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仙宗,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2020-12-21 當代歷史

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約大唐「詩聖」杜甫。說起杜甫,人們會想起很多的經典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些擲地有聲的詩句,依然響徹古今。

明朝周臣《柴門送客圖》。

世人尊稱杜甫為「詩聖」,這一名號還有一段特別的來歷。傳說中,杜甫是上天陳芳國的一位文星典吏,被尊為「詩聖」。天使派他下凡人間,為大唐成就文章瀚海。他以詩文聲振中土,完成使命後,還要返回天國。當時,他將九天頒下的金字詔書佩戴在身上。一次無意中路過蔥市,青蔥的渾濁氣味汙染了詔書的聖潔。杜甫回到家後,看到一團飛火充滿屋室,天使告訴他:「因邂逅汙濁的氣味,你的名望不會顯貴。」

杜甫。

由他寫就的詩文,只傳下來一千四百多首。由於當時杜甫的名望低落,很多詩作遺失未能傳世,成為一大憾事。野史的傳說,為後人探知前朝過往,提供了一扇窗口。

以天下為己任

古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杜甫也將仁者的胸懷賦予山水之中。「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登臨泰山,吟頌出豪雄的氣概。那是以天下為己任,即使遇到挫折都不會動搖的慷慨氣度。

昔日,孔子周遊列國,遇到很多艱難困苦,甚至暴力威脅,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因為絕糧,孔子和眾弟子被困於陳蔡之間,依然撫琴而歌。他被匡人圍困時,對弟子說:「周文王去世後,難道文德就不在我的身上了嗎?如果上天要消除這些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如果上天無意消除它,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

杜甫也曾面臨類似的境況。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在長安經歷了十年的困苦生活。十年艱辛,並沒有磨損他的信念,反而使他更加堅信自己的追求。

李白以大鵬鳥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裡。」杜甫則以鳳凰自喻,「側身長顧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勞。」「願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後世有人說,鳳凰的仁愛善予,正是詩人的自身寫照。

民胞物與的仁愛

世人評價杜甫,常常說到一個詞「民胞物與」。意思是,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都是上天所賜。由此延伸出廣泛的仁愛,既愛人,也愛一切物類,以示對上天恩典的珍視。「民胞物與」也泛指仁者的惻隱之心。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詩

通過很多詩文,可以看到杜甫的仁愛。杜甫愛妻子兒女,愛護自己的弟弟妹妹。他與妻子楊氏相濡以沫,伉儷情篤。當他身陷長安時,懷念遠在鄜州的妻子,作詩云:「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當他帶著家人避難四川,在成都草堂的生活稍稍安定後,他作詩道:「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峽蝶園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固然一時生計艱辛,他也常常作詩,溫馨地撫慰家人。

杜甫將這份真摯的心推廣到天下,形成廣博、深沉的仁愛。安史之亂,杜甫困居長安,每逢秋雨連綿,生計窘迫時,他想到的是「和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當他得知很多人被餓死時,他默念的是「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在他的筆下,他將松樹比作鄰居,可憐它被蔓草糾纏,以致生長緩慢。杜甫細膩的筆觸道出:「尚憐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甚長,永為鄰裡憐。」

詩人的仁心甚至會澤及螻蟻和小魚,「盤餐老夫食,分減及溪魚」,「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杜甫柔軟的仁心使筆下的詩句格外溫和,充滿憐憫。

廣德二年(764年)杜甫再次回到成都草堂時,作詩《題桃樹》。「高秋總饋貧人實,來歲還舒滿眼花。」一棵桃樹都會結出果實饋贈給貧苦的世人,來年還會繼續開花結果,不斷饋贈於人。他通過描寫草堂景物慨嘆世事,由此引伸出人要和燕子、慈鴉共生共榮,要和大地的一切共生。

詩人通過寫桃樹,表達出社稷正在走出兵亂,走向一統的美好結局。他在吟花看鳥之際,寄託美好的希翼。後人評價說,杜甫一生的心事都融在了這首詩中。他在草堂觀覽天下;而天下民風也都濃縮在草堂中。杜甫寫出仁民愛物之意,因此詩意深遠。

昔日,孟子說,大禹想到天下還有被水淹溺的人,就好像自己也正被水淹著一樣;稷想到天下還有飢餓的人,就好像自己也正挨餓一樣。仁慈的先人對他人的痛苦常常感同身受。

杜甫能將胸懷放寬於天下,以稷契自喻,也正是因為他有一顆廣博的仁心。這顆廣博的仁心,使他看待天地的視覺非常寬闊。在他的心中,世間萬物都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都沐浴在無限的仁愛之中。

相關焦點

  • 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全部寫進這首詩裡,不愧是千古名詩
    杜甫是唐朝的一個偉大詩人,一生寫實,因此他的詩歌,基本上都能當作史書來讀,所以後人們會稱他的詩為「詩史」。他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自己是一介小官,卻非要操著皇帝大臣一樣的心,所以後人們會稱他為「詩聖」。讀杜甫的詩歌,尤其是晚年詩歌的時候,縈繞在我心頭的,始終是杜甫拿眉頭緊鎖,愁緒滿懷的樣子。拿他和青年時期的杜甫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 詩聖仁愛濟千秋 草堂公益踐善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愛心實踐...
    這份樂善好施,幫助他人的「仁愛」精神構成了重要的歷史基因,讓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千年前,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詩聖推己及人的濟世胸懷深深烙印在後人心中。千年後,「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博物館以杜甫大愛精神為內核,傳承優秀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獻愛心,行義舉,助力慈善。
  • 正月初七「人日」 祭祀詩聖杜甫
    成都杜甫草堂吟詩賞梅過「人日」 明蜀王朱椿開祭祀杜甫先河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晉人董勳《答問禮俗說》云:「正月初一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七日為人。」A-A至宋以來,每年文人墨客紛紛來到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杜甫。明清時期,這一祭拜活動流傳更廣。據史料記載,明初蜀王朱椿就開祭祀杜甫之先河。
  • 杜甫草堂緬懷詩聖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人日遊草堂」祭拜活動,作家阿來擔當主祭人,與來自四川省、成都市各界詩書畫學者和詩歌愛好者共千餘人一起參與其中。「人日遊草堂」祭拜活動至今成功舉辦二十五屆,祭拜先賢,緬懷詩聖,傳承中華文脈精神,是一場文人雅士聚集的詩歌盛會。
  • 走出書齋感受雕塑的魅力;領略「詩聖」杜甫的妙筆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說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確,作為唐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面對詩仙和詩聖,可能許多人更喜歡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而對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敬而遠之。但我認為,比起李白天馬行空,自信奔放的浪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其詩中體現的現實關懷精神,更值得人們頌揚和傳承。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5期:「詩聖」杜甫在長安
    比如英國廣播公司今年就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把杜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他在長安經歷了哪些事,留下了哪些遺蹟?9月23日,華商報文物報導融媒體傳播欄目「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了西安城南的杜甫紀念館(杜公祠)。
  • 首陽山下 詩聖杜甫有故園
    偃師杜甫中學內杜甫文化牆上的杜甫像  在中國,杜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他以筆寫史,人稱「詩聖」,西方學者將他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今年,是杜甫去世1250年。他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人們對他的身世卻仍難下定論。其實,杜甫的根與魂就在洛陽城東的首陽山下,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生前事與身後名,不妨到偃師杜樓看一看。
  • 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詩聖」而不是別的稱號,你知道嗎?
    關於詩聖杜甫,我以為魯迅先生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的好。「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詩仙和詩聖也是一樣的啊!」對於詩人而言,道理不也是這樣,浪漫到極致的李白,脫離的凡塵,羽化而登仙,寫人間百味的杜甫,和我們一樣腳踏實地,煙火氣十足,當然適合被稱為「詩聖」。
  • 一個詩聖,一個詩意不朽的人,為什麼杜甫窮困潦倒
    他們的標題是「詩仙」,標題是「詩聖」,其他人只需要從遠處看他們,他們從內到外的天賦就是告訴我們他們是稀有的「詩詞奇才」。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們,他們的生活經歷卻是完全不同的,李白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在旅行和交朋友,然而杜甫的生命總是與「漂泊」分不開的。為什麼這兩種繪畫風格有如此大的差異?
  • 杜甫唐詩句句誇李白,三四句10個字連用2個典故,無愧詩聖之名
    盛唐短短幾十年,同時誕生了詩仙和詩聖兩大著名的詩人,令人嘆為觀止。而且詩仙詩聖彼此之間交往還不少,實在是古典詩詞發展之幸。他們兩人詩詞酬和碰撞的火花,多少年來一直讓人們津津樂道。杜甫和李白兩個人的友誼是非常動人的。
  • 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 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圖)
    成都杜甫草堂祭拜詩聖 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圖)   隨著一聲洪亮的「啟戶」令下,杜甫草堂大門於昨日上午10時緩緩開啟,拉開一年一度「人日遊草堂」之詩聖祭祀大典的序幕。
  • 杜甫草堂祭詩聖 大廟會裡共祈福
    新華社成都2月22日電  題:杜甫草堂祭詩聖 大廟會裡共祈福  新華社記者許茹  戊戌新年的杜甫草堂,春暖花香,桃李爭豔。  農曆正月初七的上午十時,在盛裝儀仗的帶領下,伴著古韻悠悠的琴聲,莊嚴肅穆的祭祀隊伍緩緩走向成都杜甫草堂內的大雅堂,主祭人著名詩人吉狄馬加儀態莊重地分別完成了淨手、奠帛、誦讀祭文等環節;大家在司儀的唱禮聲中向詩人塑像三鞠躬,以表達對詩聖杜甫的深深敬意。  「人日遊草堂」是杜甫草堂正月初七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市民參與。
  • 松尾芭蕉真的理解詩聖杜甫嗎?
    松尾是這位日本詩聖的本姓,但一般均以芭蕉直接稱呼他。)在俳句上的立場。松尾芭蕉像除了以往的文學形式,他要把外國的詩文當作營養成分,儘管當時只有中國的詩文。例如,杜甫在詩中所運用的倒裝法,芭蕉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俳句中。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
  • 國內有個詩聖杜甫最佳紀念地,一覽眾山小,文化人欣喜之地
    詩聖杜甫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因為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被眾多文化人所瞻仰!
  • 詩聖杜甫荊楚失蹤之謎
    杜甫學識廣博精醇,卻屢舉進士不第;他雖具有維護和鞏固唐封建王朝的政治抱負,然貧困潦倒,終不得志。安史之亂暴發,尤其在天寶十五年(756)以後,他目睹唐王朝政治黑暗混亂,人民饑饉流離,乃以詩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同情人民的疾苦。
  • 杜甫春天遠望,一句「國破山河在」,盡顯憂國憂民之心
    但對於杜甫來說,官場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難以忘懷的了,不過仔細想想,要不是生命中遭遇了這些挫折,哪還會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這樣的稱號。沒有憂慮的杜甫,便不再是杜甫,若不是客居長安十年,一生輾轉流離,杜甫也寫不出這等好詩,沒有這些,「杜甫」也許只是歷史上一個沒多大名氣的詩人而已。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在香港。洋人也來遊覽「豆腐」草堂有「詩史」「詩聖」之稱的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一是成都,那裡有草堂。西方學術界對中國詩聖向來有興趣,雖然其濃度遠比不上中國之對英國「國寶」莎士比亞。今年春天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頗獲好評,編導講述詩人的生平,鏡頭自然有聚焦於成都,還把觀眾帶到杜甫去過的其他地方,計有西安、鞏義、曲阜、成都、洛陽、天水、夔州、長沙、平江等。
  • 李澤厚:以杜甫為「詩聖」的另一種盛唐之音
    那就是以杜甫為「詩聖」的另一種盛唐,其實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文章節選自《美的歷程》(李澤厚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7)。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前不久在英國熱播,也引起國內眾多讀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