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要井噴? 優酷《圓桌派》引領潮流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民謠歌手趙雷、古典才女武亦姝、重回書信時代的「見字如面」,近期在電視節目中興起的一股「清流」之風,與去年的真人秀、明星網綜、直播等娛樂節目的火熱相比,讓人感覺得到2017年年初,文化娛樂消費領域的返璞歸真。在採訪中,優酷文化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判斷,2017年將會是文化類型節目井噴的一年。」

  從「吃糖」到「吃水果」,從需求到製作,文化類節目火了

  為了營造與觀眾之間的親近感,以萌、逗、撕等情緒標籤為代表的綜藝節目曾經當道,如今散發著清、冷、靜氣息的小眾歌手、古詩詞文化和文化類綜藝節目,如果做得足夠精緻,也會被大眾追捧。這主要是供給端的努力,還是消費端的變化?

  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老師。自2007年以來,蒙曼老師圍繞武則天及隋唐風雲,五次在央視的《百家講壇》欄目開講,並在央視文化益智類節目如《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及《中國詩詞大會》擔任點評嘉賓。

  她認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存在這種現象,大家對單純的娛樂已經沒有這麼感興趣了。」蒙曼老師打比方,「單純的娛樂節目就像吃糖,雖然甜,但是沒有回味。有內涵的節目就像吃水果一樣,除了甜味、香味,還有回味。」以《中國詩詞大會》的大火為例,觀眾的口味改變是一回事,同時節目組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她舉例,百人團的選拔,本身都是有故事的人,選手本身自帶迷人之處,有圈粉的可能;同時節目形式有創新,比如對詩環節「飛花令」,驚險刺激;題目的選擇,不是一味考難題,而是儘可能帶動觀眾回憶的詩詞,是情懷上的關懷。「所以,我覺得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把節目給帶起來。」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春節期間爆火,伴隨著總冠軍武亦姝的誕生,關注度和話題點被帶動。是不是觀眾真的不喜歡「吃糖」了呢?網友稱,顏值與才華齊飛的武亦姝,滿足了大家對於古代才女的所有想像,這當然也滿足了媒體爭相追逐的噱頭,所以,這位16歲高中女生的走紅與其他「網紅」走紅的路子沒有什麼區別,都逃離不了觀眾在一般娛樂節目中重顏值或者追求奇趣、萌逗、自黑、互撕、毒舌等獵奇心理。

  但蒙曼老師認為,平心而論,武亦姝並非真正的美女,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她代表了中國老百姓對於女兒的大部分期望,比如鄰家女兒或者自己家女兒。武亦姝是好孩子的典範,好學、機靈、謙遜,「我們賦予少女的美好之處和美德在她身上有很好體現,最深的情感是一種親切感,像是自家的女兒、妹妹或者鄰居的女兒。」她說。

  所以,因為這種親切感,大家都喜歡上了這個女孩。「有時候,說得更高卻不一定是最恰當的。」確實,武亦姝一直是大部分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對於過早成名,被媒體如此「捧殺」,對於這個孩子的未來發展是否是一件好事嗎?「目前,看不到。」蒙曼說,「這麼聰明的姑娘一定會有自己的判斷。我相信咱們的老百姓和媒體,一定對年輕姑娘有全部的善意。沒有人希望她因為這個路走得更不好了。」

  掀起讀詩詞熱潮,文化類節目的重要教育意義

  除了大量媒體的關注,本次《中國好詩詞》的熱播帶動了詩詞類圖書的銷售增長。根據京東自營圖書給到記者的統計數據,在相關專題的助推下,2017年1月29日至2月10日,詩詞類圖書銷售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近70%。節目播出後的日銷售數量和今年節目播出前的日銷售數量相比,增幅近90%,如《毛澤東詩詞欣賞》、《國民閱讀經典:唐詩三百首》等提升幅度超過了300%。上海有書店結合開學季的文教書銷售高峰期,推出詩詞系列圖書,甚至設立武亦姝「國學好書展臺」。

  武亦姝用詩詞的才情打動觀眾,跟單純娛樂類節目中激起觀眾情緒的段子在蒙曼老師看來是有很大差距的。雖然,有人認為,這股浪潮會引發觀眾們跟風要求孩子死記硬背古詩詞的現象。但是,蒙曼認為,詩歌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如果能夠根植於小孩子的心理,最終提高的是審美口味,乃至道德水準都會因此提高,所以,跟其他的單純的應試教育有很大的區別。中國古代就講詩教,詩能讓人溫柔敦厚,背後有一個從審美導向引入到價值導向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中國傳統社會自六經之一的《詩經》以來,孔子時代就拿《詩經》來教育學生。有內在道理。

  「所以,如果因為這個浪潮而把詩詞教育引入教育體系,或者加大這個比重,我個人是樂見其成的。」蒙曼說。

  對於,一場節目帶來的詩詞熱是否會變馬上遇冷,蒙曼老師表示熱潮不會驟然褪去,「我覺得是這個時候了,現在已經有很廣泛的民意基礎了。」雖然,參加《中國詩詞大會》選手多為經濟發達地區的選手,兩屆奪冠者分別來自北京上海,這與發達地區的教育獨特的優勢有關,因為更早解決了物質需求,向精神追求方向轉化。但蒙曼同時也指出,節目中湧現出了很多有詩詞情懷的普通人,比如河北邢臺的以詩詞抗癌女孩白茹雲和一邊修車,一邊以詩會友的王老先生。「這也說明普遍的中國人有對詩詞的精神追求,這是整個民族的心靈在作為底層基礎在起作用。」蒙曼說。

  不僅僅是詩詞有底層基礎,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也有越來越多觀眾對帶來精神資糧的文化節目有基礎需求。優酷文化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越來越多用戶對於文化類內容的強需求,使得文化類節目的流量持續上升。」目前,文化類節目中談讀書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文化類節目能對教育帶來春風化雨的影響,對於純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來說是不太可能的,同時,還有隨時被叫停的風險。

  2016年2月份新聞爆出,曾經火爆一時的親子娛樂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叫停,規定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據業內人士分析損失達幾十億元。對於尺度較大、撕X類的網絡綜藝節目更有存在被叫停的風險,據稱,目前已經出現了幾例已被叫停。

  娛樂節目當道,作為剛需,文化節目如何打造並獲取流量

  2016年也被叫做「網綜元年」,節目數量激增,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六大視頻網站約推出了90多檔網絡自製綜藝節目。前五大類型分別為脫口秀(28%)、演播室娛樂(12%)、偶像養成類(10)、直播互動類(9%)和美食類(8%)。像騰訊的《約吧大明星》;優酷的《暴走法條君》、《火星情報局》和愛奇藝的《奇葩說》、《大學生來了》等王牌網絡綜藝節目播放量都以億為單位。其中,文化類的網綜例如影響較大的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竇文濤的《圓桌派》不可與其比擬。以《圓桌派》為例,在豆瓣年度十大綜藝節目位居第八名,也是前十名當中唯一的文化類型節目。同時,優酷文化也認為,「在如此密集的綜娛產品擠壓之下,硬生生長出了自己的一片空間。這說明了不管是內容創作者,還是受眾,都需求文化類型節目。可以說,文化是國民剛需。」

  但是,真正有質量的話題節目少之又少,在節目的打造上難度很大。根據優酷的觀察,文化類節目在國內的發展,一直處於較為緩慢的狀態,節目模式、內容形式長期以來創新不夠,氣質老套。

  在2016年年底先後在騰訊視頻和黑龍江衛視播出的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一經播出,便贏得一眾好評,被認為是「綜藝清流」。雖然,節目形式是仿照英國的真人秀節目Letters live,但是,獨特的內容策劃,從信件選取橫跨的時間和人物的不同維度上,以及特質明星讀誦是的動情表現,被網友們紛紛點讚,「人文類節目也可以火起來。」

  雖然,節目看似已經達到關注所期待文化類節目該有的樣子,但是,細看豆瓣上關於節目的評論卻也有以大波的吐槽。特別是對於主持人和某嘉賓的表現「神煩」,比如認為其「盡說些漂亮而毫無營養價值的話,而且無比囉嗦」,或者吐槽其把「備課材料」念出來。網友們的不同評價,也能看出,觀眾對文化類節目更加「苛刻」的要求。他們希望聽到的是更具有衝擊力、知識性的觀點。

  雖然沒有深度參與,但是被「見字如面」節目組列為顧問的蒙曼老師認為,文化類節目要做好,必須要尊重文化屬性,首先是讓觀眾可以參與,其次,要能升華。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比如選手答題,觀眾也可以達,有參與感,並且有嘉賓對詩詞的點撥式解讀,把文化的深度和美感展現出來。

  雖然這兩點更多適用於益智類文化節目,但是,其背後所闡釋的和核心點有一定普遍性。互動性和深度是很多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內容打造中需要重視的。由於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用戶分流後相對垂直,與節目的互動方式更加便捷,網絡平臺在打造文化類節目有一定優勢。

  那如何打造與傳統文化類節目不一樣的內容調性和呈現方式?優酷認為,需要年輕、時尚、前衛,同時在內容的用戶需求點上找到全網用戶的最大公約數。今年1月份,優酷成立了優酷文化頻道,據稱這是業界第一個。2月,以優酷文化為核心,整合文化、財經、教育、紀錄片、公益、科技6大頻道和內容,成立泛文化中心,希望能形成產業鏈條。

  雖然有需求,但是,文化類視頻節目如何在幾乎能獲得全民流量的綜合娛樂節目包圍中突出重圍?優酷文化認為,與接近大眾消費的大綜藝大娛樂相比,文化類節目的定位更加精準,SNS傳播發酵、用戶間口碑傳播、精準推送等等都是文化類節目流量來源的重要渠道。

  文化類節目的商業化運作探索

  與電視所承載的宣傳教育意義不同,網際網路平臺上的節目在實現商業上的成功,是節目可持續發展的命脈。由愛奇藝平臺聯合製作的中華方言歌唱大賞《十三億分貝》製片人馬力曾說:「估計網綜70%都是賠的。」跟文藝電影容易出現的「叫好不叫座」現象類似,文化類節目在商業化運作方面也有不同。

  根據優酷文化分析,文化類節目與網綜的內容受眾不同,決定了兩者的商業變現方式也會有所區別。快消類、電子產品、日化類的消費群體與網綜的受眾群會更加契合,所以網綜的商業客戶大多是此類產品。而文化類節目的受眾,呈現「三高」特點,高學歷、高收入、高質素,內容深度和品質調性,比較受汽車類、金融類、航空旅遊、高端奢侈品等單品價值較高的客戶青睞,受眾群比較匹配。以《一千零一夜》為例贊助企業也多為汽車客戶,而兩屆「中國詩詞大會」都由中國農業銀行來總冠名。

  由優酷主導的「看理想」系列,包含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陳丹青的《局部》、馬世芳的《聽說》、竇文濤的《圓桌派》四檔節目,除了商業客戶收益之外,也推出會員制和衍生增值服務。據優酷文化透露,特別是最新收官的《圓桌派》第一季,營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目前「看理想」系列項目總營收已超過3000萬。

  根據優酷文化判斷,文化類節目較之網綜,呈現出更強的用戶黏性,對內容的強需求和忠誠度,對於內容付費的意願更強,能夠接受的價格也更高。但是,作為用戶端收益的未來方向,內容付費只是初級階段,用戶端收入未來將更多的來自衍生產品、增值體驗和線上線下一系列服務,而不僅僅是內容。

  武亦姝在詩詞大會上,曾表達了自己對陸遊的喜愛,並在一句「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中讀出了陸放翁的尋常可愛,也透露出了這位才女的才情和真性情。而這種才情和真性情與觀眾引發的共鳴,也是文化類節目最打動觀眾的所在。「清流」不「清流」並不重要,面對對的人群,在對的時間,用心的好文化類節目即使在「濁流」中也會有一席之地。

來源:中國網

 

相關焦點

  • 竇文濤攜陳曉卿打造《圓桌時光派》優酷文化跨年推「泛文化天團」
    2018年的最後一天,竇文濤攜陳曉卿、蔣方舟、馬家輝打造的《圓桌時光派》特輯獨家登陸優酷,竇文濤和老友們在跨年特輯中圍繞時光分享自己關於年齡、成長的感悟。除了竇文濤的《圓桌派》,優酷集結了旗下最強的泛文化IP打造自己的文化跨年內容矩陣。
  • 打造溫暖人心的跨年 2019優酷文化跨年走心上線
    歷時半個月的系列活動中,嘉賓們將會以視頻節目、經典IP新年特別節目、直播講座等多種形式,就「2019回首與展望」「文化給生活帶來的影響」「什麼是文化?」「我期盼的未來」「2019的年度關鍵詞」等話題,進行深度的探討和對話。讓文化入場,參與到國人年終儀式的構建。
  • 王晶圓桌派是哪期幾月幾日 王晶圓桌派同期嘉賓都有誰
    《圓桌派》新一季已經上線,每一期都會有新的嘉賓,最近做客的是導演王晶,對於王晶,很多人對他褒貶不一,但是這期節目王晶的諸多言論還是讓人思索的。王晶圓桌派是哪期  2019年6月24日那期。  2019年6月17日,《圓桌派》第四季上線。首期嘉賓為陳坤、周迅。
  • 優酷人文「文化跨年」盛宴開席
    12月18日,優酷正式啟動「優酷文化跨年 2020世界在望」活動,從2019年12月18日到2020年1月10日,優酷通過集結旗下最強的人文IP打造「文化跨年」內容矩陣,引爆優酷人文品牌影響力,在以明星歌舞見長的各大跨年晚會中,打造一股文化清流,呈現文化跨年盛世。
  • 文藝蹦迪月下朗讀,混搭的「優酷人文奇妙夜」阿那亞海邊搶灘登陸
    從這份「指南」來看,以人文節目為IP的部落市集將會成為開場特色。來自《故事剛剛好》中的「孟婆湯」極有可能會成為「優酷人文奇妙夜」活動現場的爆款飲品;而結合《我是唐朝人》節目準備的「妝娘點桃話」攤位前,極具唐朝特色的妝發展示或許會吸引很多的小仙女。當然,在優酷熱播的演講類文化節目《對白》,也將以「網紅博主手書金句」的形式去到現場。
  • 《時間的朋友2017》刷爆新年 優酷泛文化清流變熱流
    深入詮釋中國式機會 「知識跨年」再掀文化節目風潮定位於「所有終身學習者的跨年盛會」,《時間的朋友》開闢了一種跨年節目的新品類,羅振宇為所有「想把握這個時代機遇的人」講述「關於商業文明,過去一年的變量,未來一年的想像,所有會對個人命運產生變化的事情」。
  • 優酷人文的八年開拓,國產紀錄片的真實啟示錄
    作為精神食糧的人文節目,往往為平淡的生活灌注詩性的靈魂,將庸常點化為靈動的生命諧趣。點化之妙,存乎一心。在人文價值的新賽道,優酷人文用四大平臺戰略展現點化的智慧,滿足年輕用戶的多元需求和審美趣味。其中,既有鴻篇巨製的《臥龍》,也有如烹小鮮的美食紀錄片。既有溫潤如玉的文化對談,也有新鮮熱辣的青年生活。
  • 優酷人文如何讓紀錄片變得更年輕?
    談到下半年的內容布局,張偉向娛樂資本論介紹到,年輕人會關注藝術、文化、旅遊等傳統文化,同樣會關注時尚、音樂、街舞、國潮等潮流文化。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豐富的,既尋找真善美的價值,又要探尋未知的世界。因此,年輕、智慧、溫度將會是優酷人文下半年的三大關鍵詞。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今晚開播 煜盛文化引領電商扶貧新風潮
    煜盛文化與江蘇衛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將於10月16日開播,由江蘇衛視和優酷視頻每周五晚21:10同步播出。(了解雲南當地美食和文化)除了幫助當地完成特色美食的宣傳,節目以雲南省寧蒗縣為第一站。
  • 優愛騰芒2020綜藝戰:年輕化持續、帶貨節目強勢崛起
    不過,優酷視頻的《以團之名》更名《少年之名》後依然聚焦男團選秀,《明日之子》也在「水晶時代」之後重回「男生季」。除選秀節目外,觀察綜藝也是2019年優愛騰芒都在布局的綜藝類型。2017年開始出現在人們視野後,觀察類綜藝在2019年迎來了井噴,2020年,觀察綜藝的熱潮仍未停止,芒果TV公開的21檔綜藝節目中,觀察類綜藝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 文化節目也寵粉,優酷《對白》把觀眾寫入演職人員表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7月2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的學生梁思怡發現,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優酷文化演講《對白》第三季的演職人員表中。她手抄節目嘉賓馬未都金句一幕,也被剪進片尾花絮。收穫青睞的不只梁思怡,當期,共六名觀眾成為「校園推廣大使」,20份作品被收錄入片尾花絮,而此前,近200名觀眾,將自己手寫金句圖片,上傳到優酷評論區。「在淺娛樂、快餐消費的大眾文化語境下,觀眾手寫金句的熱情,給了我們一絲觸動,似乎是一種文化喚醒。」7月6日,《對白》總策劃王立明表示,《對白》把觀眾寫入節目,是希望用文化與年輕人做朋友,用互動的形式「寵粉」。
  • 2017優酷春集發布50部劇綜新品 大內容時代「絕對領娛」
    中新網4月20日電  4月20日,2017優酷春集在北京舉行。作為娛樂潮流中心,優酷從去年起首創春集和秋集,一年兩次對外發布重磅策略和內容新品。春集秋集不但引領娛樂內容消費的風潮,更進一步影響產業走向,已成為行業流行趨勢的風向標。本次春集主題為「春色幾何 絕對領娛」,以幾何視界下的解構主義呈現了一場內容與藝術完美融合的視覺盛宴。
  • 從內容營銷到內容全域營銷,優酷春集發布2018內容版圖
    4月20日,2018年優酷春集在北京舉行,優酷對外發布了即將在2018年秋冬上檔的百餘部劇綜新品。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楊偉東、阿里巴巴集團CMO兼阿里媽媽總裁董本洪、阿里媽媽全域媒體業務中心總經理林文威、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兼CTO莊卓然(南天)出席活動,與在場的上千名廣告主、內容合作夥伴與媒體分享了優酷今年在內容布局、營銷、運營、宣發上的策略與打法。
  • 百餘檔綜藝角逐2020下半場,網臺都有哪些節目值得期待?
    就是街舞3》《圓桌派5》,騰訊視頻《明日之子樂團季》《脫口秀大會3》以及芒果TV的《明星大偵探6》《女兒們的戀愛3》等節目都出現在下半年的片單中。 從各大視頻網站具體的內容布局上來看: 愛奇藝仍然主打青年潮流文化,計劃推出近20檔綜藝節目,音樂、選秀以及生活方式等垂類題材成為平臺綜藝的關鍵詞。
  • 品牌娛樂IP化×內容場景化,文呈聯手優酷跨界氣味圖書館
    創新無限 創意無界 跨界合作開啟新篇章近日優酷與氣味圖書館跨界合作,將文學與香味做巧妙融合,突破常規,以氣味圖書館為載體,優酷泛文化中的金句為核心,打造了一場主題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72小時線下快閃店活動,衍生出一場清新脫俗的文化體驗。
  • 攜手央視 優酷稱用戶可免費看64場世界盃比賽直播
    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透露,除了世界盃賽事直播,優酷還拿到了央視包括《豪門盛宴》在內的所有世界盃周邊節目的播放權益。此外,優酷還將攜手央視推出一檔合制節目《奇譚十一人》,以主持人+嘉賓輪流脫口秀的形式花式解讀世界盃爭奪金話筒。在昨日開錄的第一期中,貼吧紅人、前國腳李毅作為嘉賓現身。
  • 美食節目井噴,越來越「好看」,卻又逐漸無「味」?
    隨著,綜藝節目進一步細分化發展,和人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垂直類綜藝節目迎來井噴式的大發展。這其中,美食節目因其題材包容性極大,又具有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各方眼中的香餑餑。網臺齊發力,直播端表現出色在數量上,網臺兩端發力,美食綜藝大幅度上升,甚至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
  • 從「賽道競爭」全面邁入「賽場競爭」,優酷2020綜藝策略展露大文化...
    優酷「出海」已成常態,還在去年獲得過中宣部、廣電總局、文化部、商務部、財政部五部委聯合評選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2019-2020年)殊榮。衝出亞洲,面向全球,對於今天的國產綜藝來說,早已不是痴人說夢。優酷此次展現的、如此奮力一躍的文化雄心,令人佩服。 第二,深耕熱點,開墾潮流文化的「新疆域」。
  • 《圓桌派》攜手《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大談美食之道
    美食《圓桌派》是中國目前很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聊天式真人秀節目。有著著名媒體人、文化名嘴之稱的竇文濤是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相信很多喜歡看綜藝節目的朋友都十分了解他,不"裝"的竇式主持風格深深吸引了非常多的觀眾。《圓桌派》最有魅力的是神侃各種有趣的話題,立足當下的所有熱點事件,開啟全新的"談論+互動"節目模式,場景多變,嘉賓互動性強,經常能夠引發很多的爆笑熱點。
  • 文化類節目重在價值回歸
    各地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黨的十九大更是將「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放在重要位置。面對迭代快速的文化消費市場,文化類電視節目也開始不斷加強文化創意創新,不斷豐富歷史厚重與文化深度並存的文化節目,娛樂節目稱霸屏幕的時代逐漸消退,文化類節目開始升溫,這即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   在創新與傳承中堅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