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韓」,大家一般都會聯想到「韓國」。在中文語境中,朝鮮半島南北兩個政權是分得很清楚的:北為朝鮮而南為韓國。對於「朝鮮」,大家可能比較清楚,知道這是對於整個朝鮮民族的稱呼,即使是在韓國,也有《朝鮮日報》等說法,而我國對這個民族的稱呼也是「朝鮮族」。但是對於「韓」,可能大家並不清楚來歷了。
實際上,「韓」指代朝鮮半島的歷史也很久,那麼「朝鮮」和「韓」,哪個詞被用來稱呼半島的歷史更久呢?這個嘛,要看怎麼理解。不過,「朝鮮」和「韓」實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稱。
啥意思,沒有確切答案嗎?還真沒有。
單就名稱來說「朝鮮」一詞出現的更早,這個詞是出自中國古籍《山海經》的,是一個東方國家的名稱,所謂「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在公元前200年的《尚書大傳》中提到朝鮮的意思為「朝日鮮明」,《山海經》並不是什麼很嚴謹的作品,它所說的「朝鮮」很可能只是編出來的一個名稱。
但是,朝鮮半島出現文明後,因為慕華思想很重,所以半島政權一直就用「朝鮮」作為自己的稱呼,而中國方面後來也接受了這個國號。不過,從周朝至漢朝的中國史書中,「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而且,除了前期的箕子朝鮮(存疑)和衛滿朝鮮(朝鮮半島信史開始),朝鮮半島有1000多年並未使用「朝鮮」作為正式國號。「朝鮮」僅僅是一種美稱,有點像中國的「華夏」。
後來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新朝,朱元璋賜朝鮮為國號,這就有了500年的朝鮮王朝,而「朝鮮」也由雅稱變成了正式稱呼,成為了民族名稱。
所以,「朝鮮」被朝鮮民族作為自身的正式稱呼(不算尚不清楚的古朝鮮,如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是從1392年朝鮮王朝建立開始。當然,從中國方面的角度還要更早,朝鮮半島的信史是從衛滿朝鮮開始的,當時中國就已經稱呼這個半島北部政權為「朝鮮」了。
那「韓」呢?「韓」出現的比「朝鮮」晚,但特指朝鮮半島的歷史卻比「朝鮮」更早,其最初實際上是中原王朝對於朝鮮半島南部未控制區域的原住民的稱呼,因為中原王朝只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而半島南部的部族當時分為三個較大的部落聯盟:馬韓、辰韓和弁韓。
「三韓」一詞最早在中國的典籍《後漢書·東夷列傳》中出現。三韓所在的具體位置存在爭議。不同時期,三韓的邊界也不斷地變化。但大體上認為在朝鮮半島的南部。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朝鮮和韓實際上都不是正式稱呼,朝鮮半島歷經的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代、後三國時期和高麗時期,國名均與「朝鮮」無關,中國史書中也以朝鮮半島各國之名相稱,並未將其統稱為朝鮮。
而韓呢?「韓」更是從未做過正式稱呼(直到1897年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但卻被中國人用於統稱朝鮮半島南部,後成了整個朝鮮半島的簡稱。由於朝鮮半島的統一是南部政權實現的,而半島政治、經濟中心也長時間在南部,所以以「韓」代指半島在民間接受程度很高。
朝鮮王朝時期,民眾普遍以「三韓」作為本國的另一稱呼。
而周邊各國,也通常用「韓」作為對整個半島的代稱。比如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主張以武力迫使朝鮮半島開國的「徵韓論」,以及甲午戰爭時期清帝宣戰詔書中的「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而且,還有很有意思的一點:「韓」字的範圍曾經擴大了!
由於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地緣聯繫比較緊密,而古代中原王朝又很難控制,所以東北地方勢力有時候會和朝鮮半島打交道比較多,於是他們也有了一種「泛韓」稱呼,一些漢人史書或者小說筆記中也常用「韓」指代遼東某些民族。
在唐朝,有些投靠唐朝的高句麗族或者靺鞨將領也在歷史上被稱為「三韓貴種」,如李多祚。遼朝甚至將討伐高麗時期帶過來的三韓遺員統一安置,並置三韓縣(治所遺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風水溝鎮興隆坡村)。
把遼東也泛稱為三韓這是中古時期的現象,但也一直遺存,明代中朝邊疆基本成型後,有學者也察覺到這種稱呼不合適,顧炎武《日知錄·外國·三韓》條就批評道:「今人謂遼東為三韓者,……原其故,本於天啟初失遼陽以後,奏章之文遂有謂遼人為三韓者,外之也。今江人乃以之自稱,夫亦自外也矣。」
然而,即便如此,清代以來,仍然常以「三韓」作遼東之代稱。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祖籍遼陽,韓炎《有懷堂文稿》卷六《織造曹使君壽序》謂「以餘所見,三韓曹使君子清,乃誠善讀書者」,可為例證。
而朝鮮這個稱呼,則沒有這種情況。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