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沉船為原型而建造博物館,肯定是有它自身的價值。但古代沉船那麼多,也不是都能夠以此來建造博物館的。現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館,世界上有三個:英國的瑪麗露絲博物館、瑞典的瓦薩博物館、中國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麗露絲」是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代的艦隊中的領航艦,也是亨利八世最喜歡的戰艦之一,Mary的名字源自亨利八世最愛的妹妹,Rose象徵著都鐸王朝的玫瑰標誌。戰艦「瑪麗·羅斯」號曾被人們稱為「海上一朵最美的花」,在英格蘭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海戰中屢立戰功。
1545年,這艘備受亨利八世喜愛的戰艦在剛從樸茨茅斯出航駛向索倫特海峽,準備阻擊法國侵略軍時,遭到法軍襲擊沉沒。
1965年,一組潛水員開始在海底搜尋這艘沉船的殘骸。當它終於被發現後,潛水員、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立即開始打撈工作。1982年,經過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志願潛水員的工作,整艘船全部被發掘了出來,保存在英國樸茨茅斯的Mary Rose博物館。
該博物館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圍繞著船骸搭建,並陳列了從船隻中發現的1.9萬件文物。人們可以在下部和主甲板上的九個展區中透過通高的玻璃幕牆一睹其驚人的全貌,也可以在上層的開放陽臺上與船體面對面,近距離感受其魅力。
在項目的核心區域,Mary Rose保存下來的右舷部分被安置在原先的鋼製船架上,整個環境受嚴格監控,保證船體不受損害。其中依據考古研究結果,按照1545年1月19日船沉沒時的樣貌復原了超過4000個真實部件的位置,由展覽用玻璃箱保護,分別展示在三層甲板上,供遊客學習和欣賞。人們可以通過展廊清楚地看到Mary Rose的各個部分,了解都鐸船隻中的生活。
步道沿船身設置,從船尾一直延伸到船頭,船艙內天花低矮,進一步強化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設計特意不讓日光射入展區,保持空間昏暗,只在展品上方和扶手下設置了燈光,讓人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展覽上,重塑了艙內幽暗封閉的空間氛圍。
新博物館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這艘戰艦,同樣也是為了紀念當年船上遇難的約500名戰士。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大炮、長弓箭之外,還有很多個人物品,例如衣服、餐盤,還有船上一條2歲狗的骨骼。克里斯多福·多布斯說這也是新博物館與眾不同的地方。
博物館中的很多藏品展示了當時船上水手的生活,他們並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不會寫字只能將畫符刻在箱子上代表是自己的所屬品;他們熱愛生活,簡單的樂器和粗陋的木質酒杯就是全部的娛樂;他們也堅韌辛勤,僅靠人力就拉起極粗的麻繩、裝置極重的炮彈。除了對歷史的描述,讓觀眾更多地看到了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瓦薩沉船博物館是眾多博物館中一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它是專為展覽一艘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瓦薩號沉船而建立的。瓦薩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紀船舶。
瓦薩沉船博物館瓦薩是一艘古戰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於1625年開始建造的。這艘戰船本來是單層炮艦,可是,國王得知當時瑞典的海上強敵丹麥已擁有雙層炮艦,便不顧當時本國的技術條件,下令把炮艦改造為雙層。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爾摩海灣、風和日麗、一艘旌旗招展與威武壯觀的大型戰艦,在岸上人群一片歡呼聲中,揚帆啟航。不料剛剛行駛2公裡,一陣強風吹來,瓦薩號戰艦就搖晃幾下,竟立即連人帶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
3個多世紀過去了,1959 年,有關方面著手進行打撈,直到1961年4月24日,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年的戰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後,又經過潛水人員與考古人員的艱苦勞動,終於在沉船附近與船體內部找到了大批極為珍貴的實物。1964年,在打撈沉船的現場建起一座頗具規模的水上博物館,並正式開放。為便於遊人就近參觀,又可以妥善地保護文物,博物館的設計者根據艦船本身布局,沿船體四角設雙層看臺,除去支撐船體下部吃水部位外,觀眾走進館內,就可看到艦船底層的內部設施;登上了一層樓後,在高臺走廊上,可把船上的景物一覽無餘。
瓦薩號戰艦航行歷史雖然很短,但瑞典人仍視為國寶,因其呈現十七世紀瑞典人造船的技術與藝術,尤其船上的木雕功力至今仍令人激賞。
中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稱南海一號博物館,主要展出的是沉寂於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是沉船博物館中唯一的和平之船。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探測,南海一號整船文物有六到八萬件。
"南海一號"是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產,她所載文物反映了我國宋代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與先進科學技術,為"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古代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及研究我國古代的"來祥加工"等提供了極好素材,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貿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成為世界考古界和探險界關注的焦點。
南海一號博物館的建築主體由五個不規則的大小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外形猶如古船的龍骨,整體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鷗。南海一號博物館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5年12月28日動工,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
南海一號博物館內主要由「一館兩中心」構成,即: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和研發中心。館內以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的專題博物館,其船上文物價值連城,國家一級文物之多為世界罕見。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陽江海域搜尋一艘18世紀沉船時,在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意外發現了一艘南宋木質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精美文物。這艘古沉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古沉船船體保存較好,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年代較早、船體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中國古代遠洋商船。
據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這艘古沉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這艘古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
「隨著考古挖掘工作的推進,『南海I號』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進一步凸顯。海絲館不僅僅是對文物進行展示,我們希望將它打造世界級海絲文化產業帶,讓文物『活起來』,不斷提昇陽江海絲文化影響力。」左章傑表示。2014年,海絲館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開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對「南海I號」歷史資料進行全面收集與整理,2016年11月開始閉館進行改造。
2017年8月15日,海絲館以全新的姿態試開館迎接遊客。以「歸航——『南海I號』的前世今生」為主題,海絲館分為揚帆、沉沒、探秘、出水、價值、遺珍、成果等7大主題展區,陳列面積12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展品達2000多件。「水晶宮」向公眾開放「南海I號」發掘現場,觀眾可近距離地觀看考古學家發掘「南海一號」全過程,通過多媒體體驗「南海I號」揚帆遠洋、搏擊風浪和貨通萬國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絲路恢弘燦爛的歷史。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築特色鮮明,設計創意獨特,緊扣海的主題,體現了海洋文化與南方建築風格的柔美組合。立面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整體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鷗。建築擯棄傳統的梁架結構,把造船的龍骨結構和南方獨特的幹欄式建築形式相結合,風格清新獨特,堪稱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標式建築 。整個建築使用層數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五個拱體包容了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及辦公區域,分區明晰。中間最大的橢圓體即是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園——「水晶宮」。右側兩拱為文物展示廳,主要展示「南海Ⅰ號」打撈出水的文物,左側兩拱為辦公區域,科研、庫存、設備及後勤系統均在此區。
「南海一號」古沉船的發現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文化遺產,它所載的文物反映了我國宋代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與先進科學技術,為研究古代造船技術、航海技術提供了極好素材,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貿易史等都是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來 源|博物館100計劃
排 版|李美淇
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博展聯盟觀點或立場。本文僅用作交流學習使用,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文章發表後的30日內與博展聯盟聯繫。
首屆中國展覽藝術與展示技術創意大賽介紹及參賽要求(最新文件)
首屆中國展覽藝術與展示技術創意大賽百人評審團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