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前鋒區大力推行「戶分類、村(社區)收集、鎮(鄉)轉運、區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村(社區)、鎮(鄉)、區三級垃圾收集處理長效機制,不斷加快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資金保障,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進一步美化。
開展垃圾分類處理鄉村環境變美
「以前沒有固定的生活垃圾投放點,垃圾隨處亂丟,房前屋後看起髒兮兮的。現在對生活垃圾實行分類處理,像礦泉水瓶子這類垃圾放在可回收垃圾桶,趕場天拿到場鎮上去賣,廢電池等垃圾放在不可回收垃圾桶裡,鎮上的垃圾車統一來收集處理。」7月7日,前鋒鎮黃峰村4組村民龍端全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
龍端全的家位於村道旁邊,門前院壩寬敞乾淨;大門左側擺放著「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兩個垃圾桶。
「通過加快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村居民利用舊筐、舊桶等收集垃圾,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後,鄉村環境變美了。」前鋒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辦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加快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該區區級財政專門調整預算安排城鄉環境治理資金600餘萬元,在全區新建垃圾房136個、垃圾池956個,維修垃圾房133個、垃圾池兩個,實現了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目標。同時,統一採購大型垃圾清運車兩輛、小型垃圾清運車17輛,維修現有垃圾清運車5輛,實現每個鄉鎮配備小型垃圾運輸車2-3輛,保障了農村生活垃圾清運工作需要。
此外,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利用」的要求,合理規劃新建或改造再生資源回收站208個,實現鎮、村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全覆蓋。
建立長效機制保潔工作常態化
當日上午,在前鋒鎮黃峰—金星—得勝的村道上,3名環衛工人正忙著清潔工作。他們或清掃水泥路面,或清除路邊的雜草,或撿拾白色垃圾……「有專門的保潔員負責清潔衛生後,環境變得更好了。」金星村村民李超貴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加強環衛隊伍和清掃保潔制度建設、強化管護責任落實、定期開展評比活動,健全鄉村垃圾清運處理長效機制,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有人清掃、有人管理的目標,是前鋒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又一舉措。
據了解,為進一步建立健鄉村垃圾清運處理長效機制,該區按照「每個村民小組配備1名保潔員,每個村配備兩名清運員」的要求,在全區落實農村生活垃圾清運工作人員315人,其中村組幹部兼職人員56人,聘請專職人員259人,實現了農村公共區域清掃保潔全覆蓋。
同時,建立完善《村規民約》《衛生保潔管理制度》《衛生評比制度》等,加強保潔經費投入,在原每個村公共服務和辦公經費專項預算9萬元的基礎上,再補助1萬元用於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處理,並明確垃圾收運和處理設施管理維護的責任主體,運輸車輛、中轉站、垃圾池、垃圾箱等主要設施設備全部落實維護責任人。
該區還在落實農戶「門前三包」責任、規範和約束村民衛生行為等的基礎上,定期開展衛生評比活動,調動村民長期參與農村垃圾治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強化督導巡查鞏固垃圾治理成效
「鄉村垃圾治理,以村民自治為主,鎮一級強化督促檢查。」前鋒鎮分管環境衛生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鎮轄區內的村組,只要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存在問題,村組主要負責人將被問責。
適時督導巡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情況,不斷強化長期治理、持續治理的制度保障,是前鋒區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一個亮點。據介紹,今年以來,該區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區級領導和10個區級部門掛聯鄉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並按區域成立督導巡查組,不定期開展督導巡查。
同時,該區城鄉環境治理辦還會同區督查辦、區電視臺等部門,採取定期檢查、隨機抽查等方式,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專項督促檢查,對行動緩慢、工作推進不力、工作不落實、影響全區農村垃圾處理推進的單位領導和直接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公開曝光和誡勉談話,並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對通報3次以上的扣年終績效分值,從嚴追究分管領導責任,不斷強化長期治理、持續治理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