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覆蓋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和「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好鄰居」等先進典型創評,評選命名「文明家庭」3.7萬戶、「星級文明戶」21萬戶。
●全市93%的村落實了保潔員,2731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8357個,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尚。
●利用閒置村小建成文化活動室254個,全面建成農村「十裡文化圈」。
7月16日晚上9時許,在明亮的路燈下,廣安區彭家鄉觀音村休閒廣場格外熱鬧。「這兩年,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產業發展起來了,還開展了文明、衛生、孝心等先進典型評比活動,讓大家養成了好習慣,村上也形成了好風氣。」村民杜宜軒高興地說。
近年來,廣安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實施「精準脫貧·文明同行」工程,構建起了「看得見、聽得到、記得住」的鄉村文明生態,以文明為筆,繪就出了鄉村振興最亮麗的底色。
培育道德素質
社會正氣蔚然成風
在華鎣市祿市鎮六水溝村的道路兩側,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宣傳欄,裡面介紹了村裡的「好人故事」,張貼了「好媳婦」「好公婆」的照片。
「我們村在風貌打造中,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加強農村道德素質培育,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六水溝村村委會工作人員賀薇琳介紹,村民耳濡目染,整體道德素質得到提升。
六水溝村的變化,只是廣安市大力實施道德素質培育工程的一個縮影。
「我們藉助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在鄉村廣泛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活動。」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廣安市以德孝、關愛、互助、感恩為重點,廣泛開展「守四德、做四好」活動,推行建立「德賢榜」「好人榜」,揚家風、正鄉風、淳民風;以歡樂農家大舞臺為載體,以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為原型,編排「偉人故裡英模多」故事匯到基層巡演巡講,讓群眾在看、聽、說中受到道德薰陶。
在道德素質培育工程的引領下,廣安市全覆蓋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和「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好鄰居」等先進典型創評,評選命名「文明家庭」3.7萬戶、「星級文明戶」21萬戶。
塑造文明新風
文明習慣逐漸養成
7月16日,在棗山園區穿石鄉清沙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柴草和農具堆放得整整齊齊。整潔的村道上,村民劉昌金正提著一袋垃圾走向不遠處的垃圾站。棗山園區工作人員吳玉梅說,現在村民都會主動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垃圾「入站」,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早年間園區工作人員卻需要反覆提醒、糾正,村民才能做到。而如今,這已是園區各鄉鎮村民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折射出廣安市大力實施文明新風塑造工程的成果。
近年來,廣安市大力實施文明新風塑造工程,在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建設潔美家園的同時,養成文明習慣,還以村風、民俗為重點,推進村級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廣泛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講法制、改陋習」活動,制發移風易俗倡議書和工作手冊,引導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抵制封建迷信,杜絕「黃賭毒」,反對邪教,破除陋習;開展德孝文化進農村、進家庭,創建幸福村莊、文明家庭的「雙進雙創」活動,大力倡導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消費觀,重視對婚喪嫁娶等民間習俗的引導,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大操大辦。
如今,全市93%的村落實了保潔員,2731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8357個,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尚,包氏、匡氏、楊氏等3個姓氏入選「天府好家規」50強。
惠民文化進村
群眾盡享文化大餐
7月16日,在前鋒區龍塘街道黃鋒村活動室的院壩內,一群孩子正在進行宕渠雙竹連響日常訓練,十分熱鬧;活動室內,器樂愛好者進行的二胡演奏、笛子演奏等引來不少村民圍觀……
「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以前想都不敢想。」利用農閒時間,來農家書屋學習養殖技術的村民黃國華告訴記者。
讓農村群眾盡享文化大餐,是廣安市實施文化進村惠民工程的初衷。為實現這一目標,廣安市不僅注重提升群眾文明素養,還不斷豐富基層文化生活,通過大力打造農村「十裡文化圈」,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讓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與此同時,廣安市還通過大力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鄉村大舞臺等文化場地建設,持續開展「三下鄉」「百鎮千村種文化」「歡樂農家大賽」等品牌活動,傳承「耕讀傳家」農耕文明,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積極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
截至目前,廣安市利用閒置村小建成文化活動室254個,全面建成農村「十裡文化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而文明建設就是為鄉村振興鋪就一層幸福底色。」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打造新的文化產品,加強對農村特色文化和非遺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來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從而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廣安日報記者站 孔虹 蘭林前 記者 劉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