》

崑曲澎派閨門旦傳人趙津羽表演崑劇牡丹亭片段《尋夢》

本文來源:陸家嘴金融網綜合

上博新展開幕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唐寶曆二年(826年)7月,

「黑石號」上搭載的一件長沙窯瓷器完成了製作;

之後的某日,

「黑石號」滿載大唐貨物駛向了波斯灣;

啟航後不久,

「黑石號」不幸沉沒在了蘇門答臘海域;

1998年,

「黑石號」在海底沉寂千年後被人發現;

2013年,

「黑石號」出水文物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2020年,

「黑石號」遺珍終於重回故地,「駛」向上海——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2020年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248件/組,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展覽將於9月15日免費對外開放,並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先睹為快上海博物館

「寶曆風物」展是上海博物館疫情恢復開放之後,推出的第一個國際合作展覽,因疫情四度調整計劃,此刻終於如願舉辦。在國內舉辦如此大型的「黑石號」出水文物展尚屬首次,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觀者在領略大唐盛世精緻生活的同時,感悟其開放包容的文化精髓,共同見證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01

寶曆年間:盛唐餘音仍在

展覽名稱中的「寶曆」,取自「黑石號」沉船出水的一件長沙窯青釉褐彩紀年碗外壁的一行陰刻文字「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寶曆,是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的年號。寶曆二年,即公元826年。由於外銷瓷一般會在製作出來後儘快出售,因而船上貨物的製作大致就在寶曆前後。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曆二年」銘花草紋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寶曆年間,距離那場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755年)已經過去了整整70年,大唐也在這段時間裡經過了7代帝王的先後統治。唐敬宗在位前後,更曾湧現出過三位歷史上的著名帝王,大唐往日的榮光仿佛依稀重現——李湛的爺爺唐憲宗李純,締造了「元和中興」,被時人盛譽為「古中興之君,莫有及者」;李湛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網羅賢士、善於納諫,開創了「會昌中興」的局面;李湛的叔叔唐宣宗李忱,更是人稱「小太宗」,他統治時期呈現出的「大中之治」,直至唐亡仍被百姓念念不忘。

寶曆年間,還活躍著不少震爍古今的風流人物:政壇上有一代名相裴度等人;文壇上有正值壯年的白居易、元稹、劉禹錫、賈島、李紳、張籍等文學巨擘,以及年輕有為的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文人騷客;書壇上則有與顏真卿並稱「顏筋柳骨」的書法大家柳公權。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釋文:「孤雁南天遠,寒風切切驚。妾思江外客,早晚到邊停。」

02

「黑石號」:海絲之路的歷史見證

1998年,一艘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久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的一塊黑色礁石旁被發現,並因此被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沉船的船體不設水密隔艙、僅用肋骨支撐,其船板也不用鐵釘、而是用棕繩捆綁,與中國船隻的建造方法大異其趣,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而船上滿載著中國唐代製造的各地風物,則進一步說明了「黑石號」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黑石號」沉船出水了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6萬多件,堪稱一個巨大的寶藏

唐·青釉褐綠彩帆船紋執壺

上海博物館藏

在「黑石號」出水的器物中,絕大多數是中國產的陶瓷器,有力地證明了當時陶瓷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流商品。「黑石號」裝載的貨物涵蓋了越窯青瓷、北方白瓷、長沙窯彩繪瓷以及廣東青瓷。而這些種類的陶瓷器,是唐代銷往西亞地區的陶瓷器中最為常見的品種,被稱為貿易陶瓷「四組合」,經常相伴出土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港口、城市遺址中。沉船上3件完整唐青花盤的發現,更進一步證實了中國的青花瓷器早在唐代便已遠銷海外。沉船還出水了可能是中國商人或船員隨身攜帶的石硯、爪哇船員隨身攜帶的爪哇風格銅鏡、阿拉伯船員隨身攜帶的伊斯蘭玻璃瓶等物品,說明「黑石號」本身的船員構成就體現出了文化上多樣性。

總之,「黑石號」沉船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亞洲先民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胡人頭像紋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長沙窯青釉褐斑模印貼花獅紋雙系壺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03

沉船出水文物:

規模最大的海外唐代文物發現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其中陶瓷器數量高達6萬餘件,幾乎涵蓋了唐代南北方最為著名的窯場產品,填補並加深了人們對唐代瓷器生產的認識。

沉船出水陶瓷器中,以長沙窯產品最多,達到了57500餘件,其中5萬餘件是各式各樣的碗。其次為廣東地區生產的青瓷,有700多件,其中質量上乘的為梅縣水車窯的產品。其它還有浙江越窯青瓷200多件,河北邢窯白瓷300多件,河南鞏義窯產品200多件,包括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盤。另有近200件綠釉和白釉綠彩器,格外引人注目。

唐·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白釉綠彩獅柄龍口執壺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船體的底部還發現了一批金銀器、銅鏡和玻璃器。出水的金銀器製作工藝極為精湛,八稜金杯、金盤及鎏金銀盒的精美程度可與陝西何家村窖藏的金銀器相媲美;出水的江心鏡是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由於揚州是唐代重要的鑄鏡中心之一,所鑄銘文「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即明確了此鏡乃揚州朝貢之「江心鏡」。

唐·伎樂紋八稜金杯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揚州江心鏡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04

「寶曆風物」展覽:

「黑石號」文物在中國的首次集體亮相

本次展覽是「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在中國的首次公開集體亮相。「寶曆風物」展覽主要通過兩大版塊對「黑石號」出水及相關文物進行了展出。

第一版塊展示的是「黑石號」出水中國陶瓷。在這一版塊中,將先後向觀眾展示以生產彩繪瓷器為主的長沙窯、唐代「南青北白」瓷業格局中的代表性窯場越窯邢窯、唐三彩和唐青花的主要產地鞏義窯、顏色鮮豔亮麗的綠釉和白釉綠彩器、以及生產出作為容器使用的大罐的廣東窯場產品

「黑石號」出水中國陶瓷

(從左至右依次為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綠釉和白釉綠彩器、廣東窯場產品)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第二版塊則展示了「黑石號」出水其他器物。「黑石號」船體的底部發現了一批金銀器、銅鏡和玻璃器,它們在整個出水文物中權重佔比很小,卻因形制獨特、精美異常而顯得格外珍貴。

「黑石號」出水其他器物

(從左至右依次為金盤、銀盒、銅鏡、錢幣、玻璃瓶、石硯)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不僅展出了多達168件的「黑石號」出水文物珍品,上海博物館還結合自身館藏,並向陝西歷史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博物館、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和三門縣博物館借展,薈萃了何家村窖藏金銀器、鞏義窯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揚州和青龍鎮考古出土品等各類對比物,使得參展文物共達248件/組,以豐富觀眾對9世紀唐代社會生活與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

遼·人物紋八稜金杯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伎樂紋八稜金杯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 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殤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

江蘇揚州出土

揚州博物館藏

唐·青釉褐綠彩執壺

湖南望城春堂公社右城大隊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唐·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上海青浦青龍鎮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2020年,恰逢中新建交30周年。這批海外唐代文物精粹首次集體亮相中國、在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上展出,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策展人史蒂芬·墨菲博士向上海觀眾介紹「黑石號」出水的唐代文物

希望觀眾在欣賞美物、感悟歷史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當前,反對一切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非科學性操作和商業性打撈已成國際共識。本次展覽將進一步喚醒公眾意識,共同推進利在久遠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鳴謝:本次展覽展出的「黑石號」出水文物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邱德拔展廳。這批唐代沉船文物在邱德拔遺產基金的慷慨捐助下購藏,以紀念故去的邱德拔先生。

本文來源:上海博物館

微信編輯:周方鉑

相關焦點

  •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崔瑜 攝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絲路江心鏡》重述歷史
    「絲路江心鏡」大IP系列正在孵化鬥轉星移,歲月如梭。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千年洗禮組成跳動的音符、激昂的旋律、唯美的樂章,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神秘莫測又令人遐想。「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唐代沉船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這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這些閃耀著盛世光輝的文物是亞洲文化交流盛宴的一顆明珠,舉世矚目、意義非凡。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絲路江心鏡》作者、新加坡華人作家張露,在新書首發會上發言。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鮑筱蘭報導 近日,以中國與新加坡民間友好往來為背景的「一帶一路」主題文藝小說《絲路江心鏡》在上海首發。上海專家學者就「一帶一路」文學創作展開研討。
  • 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
    12月19日,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最新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舉行首發儀式。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潛心研究,歷經八年,創作出傳奇歷史故事《絲路江心鏡》,作為史詩級玄幻冒險題材,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 新加坡華文女作家新作《絲路江心鏡》滬上首發
    該書由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潛心研究歷史背景,歷經8年創作完成,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圖說:19日,在上海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星露閣首發現場。(主辦單位供圖 下同)據介紹,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有6.7萬多件。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小說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_新聞_聚焦...
    《絲路江心鏡》作者、新加坡華人作家張露,在新書首發會上發言。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鮑筱蘭報導 近日,以中國與新加坡民間友好往來為背景的「一帶一路」主題文藝小說《絲路江心鏡》在上海首發。上海專家學者就「一帶一路」文學創作展開研討。《絲路江心鏡》作者、新加坡華人作家張露說:「亞洲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從「黑石號」沉船到江心鏡……新加坡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
    不僅是因為江心鏡這一文物而創作,從「黑石號」沉船開始打撈、清洗,到後來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我一直十分關注。因為這搜沉船和船上的文物「牽繫」著一條輝煌、開放的海上絲綢之路……近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帶來其最新玄幻冒險小說《絲路江心鏡》,並在上海舉辦了新書發布會。發布會上,張露介紹,其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黑石號」沉船。
  • 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nbsp&nbsp&nbsp&nbsp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nbsp&nbsp&nbsp&nbsp「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多彩海絲、文明互鑑——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新書《絲路江心...
    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楊靜)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最新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今天(19日)在上海首發。張露博士歷經八年,創作出傳奇歷史故事,作為史詩級玄幻冒險題材,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這本書再現海上絲路...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此外,還出水曾經只在史書文字中記載的江心鏡,上面有楷書銘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    江心鏡有著很多神秘傳說,所以當黑石號上的江心鏡被打撈上來時,震驚了整個文物界,這讓這面鏡子成為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便以江心鏡為題材創作了一部傳奇歷史故事。
  • 「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帶來《絲路江心鏡》與《上海...
    上海市年鑑學會與新加坡知名企業互贈綜合性年鑑,張露將個人作品《絲路江心鏡》贈與上海通志館收藏。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9月13日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
  • 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絲路」與「南海絲路」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東海絲路」和「南海絲路」之分,「東海絲路」是指從山東半島經渤海到朝鮮半島最終到日本的航線。從漢代到隋唐,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暢通並有所發展,《新唐書·地理志》中說「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即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是從山東半島登州出發,經廟島群島,到遼東半島,再到朝鮮半島,最終到日本列島。漢代至唐朝初期,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日本的官方往來,都是走的這條道,也是當時主要的朝貢路線。
  • 講述絲路傳奇,七集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 央視播出
    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七集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於5月14日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與央視紀錄頻道CCTV-9同時多集聯播,並於5月9日-15日每天20:00登陸央視紀錄頻道CCTV-9。
  • 「海上絲綢之路」美哉!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上演
    「海上絲綢之路」美哉!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上演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塗徐建  2020-07-04 本場晚會採用全方位、多媒體的藝術手法,融匯「一帶一路」沿途異域歌舞藝術形式,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迷人風韻,呈現豐厚的文化與
  • 海上絲路 | 20世紀上半葉的菲律賓華人婚禮
    海上絲路 | 20世紀上半葉的菲律賓華人婚禮 2019-07-31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海上絲路|1880年代的新加坡與1920年代的印尼爪哇
    海上絲路|1880年代的新加坡與1920年代的印尼爪哇 2019-07-29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再現「海絲」風情!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在穗上演
    「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船兒啊隨著微風蕩漾……」7月3日晚,一曲悠遠抒情的船歌,拉開了歌舞集《海上絲路》的序幕。當晚,作為2020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節目之一,由南方歌舞團演出的歌舞集《海上絲路》在友誼劇院上演,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風情。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見證輝煌絲路歷史
    絲路歷史國寶再現《絲路山水地圖》在滬盛大揭幕2018年4月19日,上午9點30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見證輝煌絲路歷史——國寶再現《絲路山水地圖》驚豔世人」活動在東方收藏書畫院盛大召開。「絲路山水地圖」揭幕儀式隆重開啟此次成就論壇開始隆重介紹了《絲路上水地圖》的歷史淵源、工藝價值以及文化價值,並提及「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將故宮博物院一路坎坷回歸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進行原品高仿製作,以再現國寶文物的藝術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