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中央電視臺《詩行天下》欄目來到南京理工大學水杉林,專門拍攝了該校二月蘭詩社的詩歌活動。40餘名詩社成員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拍攝,接受了訪談。
南京理工大學二月蘭詩社成立於2013年4月7日,隸屬教育部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接受南京理工大學藝文部管理。詩社聘請校藝文部周曉主任為名譽社長,聘請校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評論家、詩人張宗剛博士為指導教師。詩社成立至今,已成功主辦第六屆二月蘭和平文化節「博愛?和平」南京詩人詩歌朗誦會、協辦「金陵五月風?五月詩會」,圓滿舉辦詩社Logo徵集大賽、出版社刊《棠棣》創刊號,在校內外產生良好影響。
此次拍攝,時間長達四個小時。在張宗剛博士的帶領下,詩社同學們手執社刊《棠棣》,一來一往,吟詩唱和,彼此互動點評,不時展開熱烈爭鳴,氣氛十分動人。作為詩社成員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棠棣》以其新穎大氣的設計風格和精彩紛呈的詩文,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引起了央視攝製組的興趣,攝影師的鏡頭頻頻聚焦於《棠棣》。大家笑著說,這一天的拍攝,真正的主角,其實是社刊《棠棣》。在央視李勇峰導演獨具創意的安排下,全體詩社成員齊聲朗誦起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回鄉》:「金陵子弟江湖老/孺慕何曾一日消/鄉愁問我長几許/雉堞隱隱繞三遭/玄武荷香接六朝/紫金陵墓矗清高/試登閱江樓上望/長江天際來滔滔/江南柔情寄崑曲/江北俠氣逐風沙/我本燕子磯頭燕/駭浪一生阻海峽/從今四海為家日/尋常巷陌是吾家」,形成感人的氣場,彰顯南理工濃鬱的詩歌氛圍。最後,張碧瑤等八位同學身著漢服吟唱起《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聲情並茂的才藝表演,令人耳目一新,被牢牢定格在攝影師的鏡頭中。
李勇峰導演近年從事紀錄片創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博物館》《江之南》《為明天奠基》《光輝的歷程》《中華巧女》《崛起》《大江入海流》《鳳凰涅槃》等,曾獲第22屆金鷹電視節優秀紀錄片獎、中國教育電視協會最佳紀錄片獎、第23屆金鷹電視節特別榮譽獎、中國教育電視協會最佳紀錄片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十佳紀錄片獎等。此次拍攝活動得到了南理工黨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二月蘭詩社的成長,離不開該校藝文部的一路呵護;詩社取得的一系列成績,也正彰顯了南理工藝術文化素質建設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月蘭和詩歌,業已成為南京理工大學兩張最為有名的人文名片。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於2009年3月正式掛牌成立,系目前國內理工院校中唯一的詩學研究中心;中心成員包括樹寧、江雪、黃梵、馬永波、張宗剛5人,張宗剛為中心主任。中心的成立,被視為南理工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徵。該中心成立五年來,充分憑藉一所「211」
名校的平臺,認真舉辦了多場詩歌朗誦會和研討會,努力弘揚詩教傳統,傳播詩歌文化,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反響,有效地擴大了南理工的人文影響力和校園美譽度,從一個獨特角度展示出該校的文化軟實力。南理工詩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南理工詩人群」的崛起,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與文化現象,南理工因此而獲「詩歌大學」美譽。在南京這座「詩歌之城」裡,誕生了南京理工大學這樣一所「詩歌大學」,確實別具意義。
另據最新消息,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橫溪創研基地和南京理工大學二月蘭詩社橫溪創作基地擬於近日掛牌成立,地點設在有南京「最後一塊寶地」之稱的風景如畫的江寧區橫溪鎮。其中,南京理工大學二月蘭詩社橫溪創作基地的成立,使得該詩社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自己的創作基地的高校社團。(光軍 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