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0 科教頭條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圖1 表徵α-Sb2O3分子晶體的介電常數

(Nano Letters文章ToC圖)

集成電路微晶片中的介電物質,是未來微芯性能能否突破的關鍵之一。隨著晶片中的器件尺寸持續減小,單位面積內器件密度不斷增大,器件互連導線的電阻和之間電容的互連延遲也顯著增加;其中電容部分的延遲問題需要具有low k性質的絕緣介電材料才能解決;目前晶片業的low k技術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矽(k ~ 3.7)的k值至2.4,滿足目前主流的7納米製造工藝,但未來該技術要支撐尺度更小的集成電路微晶片製造,將面臨到一些未知技術難題,這也推動了對新型low k材料的探索和開發。

圖2 Sb4O6類金剛烷籠狀分子偶極矩理論計算

(詳見Nano Letters文章圖3)

目前,新型low k介電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輕元素組成的物質。不同於傳統或過去被報導過的創新手段,上科大研究人員使用化學氣相法合成出了由六氧化四銻(Sb4O6)類金剛烷籠狀分子自組裝而成的二維α相三氧化二銻(α-Sb2O3,俗稱銻白)納米片,在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分析下,研究人員發現該材料具有異常低的k值,僅在2.0~2.5之間(圖1)。該發現和Sb-O化學鍵本身具有高偶極矩有很大的衝突,說明利用籠狀分子晶體結構,重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也能成為未來low k介電材料。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現代極化理論計算發現,Sb4O6籠狀分子結構上的高度對稱性,以及Sb4O6分子間的有序自組裝特性,使得該材料具有較低的偶極矩(圖2)和總極化率,再加之該分子晶體的分子密度遠小於傳統low k材料(二氧化矽)的特點,從而導致總體Sb4O6分子晶體具有異常的low k特性。該文章還報導了α-Sb2O3二維納米片具有約5.6 eV超大光學帶隙,可耐受高達550 ℃的高溫熱穩定性,以及高達1.4~2.5 MV/cm的優異電擊穿強度(圖3),這些性質都意味α-Sb2O3可以是一種優質low k介電材料。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到「The properties are highly sought for in terms of advancing integrated-circuit fabrication.」,也點出「Ultimately,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material in nanoelectronics will involve some device structures.」 。low k籠狀分子晶體付諸器件的應用前景廣泛,有待研究人員未來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圖3 表徵電擊穿強度器件

(詳見Nano Letters文章圖4)

該器件製備於軟納米平臺

上海科技大學為本論文成果唯一完成單位。文章第一作者彭俊為王宏達課題組2017級碩士生,2020年獲上科大碩士學位,目前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第二作者濮偉雯為孫兆茹課題組2019級研究生,負責極化相關的理論計算工作。第三作者陸盛楠為王宏達課題組博士後,出站後任職於軟納米平臺,在本論文中負責FEA和sMIM探測。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孫兆茹教授、王宏達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論文中材料表徵和器件性能研究獲物質學院軟納米平臺、電鏡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共同支持;該研究獲得上科大啟動基金支持。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圖文  王宏達排版  張麗敏供稿  陳 蕾編輯  高 瑄

相關焦點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植保學院: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組學團隊在赤黴病菌和小麥互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病原真菌和寄主的孤兒蛋白在病害發生過程中的功能,闡明了其競爭互作機制,建立了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互作的新模式,為開發小麥赤黴病防控新策略打下重要基礎。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定性,可用於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
  • 上海矽酸鹽所在氟基儲能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氟基儲能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2017-06-23 17:55出處/作者:OFweek中國高科技門戶整合編輯:Evelyn責任編輯:huangshihong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馳麟帶領的團隊在氟基儲能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首次提出立方鈣鈦礦相可用於高倍率儲鈉電極,在不顯著改變配體連結方式的情況下,僅通過操縱通道填充即可實現已知結構原型的開框架化,獲得了具有優異電化學性能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 南科大程春團隊在軟體機器人及電池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玉奇、李剛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於霆和復旦大學教授叢春曉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中國海洋大學在熱帶氣旋活動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海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李建平教授(通訊作者)領銜的氣候動力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大量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作為氣候系統中最強的年際變化信號,對西太熱帶氣旋的生成位置、生命周期、強度以及移動路徑有重要作用。然而,至今鮮有研究涉及西太熱帶氣旋對ENSO事件強度的年際作用。
  • 東大教授將仿生螺旋體用於心臟研究 取得重要進展
    東大教授將仿生螺旋體用於心臟研究 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王逸男 翟夢傑   2017-03-20 15:13:00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福建省工業引導性項目等課題資助下,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龍西法團隊通過組分設計,解決了Pb(Lu0.5Nb0.5)O3基反鐵電單晶的生長難題,獲得尺寸高達20mm×18mm×10mm的塊晶材料,通過組分調控實現電場誘導的二次鐵電-鐵電相變行為,極大增強材料的飽和極化強度,最終獲得儲能密度大幅度提升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沈耀團隊PRL上發表材料變形介觀尺度非均勻性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相變與微結構研究所沈耀教授團隊在材料變形介觀尺度非均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團隊揭示了材料的局部應變服從對數正態分布這一普遍規律,並驗證了該規律成立的前提條件,為材料介觀尺度變形機制的研究提供了啟示。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3-2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的張新剛團隊首次成功實現了利用廉價工業原料——氯二氟甲烷(ClCF2H)對芳香化合物的二氟甲基化過程,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2017, DOI: 10.1038/NCHEM.2746)(圖1b)。該工作由團隊成員馮璋、閔巧橋、付夏平共同完成。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 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在邊緣智能計算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管子義、李凱在邊緣智能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設計和晶片設計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分別以「A Video-based Fall Detection Network by Spatio-temporal Joint-point Model on Edge Devices」和「A Reconfigurable Multiple-Precision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原標題: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我國番茄、茄子、西甜瓜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一群群的科研人經過長期努力與協同攻關,終於結出累累碩果,在番茄、茄子和西甜瓜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上取得重大進展,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論文連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272 02 番茄花青素合成的轉錄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科技前沿】MCP報導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前沿】MCP報導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04-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