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

  近年來,具有非中心對稱的無機晶體材料,基於它們可能存在的二階非線性、鐵電、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金屬碘酸鹽晶體因具有較強的倍頻效應、較寬的透過波段、較高的熱穩定性和光學損傷閾值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領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設計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的關鍵是如何誘導無心結構的形成及如何增加化合物的極化率同時保留大的帶隙。最近研究表明,簡單的雙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的方法是一種設計新的高性能倍頻晶體的新思路。

  在國家基金委重點和面上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提出了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方法,以α- and β-Ba2[VO2F2(IO3)2](IO3)為母體化合物,利用Ga3+取代V5+,同時以兩個F-取代兩個O2-,設計合成了兩例新穎的碘酸鹽倍頻晶體,α- and β-Ba2[GaF4(IO3)2](IO3)

  α- and β-Ba2[GaF4(IO3)2](IO3)保留了具有較強極化率的拓撲結構,[GaF4(IO3)2]3- 聚陰離子基團和孤立的IO3-基團排列較為整齊,因此具有大的粉末倍頻效應 (~ 6 × KDP),同時,因為後主族元素Ga和強電負性F-離子的引入,同母體化合物相比,大大擴寬了晶體的帶隙,從而增強了其雷射損傷閾值(4.61 eV, 29.7 × AGS and 4.35 eV, 28.3 × AGS)。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個晶體在紫外到中紅外波段具有很強的透過性能,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同先前的雙原子位置不等價取代方法相比,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利用了中心金屬陽離化合價相差為2,實現了從d0過度金屬八面體到非d0過度金屬八面體的轉化,這一轉變十分有望擴展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究體系和材料種類。這種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有望成為一條簡便有效的無機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設計方法。

  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文章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陳瑾(DOI: 10.1002/anie.201813968R1)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非中心對稱的無機晶體材料,基於它們可能存在的二階非線性、鐵電、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金屬碘酸鹽晶體因具有較強的倍頻效應、較寬的透過波段、較高的熱穩定性和光學損傷閾值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領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設計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的關鍵是如何誘導無心結構的形成及如何增加化合物的極化率同時保留大的帶隙。最近研究表明,簡單的雙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的方法是一種設計新的高性能倍頻晶體的新思路。
  在國家基金委重點和面上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提出了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方法,以α- and β-Ba2[VO2F2(IO3)2](IO3)為母體化合物,利用Ga3+取代V5+,同時以兩個F-取代兩個O2-,設計合成了兩例新穎的碘酸鹽倍頻晶體,α- and β-Ba2[GaF4(IO3)2](IO3)。
  α- and β-Ba2[GaF4(IO3)2](IO3)保留了具有較強極化率的拓撲結構,[GaF4(IO3)2]3- 聚陰離子基團和孤立的IO3-基團排列較為整齊,因此具有大的粉末倍頻效應 (~ 6 × KDP),同時,因為後主族元素Ga和強電負性F-離子的引入,同母體化合物相比,大大擴寬了晶體的帶隙,從而增強了其雷射損傷閾值(4.61 eV, 29.7 × AGS and 4.35 eV, 28.3 × AGS)。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個晶體在紫外到中紅外波段具有很強的透過性能,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同先前的雙原子位置不等價取代方法相比,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利用了中心金屬陽離化合價相差為2,實現了從d0過度金屬八面體到非d0過度金屬八面體的轉化,這一轉變十分有望擴展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究體系和材料種類。這種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有望成為一條簡便有效的無機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設計方法。
  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文章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陳瑾(DOI: 10.1002/anie.201813968R1)。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金屬磷酸鹽NLO晶體具有深紫外透過、較高的熱穩定性以及易於大尺寸晶體生長的特性。在該體系中,利用磷酸根的縮合、引入強畸變的d0-TM(過渡金屬)多面體以及引入易於極化的陽離子框架(Cd2+、 Pb2+、Bi3+等)等設計策略,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磷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稀土新聞|同濟大學研製出含稀土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
    近期,同濟大學張弛教授與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合作,以經典的無機π共軛硝酸鹽為合成模板,通過等價氧陰離子取代策略,構建了一類紫外吸收截止邊短、帶隙寬、雙折射率大、且同時具有強倍頻效應的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材料Sc(IO3)2(NO3)。
  • 張弛教授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但是傳統的無機金屬氧化物雙折射晶體(如YVO4,方解石(CaCO3)等)由於紫外光透過率低等原因,嚴重製約了這些晶態材料在紫外雷射領域中的應用。因此,探索合成雙折射率大的紫外光學晶態材料仍然是一個極富挑戰的難題。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通過引入乙胺作為「限域孔洞轉子」定向合成了一例二維雙層和一例二維三層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結構和理論計算分析表明,隨著無機骨架層數增加,乙胺受到的孔洞限域作用增強,導致乙胺轉子驅動的鐵電相變能壘升高。實驗發現,該二維三層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370 K)高於二維雙層鈣鈦礦鐵電體(326 K)。
  • 設計合成新型硼酸鹽光學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硼酸鹽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B原子可採用BO3和BO4兩種配位方式,並進一步聚合成一維的鏈,二維的層和三維的網絡,使硼酸鹽具有豐富的晶體結構。因此,硼酸鹽是設計合成新型光學晶體材料的優選體系。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研究團隊在設計合成新型紫外光學晶體材料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研究,通過大量實驗,合成出具有新穎結構特點的硼酸鹽Li6Zn3(BO3)4。該晶體結晶於三斜晶系P-1空間群,結構中含有近平面排列的孤立BO3基團使其具有相對較大的雙折射率(0.065@1064 nm)。該結構中首次報導了共面連接的LiO4四面體。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可逆共價鍵,合成了可水解的交聯劑,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將聚氨酯/碳納米管複合材料澆注於模具中,在熱水中除去模具,得到各種多孔結構的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高拉伸、高回彈的特點。
  • 新疆理化所在設計合成新型硼酸鹽光學晶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因此,硼酸鹽是設計合成新型光學晶體材料的優選體系。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研究團隊在設計合成新型紫外光學晶體材料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研究,通過大量實驗,合成出具有新穎結構特點的硼酸鹽Li6Zn3(BO3)4。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還深入探討了晶體的相結構、結晶學取向及微觀結構特徵與高儲能密度等優異電學性能的關聯關係,為探索新型反鐵電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Nicola Pinna訪問福建物構所
    3月7日,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Nicola Pinna應中國科學院青促會福建物構所小組的邀請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作了題為Interface Design in Hybrid Nanostructures的報告。
  • 福建物構所研究員何長振做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論壇
    福建物構所研究員何長振做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論壇 2015-12-3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何長振對典型的低維體系,特別是一維鏈磁性材料以及二維籠目格(Kagome)晶格的結構和磁性特徵進行了綜述,同時結合課題組對低維磁性和自旋阻措材料的多年探索研究,總結了目前在設計製備低維磁性過渡金屬氧化物方面所獲得的一些最新進展。  會後,何長振參觀了強磁場中心部分實驗室,就低維磁性和自旋阻措材料等問題與強磁場中心科研人員進行了溝通和交流。
  • 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申仲榮博士訪問福建物構所
    10月29日,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申仲榮博士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並作了題為「納米晶體的控制生長以及綠色器件的製備」的報告。   申仲榮博士現為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綠色器件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長期從事綠色低成本製備納米材料及器件的應用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到電子器件,燃料電池,太陽電池以及鋰電池等相關材料以及技術,在納米生長以及低成本的液相法合成納米器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J. Am. Chem. Soc.
  •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Andreas Terfort訪問福建物構所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Andreas Terfort訪問福建物構所 2015-11-23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應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Andreas Terfort於11月18日訪問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福建物構所利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研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可逆共價鍵,合成了可水解的交聯劑,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將聚氨酯/碳納米管複合材料澆注於模具中,在熱水中除去模具,得到各種多孔結構的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高拉伸、高回彈的特點。
  • 小料科普|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石英晶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英晶體元件大量用於軍事無線電通訊設備,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Pierre Curie和壓電效應優質天然水晶資源稀缺,並富含多種雜質,嚴重影響元器件性能,人造石英晶體的研究成為必然。事實上,最早期的人工培育開始於19世紀中葉,K.Schsfthaul為了研究地球內部成礦機理,首次使用水熱法合成了石英微晶。
  • 南工大陳蘇團隊《CEJ》:疏水力驅動自組裝快速構建光子晶體新進展
    「師法自然」以微納粒子為結構單元自組裝形成具有先進的光學、電學、力學等多功能材料是當今研究重點之一。其中,亞微米膠體粒子自組裝,對有序微結構以構建光子晶體在面向微納結構設計與製造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膠體粒子自組裝過程複雜,控制難度高,導致組裝效率低,有序性差等,成為阻礙其發展的瓶頸。
  • 鐵電晶體無公度相調製結構研究獲進展
    鐵電體是一類重要的極性光電功能材料,在非線性光學、壓電、熱釋電和鐵電信息存儲等方面有廣泛應用。
  • 鈣鈦礦極性晶體:能夠自發極化
    極性晶體作為光電功能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線性光學、壓電器件、熱釋電探測器和鐵電信息存儲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中自發極化是極性晶體材料的本質核心,設計組裝具有強極化效應的化合物是研製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的有效途徑。
  • 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