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朝鮮半島存在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和南部的大韓民國。我們對七十多年前那段抗美援朝戰爭也並不陌生,但是朝鮮半島為何要一分為二,最開始的源頭在哪裡?恐怕好多人說不清楚。
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這一切竟然來源於一位年輕人的筆,他的筆輕輕一划,朝鮮半島從此開始了分裂的命運,而且,這位年輕人在此之前卻從未到過朝鮮。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且聽我細細道來。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亞洲人民的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戰爭也進入最後階段。此時有「晨曦之國」美譽的朝鮮仍然在日本的佔領中,而入侵中國的日軍已經接近崩潰。8月8日,蘇聯召見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宣布對日作戰,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作戰,摧枯拉朽,很快,一支蘇聯紅軍隊伍越過中國東北開向朝鮮。
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是國民黨政府,是美國的盟友(雖然當時關係遠沒到很親密的程度),中國也算是美國的影響範圍。但是朝鮮就不同了,美國在以前從未涉獵朝鮮。
由於意識形態的差別,美國和蘇聯雖然在抗擊法西斯上是同盟,但是美國也深知,蘇聯早晚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美國事先顯然沒有想到蘇聯竟然分兵開向朝鮮,而且動作如此快,自己也從未在朝鮮問題做過充足的準備。
看到蘇聯軍隊進入朝鮮,美國十分擔心,擔心朝鮮也變成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是此時的美國卻有一個最大的劣勢:美國在朝鮮本土和周邊附近並沒有軍隊,離此最近的美國軍隊也在千裡之外的衝繩島。
朝鮮本土和附近沒有本國的軍隊,美國卻又不願眼睜睜看著朝鮮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怎麼辦呢?
本文是歷史魏來獨家原創,抄襲必究!
最終這個任務竟然落到一個從未到過朝鮮的年輕人身上。
1945年8月9日晚上,美國陸海空三軍的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重點就是研究如何保護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勢力和利益。當時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屬下有一個叫迪安·裡斯克的年輕軍官提出,派兵來不及,搶在蘇聯之前佔領朝鮮顯然不可能。
這個年輕人沒曾想自己隨便一體,竟然給自己帶來任務,也給自己自己帶來了機遇。
美國的國防部長助理覺得迪安·裡斯克這位年輕人說的很有道理,就要求迪安·裡斯克和另外一名年輕軍官去休息室儘快拿出方案,而且三十分鐘之內必須搞出來,還要求方案既能符合軍事現狀,還能保護美國的利益不受損害。
三十分鐘,而且還是如此大的事情,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兩個人坐在休息室發愁了。兩個人對著朝鮮地圖發呆,迪安·裡斯克和另外一名年輕人腹黑兔中的朝鮮一無所知,因為他們在此之前都從未到過這個國家。
不過迪安·裡斯克這個年輕人卻天生有個好腦子。他深知,美國在朝鮮沒有軍隊,最近的美軍也在千裡之外。如果美國提出對朝鮮的要求過分了,蘇聯絕不會答應。
怎麼辦呢?迪安·裡斯克眼光就在地圖上不停的搜尋,揣摩地圖上的山川河流走向,經過琢磨和分析,這位年輕人用一支紅色的鉛筆在朝鮮半島靠近中間的地方劃出一條線。
隨後,迪安·裡斯克將自己的想法報告給上級。提議:北邊的由蘇聯控制,南邊的由美國控制。
迪安·裡斯克的理由是:美軍遠在千裡之外,提出全部或者大部分控制朝鮮,顯然不現實。而蘇聯進入朝鮮,短時間內基本上也是只控制與中國接壤的北部地區,蘇聯想控制朝鮮半島南部尚需時日,對於朝鮮半島南部,美國還有時間。這樣將朝鮮一分為二,北部給蘇聯,南部由美國控制,既符合現實,由於在二戰中美國對蘇聯的支援,蘇聯也很有可能同意。
果不其然,蘇聯方面對這個建議沒有反對。就這樣,朝鮮在短短三十分鐘內,就由一個從未到過朝鮮的年輕人用筆劃成了兩部分。現在的朝鮮半島仍然是兩個國家,根源就在這裡。
這條鉛筆線,與今天的三八線高度重合,而這個年輕人也因為這一筆迎來了自己的機遇,他在後來的甘迺迪和詹森兩屆美國政府中都擔任了國務卿。
看似一筆,卻改變了朝鮮的命運,這就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