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把世界不同的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人文建築、自然風光等。(前情回顧點
這裡)
本篇要分享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南亞地區之1880年代的新加坡與1920年代的印尼爪哇。
據《通典》記載,「《扶南土俗傳》云:拘利東有蒲羅中人,人皆有尾,長五六寸,其俗食人。按:其地並西南蒲羅,蓋尾濮之地名」。有學者認為,蒲羅中指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柔佛一帶(亦有學者認為蒲羅中指的是泰國的佛統或北大年或萬倫灣一帶)。《扶南土俗傳》又稱《吳時外國傳》,是三國時期吳國出使南海的官員康泰所撰,可見中國於公元3世紀便已至蒲羅中。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新加坡開闢為新的貿易據點,後成為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此後,新加坡貿易發展迅速,吸引移民,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尤其廈門和廣東等華南沿海的帆船已於19世紀前期搭載大量移民前往新加坡,後移民數量劇增,僅汕頭前往新加坡的移民人數在1915年已達5萬人次。
19世紀80年代 新加坡港傳統舢舨
19世紀80年代 新加坡港灣
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直至20世紀初期,新加坡一直是鄰近地區的移民地,呈現多元族群共同生活的情景。
19世紀80年代 新加坡加文納橋
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建於1869年,該橋橋體在蘇格蘭建造完成,再運到新加坡組裝。
《後漢書》曾記載,永建六年(131年),「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帝賜調便金印紫綬」。據伯希和等學者考據,葉調國為今爪哇島(亦有學者認為是今蘇門答臘島或兼稱兩島或斯裡蘭卡等)。東晉僧人法顯的《佛國記》曾提及耶婆提,亦是爪哇或蘇門答臘的古稱。此外,中文史料中早期的「闍婆」亦是指爪哇或泛指爪哇及蘇門答臘二島。宋朝時期,才逐漸普遍使用「爪哇」一名,《元史》正式列《爪哇傳》。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其所著的《瀛涯勝覽》曾詳細記載爪哇國情,並記有「中國歷代銅錢通行使用……期間多有中國廣東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由此可知,爪哇曾是南洋交通的要塞,與中國交往的歷史悠久。
20世紀20年代,輪船停靠於印度尼西亞泗水港碼頭。
20世紀20年代 泗水港
泗水是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城,也是爪哇島重要的外貿港口。
20世紀20年代,印度尼西亞泗水街道上,電車駛過路口。
20世紀20年代,一群年輕的印度尼西亞男女在草坪上歌舞。男士在打擊樂器和鼓鑼,女士則伴著節奏展現舞姿。
20世紀20年代,爪哇傳統戲劇演員在臺上表演。
20世紀20年代,爪哇島附近的村落,村民生活緊傍河道,就地取材,興建高腳屋與竹筏。
20世紀20年代,託薩裡(Tosari)大街上,遊客們坐在路邊小轎內。
20世紀20年代,爪哇島布羅莫火山噴發。爪哇島位於蘇門答臘島和峇里島之間,是印度尼西亞最重要的島嶼。爪哇島的火山有100座以上,是當地著名的地理景觀。
相關閱讀:展覽推薦:「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海上絲路 | 晚清至20世紀中期的嶺南地區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海上絲路 |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江浙滬地區海上絲路 | 1880年代至1920年代的朝鮮半島海上絲路 | 看1880年代的日本人是怎麼養蠶制絲的海上絲路 | 1880年代,日本人是如何制茶的海上絲路 | 19世紀上半葉的緬甸與20世紀初的泰國海上絲路 | 柬埔寨金邊王宮 vs 越南順化皇宮海上絲路|1880年代至1930年代的馬來西亞展覽名稱:「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展覽時間:2019年6月15日 — 2019年8月30日
展覽地點:越眾歷史影像館
主辦機構:越眾歷史影像館
策展團隊:黃麗平、梁秀青、劉健庚
展覽設計:一木設計
*本展覽系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項目。
關鍵詞 >> 海上絲路,新加坡,印尼爪哇,老照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