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為鄉村振興鋪就文明底色

2020-12-17 金臺資訊

核心提示

●全覆蓋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和「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好鄰居」等先進典型創評,評選命名「文明家庭」3.7萬戶、「星級文明戶」21萬戶。

●全市93%的村落實了保潔員,2731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8357個,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尚。

●利用閒置村小建成文化活動室254個,全面建成農村「十裡文化圈」。

7月16日晚上9時許,在明亮的路燈下,廣安區彭家鄉觀音村休閒廣場格外熱鬧。「這兩年,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產業發展起來了,還開展了文明、衛生、孝心等先進典型評比活動,讓大家養成了好習慣,村上也形成了好風氣。」村民杜宜軒高興地說。

近年來,廣安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實施「精準脫貧·文明同行」工程,構建起了「看得見、聽得到、記得住」的鄉村文明生態,以文明為筆,繪就出了鄉村振興最亮麗的底色。

培育道德素質

社會正氣蔚然成風

在華鎣市祿市鎮六水溝村的道路兩側,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宣傳欄,裡面介紹了村裡的「好人故事」,張貼了「好媳婦」「好公婆」的照片。

「我們村在風貌打造中,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加強農村道德素質培育,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六水溝村村委會工作人員賀薇琳介紹,村民耳濡目染,整體道德素質得到提升。

六水溝村的變化,只是廣安市大力實施道德素質培育工程的一個縮影。

「我們藉助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在鄉村廣泛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活動。」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廣安市以德孝、關愛、互助、感恩為重點,廣泛開展「守四德、做四好」活動,推行建立「德賢榜」「好人榜」,揚家風、正鄉風、淳民風;以歡樂農家大舞臺為載體,以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為原型,編排「偉人故裡英模多」故事匯到基層巡演巡講,讓群眾在看、聽、說中受到道德薰陶。

在道德素質培育工程的引領下,廣安市全覆蓋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和「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好鄰居」等先進典型創評,評選命名「文明家庭」3.7萬戶、「星級文明戶」21萬戶。

塑造文明新風

文明習慣逐漸養成

7月16日,在棗山園區穿石鄉清沙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柴草和農具堆放得整整齊齊。整潔的村道上,村民劉昌金正提著一袋垃圾走向不遠處的垃圾站。棗山園區工作人員吳玉梅說,現在村民都會主動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垃圾「入站」,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早年間園區工作人員卻需要反覆提醒、糾正,村民才能做到。而如今,這已是園區各鄉鎮村民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折射出廣安市大力實施文明新風塑造工程的成果。

近年來,廣安市大力實施文明新風塑造工程,在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建設潔美家園的同時,養成文明習慣,還以村風、民俗為重點,推進村級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廣泛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講法制、改陋習」活動,制發移風易俗倡議書和工作手冊,引導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抵制封建迷信,杜絕「黃賭毒」,反對邪教,破除陋習;開展德孝文化進農村、進家庭,創建幸福村莊、文明家庭的「雙進雙創」活動,大力倡導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消費觀,重視對婚喪嫁娶等民間習俗的引導,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大操大辦。

如今,全市93%的村落實了保潔員,2731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8357個,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尚,包氏、匡氏、楊氏等3個姓氏入選「天府好家規」50強。

惠民文化進村

群眾盡享文化大餐

7月16日,在前鋒區龍塘街道黃鋒村活動室的院壩內,一群孩子正在進行宕渠雙竹連響日常訓練,十分熱鬧;活動室內,器樂愛好者進行的二胡演奏、笛子演奏等引來不少村民圍觀……

「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以前想都不敢想。」利用農閒時間,來農家書屋學習養殖技術的村民黃國華告訴記者。

讓農村群眾盡享文化大餐,是廣安市實施文化進村惠民工程的初衷。為實現這一目標,廣安市不僅注重提升群眾文明素養,還不斷豐富基層文化生活,通過大力打造農村「十裡文化圈」,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讓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與此同時,廣安市還通過大力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鄉村大舞臺等文化場地建設,持續開展「三下鄉」「百鎮千村種文化」「歡樂農家大賽」等品牌活動,傳承「耕讀傳家」農耕文明,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積極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

截至目前,廣安市利用閒置村小建成文化活動室254個,全面建成農村「十裡文化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而文明建設就是為鄉村振興鋪就一層幸福底色。」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打造新的文化產品,加強對農村特色文化和非遺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來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從而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廣安日報記者站 孔虹 蘭林前 記者 劉莉華)

相關焦點

  • 廣安武勝縣紀委監委以廉潔文化 繪就鄉村振興絢麗底色
    原標題:廣安武勝縣紀委監委以廉潔文化 繪就鄉村振興絢麗底色   「根植廉潔
  • 建設鄉村良好生態文明 擦亮美麗鄉村底色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底色,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家園就是最美家園。離開了綠色,鄉村就失去了本色;沒有農村的生態文明,就沒有整體的生態文明。推進鄉村環境治理,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綠色動能,需要把鄉村環境治理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格局中,努力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貫通起來。
  • 「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開展 當代藝術助推鄉村振興
    原標題:當代藝術「混搭」原鄉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開展參展作品《龍女的簪子》。作者:王度 王輝修 攝新華網成都12月17日電(黃曉芸)根據當地龍女湖傳說演繹打造的「龍女的簪子」地景裝置,農民工丟棄的梯子上鑲滿了水晶,一個紅孩子愜意地眺望著田野……16日,「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在四川廣安武勝開展,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35位(組)藝術家的作品亮相武勝寶箴塞、段家大院及周邊,嘗試以當代藝術的創新意識引領中國鄉村文化實踐。
  • 新田:「綠色」人居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湖南日報訊(通訊員 蔣軍君 肖亞湘)新田縣陶嶺鎮周家村以「人人參與家家受益」為目標,通過空心村改造、環境衛生整治、鄉村公園建設,激活鄉土文化元素,全力打造整潔衛生、規範有序、生態文明優美的人居環境,實現了水清、家美、人樂,擦亮了鄉村振興底色。
  • 「深耕鄉村市場 助力鄉村振興」——農行廣安分行在行動
    日前,農行廣安分行召開「深耕鄉村市場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啟動會,傳達上級行「深耕鄉村市場助力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安排部署各項工作落地。市分行黨委始終將鄉村振興工作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積極探索多種支農模式,形成助推鄉村振興銀政合力,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關注和肯定。會議要求,通過五個方面把「深耕鄉村市場」工作抓實抓細抓出成效。
  • 「西寧市」鋪就美麗鄉村「幸福底色」
    初冬時節,走進西寧的鄉村,所到之處環境優美,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戶,村莊乾淨整潔,庭院井然有序……村村如畫,步步為景,沒有了夏日裡的喧囂,讓人感受到靜謐之下隱藏的活力。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高原大地上,一個又一個鄉村經過努力蛻變,展露出最美姿態,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正在向世人講述一個又一個美麗、真實、溫暖、催人奮進的建設美麗鄉村動人故事。
  • 瑞金:「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鋪就了一條條鄉村振興快車道12月18日,記者在黃柏鄉龍湖村坳背崗萬畝臍橙園看到在沙洲壩鎮群峰村,同樣有一條「四好農村路」,長度為2.5公裡,瀝青路面5米,於2019年開工建設,當年就建成通車。記者乘車來到這裡採訪時,路況順暢,坐在車上沒有一點顛簸的感覺。在村委會門口下車後,只見道路沿著村莊主要居民聚集點一路延伸過去,沿途房屋整齊、牆面乾淨,樹林掩映其間,鄉村美景盡收眼底。
  • 東夏鎮:培育精品文化生態,擦亮鄉村文化振興底色
    東夏鎮培育精品文化生態,擦亮鄉村文化振興底色東夏鎮始終堅持「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發展理念,將文化生活作為重要民生事業來抓,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全力提升城鎮文明程度和群眾文明素質,全鎮精神文化風貌煥然一新。
  • 借鑑紐西蘭經驗實現鄉村振興
    作者:四川省廣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前鋒區委書記 尹黎明  紐西蘭現代農業高度發達,廣安該如何借鑑紐西蘭農業發展的典型經驗,實現鄉村振興?筆者通過在紐西蘭的培訓學習,結合廣安實際,從理念引導、依法治理、科學規劃、科技創新、市場運作、共治共享等6個方面,對如何建設美麗廣安、宜居鄉村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以先進理念為引導,轉變發展方式  紐西蘭全國83%的河流適宜遊泳,80%的電力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PM2.5濃度近乎為0,正在制定零碳法案,計劃到2050年碳排放降到零。
  • 肥東橋頭集鎮:狠抓人居環境整治 擦亮鄉村振興底色|中安在線合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內在要求。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肥東縣橋頭集鎮華光社區精準發力,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持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整治,不斷提升村莊顏值、涵養文化底蘊、激發鄉村活力,以切實的行動,擦亮鄉村振興的最美底色。  聯通鎮村道路 織就鄉村幸福網  「村裡變化最大的就是路,最亮麗的風景還是路。」
  • 擦亮生態底色,賦能鄉村振興!佳陽畲鄉這樣下功夫
    近年來,該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恆推進「天更藍、山更綠、海更清」生態文明家園建設,讓綠水青山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最亮的底色。立足生態資源及區位優勢,佳陽提出畲鄉振興的「一二三」發展思路,圍繞建設「多彩佳陽·山海畲鄉」目標,著力打造「綠藍紅」三條彩色產業帶,即以福鼎白茶及特色花卉、特色畜禽為主的綠色山地農業帶,以大網箱養殖、海上休閒旅遊等為主的藍色海洋產業帶,依託老區紅色底蘊、特色民族風情、牡丹歷史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等的紅色畲鄉旅遊帶,建點成線擴面,致力走好富有畲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夯實主導產業 「靚」化生態底色 東臺描摹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東臺先行建設20多個像團北村這樣的集中居住示範區:臨塔村依託傳統村落因勢造景,水在村中流,人在景中居,被評為江蘇最美鄉村;甘港村挖掘民俗文化,建有中國村史館和百果園、百坊園、百花園,成為江蘇首批五星鄉村景區;蘭址村營造鄉愁氛圍,村居因戶而異,風景相映成趣,成為江蘇首批特色田園鄉村……  生態為先、富民為本、產業為基、文明為根,東臺全面描摹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 2020年四川省鄉村藝術節在廣安開幕
    人民網成都10月16日電 10月16日,2020年四川省鄉村藝術節在廣安市武勝縣開幕。本屆藝術節以「藝術鄉村·美好生活」為主題,內容設置包括一場集中匯演、三個主題板塊活動、11個分會場活動,匯集了藝術作品450件、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0個。
  • 鳳園花開•荷美溼地|白銀區:綠水青山鋪就幸福底色
    以「鳳園花海•荷美溼地」為主題的白銀區荷花會7月28日如約而來,吸引各地遊客走進水川黃河溼地公園,暢遊鄉村旅遊「六朵金花」,在美食與視覺盛宴中體驗不一樣的鄉村韻味,感受魅力「荷美白銀」。  以「荷」為媒
  • 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
    今天21:00廣西衛視《八桂新風行》播出《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帶你走進廣西來賓市象州縣馬坪鎮大佃村,看文明風如何吹入鄉村,助力鄉村振興。在象州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大佃村2018年成立了新時代講習所,2019年調整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大佃村努力發揮鄉賢引領作用,充分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主動參加村裡的各項建設,而麥呈林正是這批「熱心人」之一。
  • 【鄉村振興】「六個一」建設文明鄉風 領跑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六個一」建設文明鄉風 領跑鄉村振興 2020-12-19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振興)四川廣安葡萄串起「甜蜜鏈」
    新華社成都12月22日電題:四川廣安葡萄串起「甜蜜鏈」 陳地、蘭建林 冬至時節,在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柑子鎮繆氏莊園的葡萄基地,菜埡村村民範安國正在認真地修剪枝條。「這基地和別處的不太一樣。」
  • 廣安市鄰水縣:鋪就「四好農村路」描畫鄉村振興圖
    鄰水縣美麗鄉村產業環線。「以前把產品從鄉村經縣城再運到重慶,最快也要近3個小時。」彭志德說。交通的滯後,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些年齡較長的村民沒進過城,找不到致富門路。」鄰水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周加林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奔小康,基礎在交通。」
  • 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智慧
    如何把生態文明貫穿於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難題。  鄉村是生態文明的寶庫,我們用生態文明視角審視鄉村生產與生活,就會發現:生態理念體現在鄉村的各個構成要素之中,形成完整的鄉村生態文明體系,涵蓋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係以及包括信仰、習俗在內的鄉村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些要素相互滲透、影響、制約,無一例外地充分體現著生態文明理念。
  • 茶人分享: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鄉村的振興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要注重鄉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整治,強化汙染源管理,正確處理生活垃圾和汙水,做好美化、綠化及潔化工作,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