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教授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2020-12-15 同濟大學新聞網

張弛教授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12-11  瀏覽: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但是傳統的無機金屬氧化物雙折射晶體(如YVO4,方解石(CaCO3)等)由於紫外光透過率低等原因,嚴重製約了這些晶態材料在紫外雷射領域中的應用。因此,探索合成雙折射率大的紫外光學晶態材料仍然是一個極富挑戰的難題。

我校張弛教授與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合作,以經典的無機π共軛硝酸鹽為合成模板,通過等價氧陰離子取代策略,構建了一例紫外吸收截止邊短、帶隙寬、雙折射率大、且同時具有強倍頻效應的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材料Sc(IO3)2(NO3)。日前,相關成果以「Giant Optical Anisotropy in the UV-Transparent 2D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 Sc(IO3)2(NO3)」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2020, doi/10.1002/anie.202012456)上。

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結構在光學各向異性和倍頻效應兩種光學響應中有獨特的優勢。首先,在稀土硝酸鹽中引入含孤對電子氧陰離子[IO3]−基團,提高了材料整體的光學各向異性。其次,[IO3]−和[NO3]−兩種氧陰離子基團在二維層狀結構中採用對齊排列方式,增大了層內鍵合和層間相互作用的差異,賦予材料相比於傳統單一氧陰離子無機金屬氧化物增益的光學各向異性和倍頻效應。同時,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計算表明Sc(IO3)2(NO3)大的線性光學和非線性光學響應源自於二維層狀結構中[IO3]−和[NO3]−基團的協同效應。作者通過實空間原子切割方法進一步證明了雙折射率的增益主要來源於含孤對電子的氧陰離子[IO3]−基團,而強的倍頻效應則主要源自於π共軛[NO3]−基團。最終,該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Sc(IO3)2(NO3)表現出短的紫外吸收截止邊(298 nm),寬的光學帶隙(4.15 eV),大的雙折射率(0.348@546 nm),該雙折射率值在目前已報導的無機金屬氧化物晶體中為最大值;Sc(IO3)2(NO3) 同時具有強的倍頻效應(4.0 × KDP),是一例性能優異的紫外雙功能晶體材料。該工作為探索紫外波段下大雙折射晶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策略。

近期,該研究團隊在複合型含氧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製方面也取得系列進展。他們先後報導了系列高效複合型含氧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態材料的製備及其性能,包括:發現了六方氧化鎢構型亞硒酸鹽倍頻晶體實現相位匹配的機制(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0, 32(16), 6906-6915, Front Cover(主封面文章)),運用單齒陰離子部分取代策略製備寬帶隙,強倍頻稀土亞硒酸鹽晶體(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0, 32(7), 3043-3053),採用水熱法創製了高雷射損傷閾值中紅外碘酸鹽倍頻晶體(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9, 31(24), 10100-10108),設計製備的系列新型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性能均優於之前文獻報導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

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教育部-國家外專局高校引智計劃和上海市教委科創計劃重點項目等支持,吳超博士是系列工作的第一作者,張弛教授為系列論文的通訊作者,我校黃智鵬教授和Mark G. Humphrey教授部分參與了系列創新研究工作。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2456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稀土新聞|同濟大學研製出含稀土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
    近期,同濟大學張弛教授與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合作,以經典的無機π共軛硝酸鹽為合成模板,通過等價氧陰離子取代策略,構建了一類紫外吸收截止邊短、帶隙寬、雙折射率大、且同時具有強倍頻效應的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材料Sc(IO3)2(NO3)。
  • 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非線性光學(NLO)晶體是全固態雷射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探索兼具大的倍頻效應和短的相位匹配截止波長的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是一項較有挑戰性的課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基於功能基元替換的思想,以平面三角形基團[CO3]2-和四面體基團ZnO2(OH)2分別替換KBBF結構中的[BO3]3-和BeO3F基團,首次在碳酸鹽體系中構築一例具備KBBF結構特徵的新型羥基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ZnCO3(OH)。
  • ...超快雷射、高精度衍射光柵、非線性光學晶體榜上有名
    據介紹,超強雷射技術及裝置、高精度衍射光柵製造技術項目和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項目入選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成果,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及裝備研製項目入選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成果。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作為我國雷射慣性約束聚變(ICF)裝置研究的發源地和核心團隊,上海光機所先後完成了神光Ⅰ、神光Ⅱ系列高功率雷射裝置建設,為高能密度物理前沿研究和國家戰略高技術發展提供了核心戰略支撐。
  •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非中心對稱的無機晶體材料,基於它們可能存在的二階非線性、鐵電、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金屬碘酸鹽晶體因具有較強的倍頻效應、較寬的透過波段、較高的熱穩定性和光學損傷閾值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領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張勇:在光學前沿離創新更進一步
    讀博期間,他在導師祝世寧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了多個非線性光學重要研究課題,相關博士論文還獲得了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和南京市自然科學論文一等獎。博士畢業後,他仍然專注在非線性光學領域研究。2010年,在美國阿肯色大學肖敏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後,張勇又回到了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任教,與團隊一起投身於非線性光學研究前沿。
  • 合肥研究院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相關成果相繼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
  • 高階多光子非線性響應的光鐵電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鐵電材料在強雷射作用下,孕育和產生了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物理性質,如聲光、電光和反常光學效應等,逐漸發展成為新一代光電子器件的有力候選者。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一個新型非線性光學的材料寶庫
    非線性光學材料是未來集成光電子器件的核心元素。二維材料具有與傳統體材料所不同的各種新穎的物理化學特性,並且完美的符合了人們日益增加的對於小型化、集成化、高效率、多功能器件的需求,因而成為了目前各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 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光學晶體
    2月19日的《自然》雜誌,以《中國藏匿的晶體》為題,用3頁篇幅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陳創天院士率領的團隊,發現並生長出一種最新的光學晶體———氟代硼鈹酸鉀(KBBF)晶體進行了詳細報導,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金屬磷酸鹽NLO晶體具有深紫外透過、較高的熱穩定性以及易於大尺寸晶體生長的特性。在該體系中,利用磷酸根的縮合、引入強畸變的d0-TM(過渡金屬)多面體以及引入易於極化的陽離子框架(Cd2+、 Pb2+、Bi3+等)等設計策略,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磷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肖雲峰、龔旗煌等實現了混沌輔助的超寬譜微腔光...
    日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課題組在微腔光學頻率梳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一種基於光學微腔的新型晶片級光梳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具備體積小、功耗低、精度高等優勢,大大拓寬了傳統桌面級精密光源的應用場景。目前,這種晶片級光梳已在超快雷射雷達、光學頻率合成、大容量相干光通信和精密光譜學等方向上展現了巨大潛力,因而對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人員在生產具有優異光學性能的二維晶體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來自華沙大學的物理學家團隊成功地克服了工業界和世界各國科學家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即製造材料的尺寸非常有限、異質性和光譜線變寬,首次生長了具有優異光學性能的過渡金屬二滷化單分子膜。
  • 進展|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的實現
    Mater. 3, 014407 (2019)】下LaCoO3薄膜軌道序和自旋態對宏觀磁性的非線性調控效應。該些系列研究成果證實了人工設計的微結構可以高效調控鈷離子的自旋態,從而實現鐵磁序與鐵彈序共存和耦合,為實現具有鐵磁性的LaCoO3超薄膜提供了實驗依據。
  • 鐵電晶體無公度相調製結構研究獲進展
    鐵電體是一類重要的極性光電功能材料,在非線性光學、壓電、熱釋電和鐵電信息存儲等方面有廣泛應用。
  • 小料科普|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石英晶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英晶體元件大量用於軍事無線電通訊設備,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Pierre Curie和壓電效應優質天然水晶資源稀缺,並富含多種雜質,嚴重影響元器件性能,人造石英晶體的研究成為必然。事實上,最早期的人工培育開始於19世紀中葉,K.Schsfthaul為了研究地球內部成礦機理,首次使用水熱法合成了石英微晶。
  • 科學家研製出由KBe2BO3F2演化的高性能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Ning Ye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研製了由KBe2BO3F2演化的高性能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ZnCO3(OH)。 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1月25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 晶體物理研究奠基人馮端院士逝世,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他在體心立方難熔金屬內位錯的研究中,發現了浸蝕法位錯線成象規律;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金屬物理》專著;在複雜氧化物晶體內的缺陷與疇界問題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發展了一種具有優異的非線性光學的新型人工調製結構材料;近年來致力於凝聚態物理學著作的撰寫,主持完成了《凝聚態物理學新論》《凝聚態物理學》(上卷)《材料科學導論》等書。
  • 美國花了10幾年追趕中國雷射晶體,現在如何了?
    然而,我國在這方面卻有先見之明,我國的雷射科技事業,從一開始就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上個世紀60年代,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提出,建議專業就幹研究所的設想。在1964年我國第一所也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所雷射技術專業研究所成立。同年,我國啟動「6403」高能釹玻璃雷射系統的研究。1965年我國開始研究高效雷射系統。1966年開啟軍用雷射的研究。
  • 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長淦課題組與美國石溪大學劉夢昆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鈣鈦礦錳氧化物這一關聯電子體系中實現了電子相的摩爾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