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其實我是無法想像的,無法想像杜甫是怎樣用他並不健壯的軀體承載著一切.駕一葉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於暗流湧動的江水中,杜甫逆流而上的艱難真的是常人無法做到的.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弓著腰,低著頭,一點一滴地細數著黎民百姓的苦難,感受官場帶給自己的失望和統治者的無奈。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雖然生活是顛沛流離的但是他的心中,雖然他的生活也並不好但是他的心仍然心繫國家,他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個十分愛國的人,心繫祖國關心人民。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風起春城暮,高樓鼓角悲。
現在的杜甫在人們的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但是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猶新。「
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兒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 杜甫7歲時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徵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因為杜甫一生心繫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光環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大曆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曆四年正月,由嶽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裡,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的生活裡。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杜甫是一位不朽的詩人,是一顆永恆的明星。太多的詩句留在歷史畫卷中,他關心百姓,不顧自己,一心為國是一位愛國的詩人。他,是我們的驕傲,他在我們心中永存,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後人品味。
杜甫雖已不再人間,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是一個清廉之人,是一位君子,他的偉績永遠被歷史記載。他是人們敬仰的「詩聖。」他的品格是高尚的,是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