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雪梨般若寺住持般若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11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陝西省組委會承辦,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協辦的「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與會大德專家圍繞會議主題「祖德流芳,共續勝緣」,深入研討漢傳佛教祖庭文化的發展、繼承和弘揚。推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對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澳大利亞雪梨般若寺住持般若法師出席研討會並提交了題為《漢傳佛教南天緣中國僧伽薪火傳——淺談漢傳大乘佛教在澳洲的發展和現狀》的主題論文,般若法師在論文中系統介紹了佛教在澳大利亞傳播的歷史、漢傳大乘佛教在澳大利亞的發展現狀。鳳凰佛教選編了般若法師論文的主要觀點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總領事館後花園的庭院上懸掛著一塊匾額,書寫了四個中文字「赤縣南天」。赤縣指華夏、中國、中土。南天,指南邊,意思就是大使館代表著中國,太平洋上「南邊的中國」。
我們今天所住的地球隨著科技進步,通訊聯絡快速發展,交通工具發達,人類的生存空間正在一天一天地「變小」,任何一個角落的事件都會影響到全世界。今天東西方和新舊文化之間接觸與激蕩,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特別是政治的互相交流,經貿的互相往來,以及宗教之間交流和文化的推廣,使世界成為了「地球村」。
澳大利亞,建國歷史才兩百多年,澳大利亞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而佛教傳入澳洲的歷史也很短,但是,佛教在澳大利亞的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傳入就百來年歷史,發展卻是非常迅速,成為澳洲第二大宗教,每年增長排第一。
澳洲是一個主要以歐裔移民組成的新興國家,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以耶穌教為主要宗教。佛教傳入澳洲,主要是隨著亞洲人旅居澳洲而帶入。
相傳在十九世紀澳洲建國早期淘金時代,佛教便由遠處跋山涉水而來的亞洲人帶入。1882年,錫蘭有一艘275人的商船移民至昆士蘭省的馬凱(Mackay),這是第一批進入澳洲的佛教徒。1890年,錫蘭另一批移民者約五百人來到昆士蘭的沙士得(Thusday)島,建立澳洲第一所佛寺,種植了第一棵菩提樹,現今該佛寺已改為郵政局,但菩提樹仍在。當時,由於亞洲人在澳洲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極少,加上種族歧視和語言隔閡,亞洲佛教徒只在自己的社團圈子裡舉行佛教儀式和活動,佛教並沒有流傳到主流社會(即歐裔移民所組成者,佔人口大多數的社會)。
到了二十世紀,佛教逐漸引起歐洲西方人的注意,研究佛教的西方人士日漸增多,其中一些個別研究佛教的西方人移民澳洲,並且開始在澳洲的主流社會中傳播佛教,由於他們精通英文,能夠將佛教的要旨傳達給澳洲的歐裔人士,對於佛教在近代澳洲廣為傳播,達到啟蒙和奠基的作用。
隨著亞洲移民的逐漸增多,以亞洲佛教信徒為主,兼帶極少數量的澳洲西方人所組成的社團逐漸形成。1951年在美國出生,後來到錫蘭出家的比丘尼達摩珍納法師,以七十高齡首度到澳洲弘法,停留十一個月,是澳洲佛教最早的開拓者之一。1952年,達摩珍納離澳赴美,後來再度到澳洲弘法,1953年,在墨爾本成立「維多利亞佛學會」和北雪梨的「新南威爾斯佛學會」。往後幾年,其他團體也在各州的主要城市和鄉鎮相繼設立,例如1959年在雪梨成立的「澳洲佛教聯合會」,出版《今日佛教》季刊。近十幾年來,由於澳洲吸收了很多來自東南亞及香港、臺灣地區的移民,當中不少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有很多是民間拜佛燒香的信眾,他們或組織佛教團體,舉辦佛教活動,或建立寺院,弘揚佛法。據澳洲聯邦政府移民多元文化及人口研究局在1991年所作的調查中顯示,澳洲的佛教徒人數在十年內增加三倍,使佛教成為澳洲發展最快的宗教。
澳洲首座漢傳大乘佛教寺院創立之路
1977年的夏天,在澳洲中華佛學研究所瘳常惺居士的協助下,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藏慧法師,帶著師父白聖長老的使命來到澳洲,白聖長老鼓勵他把佛教傳到澳洲這個「佛教沙漠之地」。法師起初在澳洲中華佛學社弘法,1979年,因健康因素而告暫停。康復後,先於Redfern租了一簡陋的小屋,隨緣度眾,法師性格堅毅,不輕易求人,在澳洲異鄉國度生活,一度因經濟困難,因而到郵局工作以維持生活。在此時,法師亦開始幫助難民子弟,作學業輔導,此為後來華藏寺課業輔導中心的開始。
1981年,在白聖長老的鼓勵下,法師開始著手創建華藏寺。1984年12月16日,華藏寺籌備委員會成立,擬定華藏寺章程草案,希望將華藏寺推向一個更有組織,更規律化的紀元。1985年5月19日華藏寺正式成立以上藏下慧法師為住持和尚,希望協助澳洲佛教的弘揚,推動澳洲社會的多元化教育,促進佛教徒及其他宗教團體及澳洲人士之間的了解及友誼,提供福利服務於所需者,並發展寺院以方便各類活動的組織工作。
1985年,華藏寺遷至Homebushgm現址,1986年,首次向市政廳呈上寺院發展計劃,但卻在不能利便公眾的理由下被回絕。由於公眾對佛教認識的不足,此申請引起當地居民一場激烈爭論。地方報紙也發表了不少評擊這項計劃的文章。為了爭取一塊合法的生根之地,華藏寺課業輔導中心的學生全體出動,沿戶敲門拜訪解釋,以求公眾的諒解與支持。根據市政廳的記錄,市政廳開會前收到890封支持興建計劃的信及840人的集體籤名贊興建華藏寺計劃,反對的信僅有25封,籤名亦只有273人,然而市政廳仍然不予批准。
1989年5月15日至17日,法庭連續三天聽取雙方律師的陳述。在三寶的加被下,土地及環境法庭終於在6月1日宣布批准華藏寺的興建,為澳洲佛教創下先例,開闢出一條平坦的道路。在此宣判時,法官說道:「許多反對者強調他們並非種族歧視,而我也不願意反對佛寺的建設來判斷一個人是種族歧視。但是,一些直接或間接的證據說明,反對的聲浪將不會如此激烈。諸多證據也證明,許多佛教徒期望能有所佛寺讓大家同聚共修。華藏寺雖處於住宅區,但教堂與教育設施在住宅區是許可的。雪梨的許多住宅區裡都有教堂。華藏寺的斜對面即有一所教堂,在這地區佔地最大同時最明顯的建築物即是Homebush中學,我希望,也深信,反對此項計劃的公眾,隨著時間的流逝,亦能像他們接受現有的教堂一樣接受華藏寺。」法官的公正和清廉,維護正義,尊重佛教徒的意願,堅持正理,使得華藏寺終於成功得到通過。
1990年6月6日,華藏寺的建築計劃批准通過。同年9月26日,華藏寺註冊成為法人組織,並於11月7日,獲準成為慈善團體。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鬥,華藏寺終於興建完成,並於1992年12月6日正式開幕啟用。
中國著名的佛教學者,曾於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等處任職,研究弘一大師的專家,林子青先生的女兒於1991年訪問澳大利亞,專程拜訪了藏慧法師,藏慧法師向她介紹了華藏寺建寺的因由,並讓她轉達對林子青先生的問安,特別委託,請當時中國佛教協會的趙樸初會長能為華藏寺題寫寺匾。趙樸初會長被藏慧法師在澳洲弘法的精神所感動,欣然同意,為華藏寺題寫了「華藏禪寺」四個字。這標誌著,由來自漢地的華僧,在澳洲這個西方社會,開啟了漢傳大乘佛教的弘法事業,同時也開啟了澳洲佛教與中國大陸佛教的之間的交流。
中澳佛教交流:把漢傳佛教帶到澳大利亞
1960年代與1970年代後,大乘佛教開始進入澳州。1961年,宣化上人來到澳洲,上人希望把佛法帶到澳洲,但是當時移民的華人很少,澳州華人社區的力量很薄弱,也沒有多少人給他支持,另外由於語言的障礙,白人澳人對他的支持亦十分有限,於是上人在澳洲短暫停留之後,不得不轉道美國的加州,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寺院——萬佛城。20世紀90年代,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法師、玉佛寺方丈真禪法師、九華山仁德法師等大陸高僧先後到澳洲訪問並弘法;1993年深圳弘法寺開山祖師本煥長老訪問澳大利亞,1995年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訪問澳大利亞,之後,中國大陸年輕一代的法師,如廈門南普陀寺的濟群法師、上海玉佛寺的覺醒法師等先後應邀來到澳大利亞弘法,訪問交流。
2013年3月26日至4月2日,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陝西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應邀請訪問澳大利亞並進行了一個星期的文化交流和弘法,學誠法師和來自「福建莆田廣化寺的澳洲法師們親切交流」,稱讚他們是「澳洲弘法的『先驅』」。
2014年5月19日,應澳大利亞政府及觀音佛教協會的邀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方丈道慈法師將率團對澳大利亞展開一系列觀音文化交流活動。道慈法師還將為澳洲普陀山寺廟聖靈島分院選址進行了指導,推進分院的順利落成。
2016年4月8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法師抵達墨爾本,展開為期7天的澳大利亞之旅,4月10日,澳大利亞第一座本煥塔在墨爾本明月居士林正式啟建。印順法師與來自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和黨派要員、247個華人團體領袖共2000多人共同成就這一盛事。這座本煥塔是由澳大利亞華人自行籌資來建造的,足見本老在他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2006年6月11日,千年古剎少林寺迎來了來自澳大利亞的客人——由澳洲少文市市長格瑞•瓦特森率領的政府代表團一行。澳洲的貴客人是來出席少林寺與該市市政府籌建「少林禪武中心」籤字儀式的。根據協議,該市將把1.8萬畝有著美麗風景的土地以出讓的形式贈與少林寺永久所有。據介紹,這是少林寺首次在海外擁有的最大面積的土地。
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藏慧長老創建的雪梨華藏寺與福建省莆田廣化寺,福建佛學院之間開啟的佛教交流。先後陸續有一大批「莆田廣化寺的法師」來到澳洲訪問、交流、弘法、住持道場,安僧立命,使中國佛教三大語系之一的漢傳佛教薪火相傳,弘法澳洲。
澳大利亞,既不是佛教的發源地,也不是佛教發展傳播經過的路線,不是陸路傳播經過的路線,也不是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但是,佛教卻在二千五多百年以後的『末法時代』漂洋過海傳到了這裡。在這個四面環海,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佛教在這兒生了根,發了芽,開了花。這其中有多少佛教的高僧大德在這兒灑下了熱血。在這個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環境下,作為一個三語系之一漢傳佛教僧青年的我來說,深知自己處在這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
佛教是針對「有情眾生」而設的宗教,佛法是解決眾生煩惱苦痛的智慧法藥。我們常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眾生是我們教化的對象,而菩薩就是眾生的守護神,我們每一位佛教徒,都應該效仿玄奘大師西行的精神,時常提起古大德的「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悲言與警示。佛教徒是沒有國界之分的,佛法的真理也是一味的,作為三大語系之一的漢傳佛教僧伽,我們有緣來到異國他鄉,我們更是擔著很大的使命,那就是為佛教而獻身,為佛法能傳播全世界,為令眾生開迷啟悟而發願。
我相信佛法,這個點亮迷茫眾生心靈的明燈,需要我們去傳播他,點燃他,真正的使佛法灑向全球,灑向每一個角落,因為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我相信有佛法傳播的地方,一定是和諧與安寧的!這也正是佛教今天能在澳大利亞傳播並且得到發展,在這個國土生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