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政權,有幾個都是漢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和朝鮮的糾葛

2020-12-11 途中也有一片天

朝鮮作為我國的近鄰,很多人都認為朝鮮的建立者為當地人,是屬於外族之人,但是事實上在高句麗之前還存在著兩個中國人所建立的政權。這兩個政權一個是箕子朝鮮,一個是衛滿朝鮮。

這兩個政權作為朝鮮或者說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出現時間較早,二者先後統治了北部朝鮮長達一千多年,影響深遠。

如今很多韓國人和朝鮮人都拒不承認,但是在漢代歷史的記載中卻非常清楚地展現了這兩個朝鮮政權和中原王朝的交流。

首先就是箕子朝鮮,箕子朝鮮政權大約存在了一千年,乃是紂王的叔父箕子建立的。在武王伐紂之後,箕子不願意做周王朝的子民,便決定帶領一部分商王朝的遺民離開周王朝。當時箕子帶走的百姓大約有五千人左右。

這些人來到朝鮮之後,為當地的土著居民帶來了豐厚的先進知識和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朝鮮地區的發展。

對於箕子朝鮮的發展其實相對是穩定的,因為在周王朝得知箕子在朝鮮地區建立政權之後。

周武王便冊封箕子為朝鮮王,之後朝鮮邊和周王朝有著很深刻的聯繫,雙方一直都是以附屬國的形式相聯繫。

箕子朝鮮雖然是周王朝的蜀國,但是卻幾乎未曾參與過周王朝的任何內政。即便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箕子朝鮮的身影也非常少。

但是和中原王朝的聯繫卻從未斷絕,先後的周王朝、秦朝、漢朝初期,箕子朝鮮都和中原保持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箕子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對朝鮮的開發,同時箕子朝鮮也是朝鮮半島地區第一個有組織的政權,意味著其擺脫了之前的蒙昧時期。箕子帶去了種植技術、禮樂制度等,使得朝鮮半島的文明迅速發展。

在箕子朝鮮之後,是衛滿建立的政權。這主要和燕王盧綰的謀反有關,燕王盧綰謀逆事發,盧綰便逃到了匈奴。

一統北逃的還有其大臣衛滿,但是衛滿卻逃到了當時的箕子朝鮮。衛滿當時受到了箕子朝鮮王的優待,但是衛滿卻出爾反爾,背叛了箕子朝鮮。

在最初來到箕子朝鮮的時候,衛滿受到了重用,並且賜予高官,鎮守箕子朝鮮的西部地區。然而衛滿最終倒戈相向,攻佔了箕子朝鮮的首都,建立了衛滿朝鮮。

漢朝初年對於這個衛滿朝鮮的態度一直都比較曖昧,一方面忌憚他在北部的威脅;另一方面漢初疲憊,需要休養生息,又需要和其約好。

最終也是漢朝和衛滿朝鮮選擇和談,雙方約定衛滿朝鮮為漢朝屬國。漢朝為衛滿朝鮮提供相應的幫助,而衛滿保證北方地區的安定。並且雙方之間通商、使節往來,不得缺少。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關係就越來越緊張了,衛滿王朝不滿於做小弟,屢次阻礙他國使節經過朝鮮朝見漢朝。

這使得漢武帝即位不滿,加上衛滿朝鮮竟然發動軍隊突襲遼東,殺死了都尉涉何。最終引發了漢武帝的怒火,派遣水陸大軍五萬人去攻打朝鮮。

最終也是一舉拿下了朝鮮王城,將朝鮮王和其大臣殺掉。在這之後漢武帝在朝鮮設立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將朝鮮徹底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之中。

在這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中朝鮮都是由漢王朝統治的。知道高句麗崛起之後,才逐漸從漢王朝的統治中脫離。同時也是因為漢末內亂無限無暇顧及那裡的得失。

總結:其實這裡所說的兩次由漢人建立的朝鮮政權,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其實並不是朝鮮半島的全部。這兩個政權的轄區在朝鮮半島主要是佔據了北朝鮮地區,剩餘的疆土是在今天的東北一帶,地域相當廣泛。

這裡不僅僅是朝鮮政權是由漢人所開始的,更多的是漢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不論是箕子朝鮮還是衛滿王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漢文化的傳播,使得當地的發展速度加快。

相關焦點

  • 中原王朝為什麼不吞併朝鮮,是朝鮮太窮嗎?
    看似如此,但當我們翻開地圖發現,並非如此,從中原一小塊地方向四方徵戰,東抵大海、西至高原、北至苦寒之地、南到瘴氣密布的雨林。可以說,東亞最好的一塊地盤都囊括進來了。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不管是漢唐盛世還是元清入主中原,唯獨與我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始終沒有被中原王朝納入版圖,大多是作為附屬國存在。那中原王朝為什麼向東西南北拓展到極致時,卻沒有一個朝代想要完全吞併朝鮮呢,是朝鮮太窮嗎?
  • 中原漢族政權的千年死敵,東北少數民族變遷史和五次南侵戰爭,契丹...
    在中國歷史上,東北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千百年來,它孕育了很多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鮮卑、契丹、女真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和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早已載入史冊,甚至打遍半個地球的蒙古政權也誕生於這裡,而後才慢慢地西遷。他們建立的政權之多,統治中國北方時間之久,是任何一個區域都比不了的,他們能徵善戰,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光輝和榮耀,但也給中原王朝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 朝鮮王朝為什麼在14世紀以後對中國實行「大事」的國策?
    不過,這一政策的形成自然有一個過程。朝鮮王朝是由武將李成圭的叛亂而不是朝鮮王朝建立起來的。高麗與元朝有著特殊的宗藩關係,不像後來的明清那樣有名無實。明清兩朝基本不幹涉朝鮮內政。但由於元朝使用武力和威懾手段,高麗的內政深受蒙古人的牽制。高麗的儲君需要先到元朝接受蒙古教育,然後再返回王位。而且,娶前蒙古公主,對高麗王朝的政治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 區分:高句麗 高麗 朝鮮
    也可以說,高句麗人至遲在漢武帝時已生活在玄冤郡內,成為漢政權管轄之下的編戶齊民。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麗人在他們居住的中心地區建立起民族政權,儘管稱高句麗國,一直也沒有脫離漢玄冤郡和遼東郡的管轄區域。隨著中原政權更迭,對北方管理機構及政策的變化,高句麗 政權在玄冤、遼東地區發展、擴張,始終沒有改變其作為我國東東 北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的性質。
  • 為什麼中國的大多數朝代,都沒有吞併朝鮮半島?
    漢四郡隨後,朝鮮半島先後經歷了高句麗時期、新羅時代、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時期,不過,這些朝鮮半島的政權雖然大多數臣服於中央王朝,但的確保持了半獨立的地位,多數中央王朝也的確沒有吞併朝鮮半島的想法和行動在歷代王朝中,也並非沒有征服朝鮮半島的王朝,但是朝鮮半島不但不能為中原王朝提供多少利益,反而因為駐軍和路途遙遠,靡費巨大。在明末清初,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後金政權,也曾徵服朝鮮半島,雖然後金也對朝鮮半島進行了攤派,讓他們提供糧食等戰略物資,但卻並沒有將其納入統治範圍,依然讓朝鮮半島保持的半獨立的地位。後金對朝鮮半島的態度,其實也代表了絕大多數王朝的想法。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公元7世紀左右,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公元10世紀,新羅大將王建發動政變,建立了「高麗王朝「,並統治至公元14世紀末。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了朝鮮王朝,史稱」李氏朝鮮「。
  •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朝鮮王朝承認中原王朝為自己的宗主國,因為這樣不僅避免了自己被吞併,還能在受到外敵入侵時得到中原王朝的有效保護。在1592年和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政權企圖吞併朝鮮半島,兩次侵入朝鮮,朝鮮瀕臨亡國。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打敗了日本,使朝鮮王朝得以光復國土,否則,朝鮮王朝早在立國200多年後就不復存在了。
  • 從中原到東北、從遼西到朝鮮半島,武王滅商後箕子為何東走朝鮮?
    箕子像距今三千餘年的商朝末年有這樣一個人,他盡全力輔佐商紂王帝辛,對殷商王朝赤膽忠心。武王滅商後,西周的開國君主姬發對他尊敬有加,希望他能為西周效力。可是,對殷商的仁義與忠誠使他無法效忠於西周。最後,他遠離政治中心,東走朝鮮,建立了箕子朝鮮政權。他就是「商末三賢」之一的箕子。一份忠義抉擇:箕子建立箕子朝鮮箕子是殷商貴族,是商紂王的近親,同姓「子」,名叫胥餘。
  • 「韓」和「朝鮮」哪個名稱更古老?實際上都是中國人起的稱呼
    但是,朝鮮半島出現文明後,因為慕華思想很重,所以半島政權一直就用「朝鮮」作為自己的稱呼,而中國方面後來也接受了這個國號。不過,從周朝至漢朝的中國史書中,「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而且,除了前期的箕子朝鮮(存疑)和衛滿朝鮮(朝鮮半島信史開始),朝鮮半島有1000多年並未使用「朝鮮」作為正式國號。「朝鮮」僅僅是一種美稱,有點像中國的「華夏」。
  • 古高句麗與古高麗朝鮮是一回事嗎?
    西漢設立的漢四郡就在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以及西漢設立遼東四郡的時候,朝鮮南部為蠻夷地區,是現代朝鮮人的祖先辰韓、馬韓、弁韓的活動區域。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屬於化外之地。西漢後期,國力衰退,北方少數民族趁勢南下,原居住我國松花江一代的扶餘人(屬於穢貊人)南下進入西漢的遼東四郡地區,開始建立其高句麗國,後來隨著兩漢政權的交替,以及中原地區的動亂,高句麗逐漸佔據了整個西漢四郡地區,擴展了高句麗的版圖,但是直到五胡亂華的東晉十六國時期,高句麗一直與中原王朝交好,並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這與三韓部落發展而來的新羅和百濟有著明顯的不同
  • 宗藩關係影響東亞文化圈:越南和朝鮮為何建立起「小中華」體系?
    「夷夏理念」催生的文化認同實際上與日本從未被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經歷不同,無論是朝鮮半島還是越南,都曾經有過被中原王朝納入領土的經歷。尤其是當他們分別從中原王朝的統治下各自建立獨立的政權後,這種「夷夏理念」更是成為了他們賴以維持住法統正確性的根基。
  • 朝鮮古泉中的王朝舊事
    以上三國都有類似中國之處,或血緣,或語言,或制度,但要說人文經典、歷史淵源、衣食風尚與中華最為接近的,則非古朝鮮莫屬。而漢朝將領衛滿因盧綰叛亂之故,遠棄家國深入朝鮮半島,箕氏後裔承平日久不能與衛滿相敵,衛氏奪取朝鮮國政,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衛氏王朝。三代以後其孫衛右渠為漢武帝所攻,衛氏王國併入大漢天朝。漢朝在朝鮮北部設立了四個郡進行管轄,即臨屯、真番、樂浪、玄菟,史稱漢四郡,大漢風化由此進入朝鮮。衛氏滅箕氏之時,箕國君主箕準南入三韓部落之地,促進了朝鮮半島南部的開化與國家的形成。
  • 隋唐時代的「朝鮮攻略」
    如果說東亞有個「火藥桶」的話,那肯定就是朝鮮半島了。在中國歷史上,至少有三個王朝的滅亡和朝鮮有直接聯繫。我們只需要知道兩點:第一,無論高句麗「屬於誰」,它從公元前37年(王昭君那個時代)建國開始,的確在名義上長期臣屬於中原王朝,但另一方面,卻又桀驁不馴,對中原王朝若即若離,或者說,完全沒有一個做臣子的樣子;第二,高句麗的確曾經佔據了東北的一大片領土,大有和中原王朝爭奪東北亞霸主的雄心。即使你將它定義為一個地方政權,那也是一個至少試圖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地方政權。
  • 商周現實政權後箕子朝鮮別樣的以仁治人
    商傾覆後,箕子帶著殷商留下的遺民在大同江流域建立了新的政權,史書記載「箕子王朝」,後代稱其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大多沿襲了殷商時期的各類制度,也從法、教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因為箕子治理的開端,箕子朝鮮呈現出同殷商不一樣的風格。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不願臣周的箕子為何東遷朝鮮建立國家
    武王素聞箕子的賢名,於是派人找到了他,並親自前往訪問,請教治國方略和人倫規範。箕子便為武王講授了夏禹時代傳下來的《鴻範》。武王十分欣賞箕子的才能,希望他能夠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但被箕子拒絕了。武王走後,箕子便率領一批商朝舊臣和移民向東遷移,在遼東和朝鮮北部,建立了箕氏侯國。那麼箕子為什麼要選擇東遷遼東和朝鮮地區呢?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中國古代由於國力強盛,周邊各國都迫於壓力亦或是仰慕的心態向中原王朝稱臣。但有這麼一個國家,似乎對中原王朝是死心塌地,即使在中原王朝覆滅後也十分尊重和懷念。
  • 中國為什麼沒把朝鮮完全納入版圖?國力、文化?原因是它?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中國版圖曾經非常廣大,東到勘察加半島、白令海、鄂霍次克海,西至西亞,西南至高黎貢山, 南到南越半島、南海。那麼,和我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為什麼沒被我們完全徵服呢?原因很複雜,我們先看看朝鮮的歷史。
  • 本是同一個民族的朝鮮和韓國為何分裂至今
    衛滿等到力量聚集雄厚後便驅逐箕準,自立為王,定都王險城,建立衛氏朝鮮政權(或叫衛滿朝鮮)。被衛滿滅掉的箕子朝鮮的後裔則逃到半島南部建立辰國。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後在其故地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朝鮮半島漢江以北地區從西漢到魏晉一直隸屬於中原王朝的郡縣管轄之下。與此同時生活在半島南部的部族被稱為三韓部族。
  • 8張地圖看完朝鮮的歷史演變,讓人百感交集
    朝鮮,現在分為兩個政權,北朝鮮和南朝鮮,南朝鮮老是想擺脫自己朝鮮的影子,給自己改名韓國。為了進一步擺脫和漢民族的「瓜葛」,韓國又把首都漢城改為首爾。改吧,反正對於我們來說都無所謂,當年米國把你們半島打得那麼慘,現在你要認賊作父也沒人管得了你們,就像日本那樣,挨了揍還把人家當祖宗,這種人格也就註定沒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