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書齋感受雕塑的魅力;領略「詩聖」杜甫的妙筆

2020-12-08 漢博雕塑plus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其實我是無法想像的,無法想像杜甫是怎樣用他並不健壯的軀體承載著一切.駕一葉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於暗流湧動的江水中,杜甫逆流而上的艱難真的是常人無法做到的.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弓著腰,低著頭,一點一滴地細數著黎民百姓的苦難,感受官場帶給自己的失望和統治者的無奈。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雕像,人物雕塑,銅雕製作加工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

歷史名人雕像,園林景觀雕塑,雕塑廠家
戶外雕像,鑄銅雕塑定做,人物雕塑製作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雖然生活是顛沛流離的但是他的心中,雖然他的生活也並不好但是他的心仍然心繫國家,他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個十分愛國的人,心繫祖國關心人民。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杜甫雕像,歷史文化雕塑,鑄銅雕塑定製
人物雕像,園林景觀雕塑,雕塑廠家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風起春城暮,高樓鼓角悲。

人物雕塑定製,名人雕像,銅雕製作加工

現在的杜甫在人們的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但是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猶新。「

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兒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  杜甫7歲時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徵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因為杜甫一生心繫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光環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廣場景觀雕塑,戶外雕像,銅雕製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雕塑,人物雕像,石雕定製
園林景觀雕塑,人物半身雕像,雕塑廠家

大曆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曆四年正月,由嶽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裡,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

歷史名人雕像,戶外石雕,人物雕塑製作
名人雕像,銅雕製作加工,鑄銅雕塑定製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的生活裡。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杜甫是一位不朽的詩人,是一顆永恆的明星。太多的詩句留在歷史畫卷中,他關心百姓,不顧自己,一心為國是一位愛國的詩人。他,是我們的驕傲,他在我們心中永存,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後人品味。

杜甫雖已不再人間,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是一個清廉之人,是一位君子,他的偉績永遠被歷史記載。他是人們敬仰的「詩聖。」他的品格是高尚的,是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在旅途中感知世界,在生命裡感受奇趣。歡迎大家來到旅遊與攝影頻道。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一座古樸典雅的江南園林,園內清幽秀麗、曲徑通幽,自從明朝建成以來,園林依舊保存完好。
  • 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 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圖)
    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 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圖)   隨著一聲洪亮的「啟戶」令下,杜甫草堂大門於昨日上午10時緩緩開啟,拉開一年一度「人日遊草堂」之詩聖祭祀大典的序幕。
  • 兩岸學子漫步杜甫草堂 共同領略巴蜀文化(圖)
    兩岸學子漫步杜甫草堂 共同領略巴蜀文化(圖) 2012年07月04日 22: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杜甫草堂緬懷詩聖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人日遊草堂」祭拜活動,作家阿來擔當主祭人,與來自四川省、成都市各界詩書畫學者和詩歌愛好者共千餘人一起參與其中。「人日遊草堂」祭拜活動至今成功舉辦二十五屆,祭拜先賢,緬懷詩聖,傳承中華文脈精神,是一場文人雅士聚集的詩歌盛會。
  • 首陽山下 詩聖杜甫有故園
    偃師杜甫中學內杜甫文化牆上的杜甫像  在中國,杜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他以筆寫史,人稱「詩聖」,西方學者將他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今年,是杜甫去世1250年。他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人們對他的身世卻仍難下定論。其實,杜甫的根與魂就在洛陽城東的首陽山下,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生前事與身後名,不妨到偃師杜樓看一看。
  • 正月初七「人日」 祭祀詩聖杜甫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他曾與友人高適等於「人日」--正月初七在此作詩,互表思念之情。自清朝後期開始,每逢正月初七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相偕至草堂憑弔「詩聖」杜甫,並逐漸成為當地春節期間一個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為草堂撰有一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就是記人日遊草堂的習俗。成都杜甫草堂舉行祭拜詩聖杜甫儀式。
  • 名流仙宗,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約大唐「詩聖」杜甫。說起杜甫,人們會想起很多的經典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些擲地有聲的詩句,依然響徹古今。世人尊稱杜甫為「詩聖」,這一名號還有一段特別的來歷。傳說中,杜甫是上天陳芳國的一位文星典吏,被尊為「詩聖」。天使派他下凡人間,為大唐成就文章瀚海。他以詩文聲振中土,完成使命後,還要返回天國。當時,他將九天頒下的金字詔書佩戴在身上。一次無意中路過蔥市,青蔥的渾濁氣味汙染了詔書的聖潔。
  • 杜甫草堂祭詩聖 大廟會裡共祈福
    新華社成都2月22日電  題:杜甫草堂祭詩聖 大廟會裡共祈福  新華社記者許茹  戊戌新年的杜甫草堂,春暖花香,桃李爭豔。  農曆正月初七的上午十時,在盛裝儀仗的帶領下,伴著古韻悠悠的琴聲,莊嚴肅穆的祭祀隊伍緩緩走向成都杜甫草堂內的大雅堂,主祭人著名詩人吉狄馬加儀態莊重地分別完成了淨手、奠帛、誦讀祭文等環節;大家在司儀的唱禮聲中向詩人塑像三鞠躬,以表達對詩聖杜甫的深深敬意。  「人日遊草堂」是杜甫草堂正月初七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市民參與。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5期:「詩聖」杜甫在長安
    比如英國廣播公司今年就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把杜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他在長安經歷了哪些事,留下了哪些遺蹟?9月23日,華商報文物報導融媒體傳播欄目「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了西安城南的杜甫紀念館(杜公祠)。
  • 國內有個詩聖杜甫最佳紀念地,一覽眾山小,文化人欣喜之地
    詩聖杜甫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因為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被眾多文化人所瞻仰!
  • 探尋詩聖足跡——中國良渚杜甫壯遊研究會成立~
    餘杭良渚,這方中華文明聖地,與詩聖杜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良渚範圍內的杜甫村、杜甫橋、杜甫港和杜甫廟,都承載著兩者之間美好的淵源。12月4日上午,中國良渚杜甫壯遊研究會成立。未來,良渚將以研學的形式,深入探尋杜甫曾留下的足跡。
  • 在風景如畫的西郊,「詩聖」杜甫住了4年,一座草堂卻是精神傳承
    在成都有著很多的歷史底蘊,今天協冰來到的就是在成都流傳千年的杜甫草堂。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不少聽杜甫的大名,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的名號誰人不知。那是在協冰心中,有著「詩聖」之稱的杜甫應該是那種高來高去的神仙人物,日子不說過得有多滋潤就得多滋潤,但誰能想多晚年的他卻是如此的孤苦悽涼了,只能說造化弄人,怎能料到繁華的大唐說崩就崩了。
  • 詩聖杜甫為有多火?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伊恩·麥克萊恩原本以為,杜甫只是我們中國人的詩聖,沒想到一下子變成了地球人的詩聖了。他的魅力不但跨越了時空,還跨越了語言:從古代到現代,從中文到英文。杜甫24歲那年,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但仕途之路卻頗為不順,科舉考試屢屢落第,於是便留固守長安。杜甫33歲那年,在洛陽第一次與李白相遇;當時李白44歲,剛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一個是年輕氣盛的文藝青年,一個是名揚天下的文壇大哥,杜甫自然就成了李白的小迷弟,而且一直非常崇拜。後來,聽說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還專門作了兩首詩《夢李白二首》,由此可見一斑。
  • 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詩聖」而不是別的稱號,你知道嗎?
    關於詩聖杜甫,我以為魯迅先生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的好。「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詩聖杜甫為什麼魯迅先生會有這樣的評價,我以為,正是因為杜甫的詩貼近生活,寫的就是普通百姓,普通人會經歷的事,而且語言風格來說,平實真誠,形象鮮明,通俗易懂,畫面感極強,讀杜甫的詩,
  • 詩聖仁愛濟千秋 草堂公益踐善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愛心實踐...
    將詩聖推己及人的濟世胸懷深深烙印在後人心中。千年後,「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博物館以杜甫大愛精神為內核,傳承優秀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獻愛心,行義舉,助力慈善。近年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十分關注偏遠地區青少年群體,先後走進了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勒爾村、三河村、火普村和宜賓珙縣等地,通過捐贈杜詩刻石、書籍文具、衣物和義務送課等方式開展文化扶貧,關愛未成年人成長。
  • 安逸四川徵文賞④|走進杜甫草堂,有什麼感受?
    今日推出的這篇徵文欣賞,作者生活在甘肅,曾帶著兒子專程到成都拜謁杜甫草堂。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來到四川,都會來到杜甫草堂「打卡」,這裡也是中國文學頗有份量的一個「聖地」,每年迎接著四川八方的來客。但一千人,有一千個不一樣的「杜甫草堂」,千裡拜謁,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 松尾芭蕉真的理解詩聖杜甫嗎?
    松尾是這位日本詩聖的本姓,但一般均以芭蕉直接稱呼他。)在俳句上的立場。松尾芭蕉像除了以往的文學形式,他要把外國的詩文當作營養成分,儘管當時只有中國的詩文。例如,杜甫在詩中所運用的倒裝法,芭蕉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俳句中。
  • 成都十大著名景點,杜甫草堂,詩聖杜甫曾居住在此處長達四年之久
    4.杜甫草堂唐詩聖杜甫在這裡住了四年,因為在這裡創作了一百多首詩,所以這裡也被稱為中國文學史的聖地,高聳的木臺上,有一座古甫的保護臺,其中有一百多件杜甫親自寫的木版作品,非常珍貴。3.都江堰旅遊景點都江堰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由2000多年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建成,對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歷史意義,在都江堰觀光景點可以看到伏龍觀、李冰石刻像、二王廟等,充分感受古代工程給你帶來的魅力。
  • 烏克蘭基輔舉行吳為山雕塑作品揭幕儀式
    杜甫雕像上刻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舍甫琴科雕像上刻著「既要向他人學習,也要為自己驕傲」。兩個偉大靈魂跨越時空在中烏文化之間架起了對話的橋梁。烏克蘭負責文化、青年和體育事務的副總理基裡連科在揭幕儀式上說,舍甫琴科是烏克蘭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而杜甫是中國的「詩聖」,這組雕塑矗立在基輔見證著烏中兩國人民的友誼。
  • 國內旅遊:成都「杜甫草堂」——帶你走進詩聖的世界
    成都「杜甫草堂」——帶你走進詩聖的世界在我的記憶中,自從上小學開始學習古詩起,杜甫這位大詩人就已經走進了我們的世界,雖然年齡小不能明白他所寫詩的深意,但也是背的滾瓜爛熟,還時不時的會跟親戚好友炫耀一番。後來隨著年齡漸長,也可稍稍領略詩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