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靜子花的復原圖。 南古所 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11月13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3日發布消息:該所王鑫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了靜子花(Lijinganthus revoluta)化石,為人們了解達爾文的「討厭之謎」提供了一個新的見解。
這一研究成果當天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科研人員介紹,在140多年前,達爾文對於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距今約1.1億年)突然大量的出現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按照他的理論,一切類群都應該有一個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但是,被子植物的突然大量出現卻並不符合「這一定律」。
圖為靜子花化石。 南古所 供圖 攝
因此,達爾文將這一「反常現象」稱為「討厭之謎」。多年來,「討厭之謎」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學者。
王鑫稱,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科學界發現在達爾文所關注的時代之前的早白堊世甚至侏羅紀就有被子植物,因此該類植物的起源時間應當更早。
「如果被子植物起源不在那個世代,那麼當年困擾達爾文的到底是什麼現象?」王鑫解釋道,從最新研究可以表明,這一「討厭之謎」的「主角」或許是真雙子葉植物,而非被子植物。
王鑫介紹,本次科研團隊在白堊期中期的緬甸琥珀中發現了靜子花化石。該化石保存精美、完整,具有被子植物完全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十分典型的核心真雙子葉植物。
「這個化石連同時代相近的其他真雙子葉植物花、果化石告訴人們:在大約一億年前,真雙子葉植物突然大量出現在地球上。而令達爾文『煩惱』的被子植物起源實際上遠早於這個時期。」王鑫說。
研究顯示,雖然真雙子葉植物的三溝型花粉早在1.25億年前就有了,但是它們當時在植被中並沒有形成氣候。經過了大約2000萬年的演化,真雙子葉植物在大約1億年前的早晚白堊世之交大量出現。當時對化石記錄的錯誤理解才是達爾文被「困擾」的根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