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8 中國教育在線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該成果被選為編輯推薦並被美國物理學會作為Physics雜誌Viewpoint推介。

 

  1980年,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成為了物理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之一。量子霍爾效應表現為,在非常低的溫度和非常高的磁場下,霍爾電阻量子化為h/e2的整數倍[1](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電量)。此後,物理學家們還發現了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不需要磁場的版本[2]。在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的這幾十年,已經誕生了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之相關的拓撲物態也成為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a)在二維體系中,量子霍爾效應出現時,只有邊緣態(藍色)傳導電子,而內部體態是絕緣的,因為費米能量位於朗道能級之間。(b)在三維,朗道能級成為沿著磁場方向色散的一維朗道能帶。量子霍爾效應在三維中很難實現,因為費米能量總要穿過一些朗道能帶,所以體態是金屬的。(c)電荷密度波可以打開朗道能帶的間隙,從而使體態絕緣,可以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該圖引用自文獻 [1]

  早期的研究認為量子霍爾效應很難在三維體系中實現,物理學家30年來一直在追求量子霍爾效應的三維版本,但一直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結果。直到2019年,南科大的張立源團隊成功在化合物ZrTe5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8]。張立源團隊使用高遷移率低電子濃度的高質量樣品,冷卻到0.6開爾文,在大小為1.7到2.1特斯拉的磁場範圍間觀察到了量子化的霍爾電阻平臺和0縱向電阻率。在這個實驗中,電荷密度波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機制。電荷密度波是個關聯效應,可以把一個三維系統分成多層的二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疊加。

  此時,物理學家對這些新結果產生了新的困惑:觀測到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背後的定量物理機制是什麼?為什麼霍爾平臺只存在於一定的磁場範圍內?南科大盧海舟團隊提出了新的理論以解決這兩個問題[1]。在研究團隊的模型中,一個磁場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可以用來解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平臺。他們發現,磁場引發了基於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的從正常態到電荷密度波態的二級相變。此外,磁場中同時存在公度和非公度兩種電荷密度波,且在1.7-2.1特斯拉之間公度電荷密度波基態能量更低,從而解釋了此段磁場的霍爾平臺,也解釋了在2.1特斯拉以上沒有霍爾電阻平臺的困惑。

  在上世紀,物理學對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對稱性破缺的有序相變,而在本世紀,拓撲相變逐漸成為探索新物理的世界觀。本研究探索了一種連接兩個世紀的罕見情況,即同一個磁場在一個方向上誘導有序相變,但在另外兩個方向上誘導拓撲相變。

  南科大校長卓越博士後覃昉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盧海舟是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南科大物理系教授張文清,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物理系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

  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優先研究計劃、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深圳市重點實驗室、深圳市高水平大學建設亮點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南方科技大學卓越博士後基金、南方科技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上海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從二維邁向三維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拿起一張A4紙:「這個厚度最起碼已經到幾十微米了,但真正的二維是幾個原子層厚,僅有幾納米,是紙張厚度的萬分之一。」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4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原標題: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介紹深圳量子行動: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俞大鵬11月12日在「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論壇上說,「在大數據時代,量子計算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量子技術是高性能計算的終極解決方案。」在短短3年之內,該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同時擁有在國際上獨一份的石墨烯單晶,將推進產業化落地。「量子力學可以理解為讓看不見的小東西配對,從而實現對微觀世界的精確操控。這門學科一經建立,馬上投入到了原子彈、雷射、原子鐘的應用中。目前,人們對單個光子、原子、自旋等微觀粒子的操控能力已達到空前高度。」
  • 從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談霍爾效應的應用
    據央視報導,今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發布復旦大學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砷化鎘外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為》。據說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在三維空間發現量子霍爾效應。《自然》(nature)雜誌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科學雜誌之一。
  • 綜述: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新進展
    量子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重要和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科學突破。
  • 我國科學家發現三維空間量子霍爾效應的存在!
    近日,據有關報導,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而這個發現是在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的,發現一個特殊的軌道,叫做「外爾軌道」,至此,從二維到三維,其中關鍵的一步,邁出去了!
  • 看似高深的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來源:科技日報第二看臺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一百多年來都是科學家們心中的一片聖地,直到去年12月,我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才公布,人類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而近日,中國科技大學與其合作團隊在《自然》刊登論文表示,他們通過實驗驗證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發現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嫦娥四號、黑洞首照分別入選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昨天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據悉,在發現迄今質量最大恆星級黑洞的基礎上,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工作將實施「黑洞獵手」計劃,未來5年預計發現並測量近百個黑洞。(3)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描述了當磁場加載到金屬和半導體上時,電力與磁力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
  • 測發動機轉速、控制電動車速度 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但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一百多年來都是科學家們心中的一片聖地,直到去年12月,我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才公布,人類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而近日,中國科技大學與其合作團隊在《自然》刊登論文表示,他們通過實驗驗證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發現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
  • 南方科技大學:我才是深圳的大學之王!
    這所大學憑啥覬覦第一?南方科技大學,2011年誕生了。①願景:創立之初,以「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為目標,可謂豪言壯志,雄心勃勃。②掌舵人:創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⑤分數線:先看看深圳大學的分數線:再看看南方科技大學——居然比人家高出一大截,你錄取人數少也就罷了,分數線還真高!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硬核,南科大和清華中科大北大,共同入選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2月27日,有一件大喜事,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學進展,可不是科技進展.你們十大科學進展都有哪些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進展十 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南方科大那麼這十大科學進展,大部分都是中科院的,涉及到大學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大,南方科大。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南方科技大學考研信息網,南方科技...
    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預報名通知 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擬於2020年7月在深圳舉辦夏令營活動,提前選拔2021年推免碩士研究生、直博研究生和境外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量子霍爾效應與霍爾效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橫向電壓對磁場的響應明顯不同. 橫向電阻是量子化的: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據中新網1月8日消息,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新聞揭曉 探月領銜
    這10項重大科學進展分別為: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晶片、提出基於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 全國僅清華和中科大全部入選2019年十大科技進展
    這三項榜單分別是由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由教育部科技委組織評選的「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新聞—科學網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