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2020-12-16 下午歷史茶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綿延了518年。這麼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

那麼,一個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享國500多年呢?從中國封建歷史看,改朝換代無非就是權臣篡位、農民起義、外敵入侵等原因。但是,如果簡單地用這幾種認識套在李氏朝鮮上,顯然過於主觀且不切合實際。朝鮮王朝能夠國祚500多年是有其獨特原因的。

一是獨特的半島地理位置

其實,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的壽命都不短,並非李氏朝鮮一朝壽命長。像李氏朝鮮之前的高麗王朝持續了474年,而在高麗王朝之前的新羅王朝從它成為朝鮮半島的統一王朝起算也有230多年,這要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個壽命較長王朝。如此看來,李氏朝鮮的長壽並不是因為其本身在制度等方面如何先進或者優越。

前文說到,一般王朝更替換代大都因權臣篡位、農民起義、外敵入侵等情況,但下文還說到這幾個方面在朝鮮基本沒怎麼發生過。其實,李氏朝鮮國祚500多年與其所處的半島獨特地緣環境有直接關聯。

朝鮮半島在東亞大陸和海洋之間的一個比較封閉的地理位置上,而通常情況下這種地理的環境發生顛覆性革命的概率較低。像島國日本比朝鮮半島更加封閉,日本皇室已經綿延了2000多年,李氏朝鮮的500多年根本無法與日本皇室相比。

中原王朝對李氏朝鮮的朝鮮半島似乎並不興趣,而且中原戰亂的衝擊波到它那裡已經是餘音了了了。可是島國日本與中原王朝就不同了,日本大陸政策的發起者豐臣秀吉首先覬覦的就是朝鮮半島,他發動的侵略戰爭讓半島第一次面臨亡國的威脅。

李氏朝鮮的地緣優勢:一個是在當時看來與中原不遠不近的距離,使其與中原保持了一種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既避免了中原王朝對它的同化,又保持了民族的獨立性。另一個是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恰好沒有讓雙方無法交流,所以千百年來半島崇拜中華文明,並與其保持了宗藩朝貢關係,所以在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時身為宗主國的明朝出兵相救理所應當。

在古代,由於受航海條件的制約,能夠對朝鮮半島構成威脅的只有日本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有宗主國的保護朝鮮王朝避免了被吞併。繼豐臣秀吉侵朝之後皇太極東徵也曾一度對朝鮮王朝造成生存危機,這時宗主國明朝已經衰落。然而,皇太極的興趣並不在朝鮮而是入關滅明,東徵朝鮮只是為消除側翼的威脅而已,所以在與朝鮮王朝確立稱宗藩納貢關係後,再無對朝鮮王朝動武。

二是屈居人下的生存之道

屈居人下是朝鮮王朝立國500多年以來,一直奉行的基本外交方略。除在甲午戰爭之後,與清朝解除宗藩關係獨立後暫短依附沙俄外,其餘時間都屈居於中原明清兩朝。

朝鮮王朝承認中原王朝為自己的宗主國,因為這樣不僅避免了自己被吞併,還能在受到外敵入侵時得到中原王朝的有效保護。在1592年和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政權企圖吞併朝鮮半島,兩次侵入朝鮮,朝鮮瀕臨亡國。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打敗了日本,使朝鮮王朝得以光復國土,否則,朝鮮王朝早在立國200多年後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朝鮮王朝一直堅持屈居人下的生存之道,因為事實已經證明正是明朝與朝鮮王朝有這種宗藩關係,所以在危亡之時明朝才會出手相救。然而,在1636年皇太極入侵朝鮮,朝鮮國王被迫投降,拋棄了明朝,認皇太極為自己宗主,既化解了亡國危機,同時也使朝鮮王朝繼續存活下來。

同時,這種屈居人下的生存之道,使朝鮮王朝始終處於宗藩體系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懾朝鮮國內不穩定因素的作用。因為朝鮮國王的合法地位需要得到宗主國的認可和冊封才行。說到底,就是在朝鮮國內無論是權臣篡位,還是農民起義軍即便是推翻李氏朝鮮想要自立,也必須要經過宗主國認可這一關。

而這基本是沒有可能的。因為作為宗主國想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朝鮮半島。如果與宗主國合作多年李氏朝鮮被推翻,會生出諸多變數,平添不少麻煩,所以相較之下宗主國更願意與李氏朝鮮保持這種穩定的宗藩關係。所以朝鮮半島生亂,李氏朝鮮有危機中原王朝不會坐視。像大明萬曆援朝抗倭、清末北洋軍平定壬午兵變、「東學黨」起義,目的就是保住李氏王族。

三是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

我們應該清楚,朝鮮王朝國祚500多年還是其內部起著主導作用。這才符合內因和外因辯證關係原理。也就是說起主要作用的是李氏朝鮮統治階層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

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主要是標榜中國儒學的士大夫階層,他們長期壟斷教育、科舉、為官等特權,在中央和地方關係盤根錯節,十分複雜,發展到中後期時,一些權臣和黨派權勢發展到了極致,甚至控制了王權,左右國王廢立,比較有影響的權臣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坡平尹氏、驪興閔氏等,有影響力的黨派如東人黨、西人黨、老論黨、少論黨、南人黨、北人黨等,勢力都十分龐大。

然而,這些權臣或黨派無論怎樣折騰都沒有引起王朝更替。因為他們顧忌宗主國的威力,所以是有賊心而沒賊膽,只有通過政變廢立國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絕不敢自己稱王。而在朝鮮王朝500多年裡僅有兩次成功的政變,即「中宗反正」和「仁祖反正」,均為士大夫階層發起的政變。燕山君和光海君被推翻,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擁立另外的李氏宗親繼任國王,並以此居功至偉,享受特權,而朝鮮王室仍為李姓從未改變。

再有就是他們內部鬥爭激烈且分化嚴重。這也使朝鮮權臣和黨派難以形成氣候。因為這些權臣和黨派為了爭權奪利,不惜打壓限制其他派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其內部不斷分化。像東人黨分為南人和北人兩派,西人黨分為老論和少論,北人黨分為大北黨、小北黨、骨北黨和肉北黨等等,彼此鬥爭難解難分。這個問題的根就在於從李氏朝鮮王朝太宗李芳遠起把整個社會人為地劃分為王族和士大夫(兩班貴族)、中人 、平民、賤民四個等級。

如此一來,黨爭無休無止,各方實力此消彼長,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得以消解,更有利於李氏王族存活與延續。像大院君李昰應打擊勢道政治就是個例證。

總之,李氏朝鮮的朝堂之上,就是各派政治勢力黨同伐異的戰場。然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為李氏朝鮮提供了延續國祚的保護。

四是實力弱小的農民起義

在我國封建歷史中,農民起義是王朝更替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這一條放到朝鮮王朝似乎就不對了,因為在朝鮮王朝農民起義力量十分弱小,影響力也微乎其微,難以撼動李氏的統治。

李氏朝鮮國小且土地貧瘠,人口數量也極為有限,資源與物產也相對匱乏,通過與中原的朝貢貿易,李氏朝鮮有比較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所以很少有農民起義。而且身為宗主國的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的保護不僅限於外敵,也有維護朝鮮半島內部穩定的責任。

到19世紀末,隨著朝鮮民族危機的加重、基督教的快速傳播,東學思想逐漸形成,朝鮮農民以此為指導爆發了朝鮮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度席捲半個朝鮮。在朝鮮政府的邀請下,身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出了兵。東學黨起義最終在朝鮮政府和日軍的聯合剿殺下告敗。

看到這裡,我們多少能明白朝鮮王朝何以能國祚500多年了。

相關焦點

  • 除去未能考證和記載,世界國祚最長的二十個朝代,中國夏商周上榜
    網絡上有太多這種排行榜的文章,但是很多都犯了嚴重錯誤,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作者根本沒有分清楚國家和朝代的區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本文要排的是朝代,很多作者會把國祚1058年的東羅馬帝國算上,但是那些作者根本沒有搞清楚,東羅馬帝國是一個國家,有12個朝代,國祚最長的才200多年,所以如果是朝代排名,算上東羅馬帝國是嚴重錯誤的。
  • 朝鮮歷史十個冷知識,歷史教科書從未教過,熟讀朝鮮歷史才會知道
    中國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是清王朝第3位皇帝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位61年,終年68歲,但清聖祖不是中國歷史最高壽的君主,而朝鮮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是朝鮮王朝第21位國王英祖李昑,在位52年(公元1724年到公元1776年),而且朝鮮英祖還是朝鮮歷史最高壽的君主,終年82歲(公元1694年到公元1776年)。
  • 朝鮮為什麼能夠脫離中國統治成為藩屬國?原來是因為三國的他
    了解歷史的都知道,朝鮮北部長期處於中國個朝代的統治之下,漢朝、唐朝、元朝均建立有效的統治,那麼為什麼朝鮮能夠在中原王朝的眼皮底下建立獨立的政權呢?這還跟三國的一個人有關。早在西周統治時期,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商紂王帝辛的叔父箕子不願意在周朝的統治下,所以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建立了箕子朝鮮,也屬於西周的諸侯國,統治區域大概現在的北朝鮮的區域,就這樣箕子的後代一直在北朝鮮這塊土地上生存下去,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傳承了將近千年。
  • 朝鮮王朝對明朝有多忠心?明朝滅亡後,朝鮮國王暗中起兵反清復明
    自從朝鮮半島境內建立國家開始,歷朝歷代無一例外都是中國朝代的藩屬國,朝鮮王朝建立於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中國正值明朝開國之初,當時朝鮮王朝開國君主李成桂未定國號,主動向明太祖朱元璋請求賜予國號,明太祖最後決定其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朝就此誕生,因為是中國的藩屬國,統治者不能稱帝,只能稱王。
  • 朝鮮歷史最短命的朝代,國祚只有十七年,後繼朝代國祚長達五百年
    眾所周知,朝鮮歷史上的朝代多數都是很長命的,國祚不是四百多年就是五百多年,甚至接近一千年,所以整個朝鮮歷史的朝代數量不多,用十個手指頭也數得過來,包括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朝鮮等幾個朝代。不過,其實朝鮮歷史也有短命朝代,只是這些短命朝代曇花一現,所以幾乎不為後世所熟知。現在要介紹的是朝鮮歷史最短命的朝代,國祚只有短短十七年,這個朝代就是後高句麗。
  • 朝鮮歷史唯一一位開國皇帝,在位長達四十三年,卻一輩子形同傀儡
    不過無論朝鮮歷史第一個朝代是什麼,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朝鮮朝代都是中國朝代的藩屬國,所以朝鮮君主是不能稱帝的,只能稱王,所以朝鮮歷史沒有皇帝,只有國王,換言之也沒有開國皇帝,只有開國國王。但是當歷史發展到特定時期,就有很多例外情況發生,朝鮮歷史確實有過一位開國皇帝,也是朝鮮歷史唯一一位開國皇帝,他就是朝鮮王朝的高宗李熙。
  • 大清20個藩屬國的結局:10個沒落,有1個王國堅持朝貢到1935年
    可能大家對於這個名字很陌生,甚至還經常將之與朝鮮混搭,但其實,這個國家在1646年與清朝建立上下級關係,並且在1855年與中原王朝斷絕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暹羅王國一直延續了下來,而且國號一直延續到1939年,才被改名為泰國。後來在45年的時候又改回來叫暹羅,直到49年再一次改回泰國,一直到現在。
  • 古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還是藩屬國
    藩屬國我們先搞清楚這個概念,「藩屬國」是最早的屬國形式,最典型的就是西周的諸侯國,於周王朝而言他們就是藩屬國。即對王族和功臣分封邦國,像齊、魯、燕、蔡、虢都是,藩屬國可以管理自己的內政,宗主國也不會幹涉的,外交、經濟和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宗主國的制約。
  • 越南和朝鮮同樣得到新中國的幫助,為什麼越南會和中國反目成仇
    越南和朝鮮這兩個國家,都曾經是新中國傾全國之力去幫助的國家,在古代,朝鮮和越南是我國的附屬國,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東臨南海,西邊和寮國柬埔寨為鄰。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文化和中國一至的國家,那是因為越南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越南在五代十國之前一直是我國的領土,但由於中原王朝不斷爭戰的變故,讓越南有機會走向獨立,越南獨立以後,就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臣服於中原王朝,到了晚清時,清王朝自顧不暇,無力護衛自己的藩屬國,越南才逐漸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也越走越遠。
  • 甲午戰爭中日兩國在大戰,朝鮮王朝當時在幹嘛?
    似乎從來沒人介紹朝鮮王朝當時是個什麼立場,朝鮮當時到底在幹嘛?說到這個,先要介紹一下大背景了。朝鮮這個國家是中國最忠實的藩屬國,一開始是臣服明朝,後來臣服清朝(儘管不情不願),這個關係非常穩固,而日本呢?日本在清朝前期和中國是沒有官方關係的。
  • 朝鮮半島:從大韓帝國到日本殖民地
    近代的朝鮮半島風雨飄零,整個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別國手中。因此,無論是現在的朝鮮,還是韓國,在實現獨立後會不斷強調獨立自主,朝鮮主體思想的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獨立自主。朝鮮半島長期是中國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作為宗主國的中原王朝負有保護朝鮮的義務。日本在歷史上對朝鮮半島也一直有覬覦之心,多次入侵朝鮮。
  • 朝鮮王朝為什麼會覆滅?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還是自身問題過多?
    李氏朝鮮的政權建立者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時,正值明太祖朱元璋在位,遂上奏請其裁定國號,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李成桂遂於次年,定國號為「朝鮮」,也確定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直至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已成為清王朝番薯國的朝鮮王朝,仍在許多非正式場合使用明朝的年號紀年。
  • 至今統治挪威的朝代——格呂克斯堡王朝,國祚115年,只有3代國王
    前言筆者從事自媒體歷史領域創作已經有四年時間,期間換過兩個帳號,從頭兩年專注於中國歷史,到近兩年專注於世界歷史,尤其是朝鮮歷史、越南歷史、日本歷史、印度歷史、伊朗歷史、歐洲歷史等等,當中寫過很多很多國家歷史上的朝代及其歷代君主。
  • 中原王朝為什麼不吞併朝鮮,是朝鮮太窮嗎?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不管是漢唐盛世還是元清入主中原,唯獨與我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始終沒有被中原王朝納入版圖,大多是作為附屬國存在。那中原王朝為什麼向東西南北拓展到極致時,卻沒有一個朝代想要完全吞併朝鮮呢,是朝鮮太窮嗎?還是應有原因。其實,窮只是一點,還有很多因素在,都使得中原王朝對吞併朝鮮沒興趣。
  • 中國為什麼沒把朝鮮完全納入版圖?國力、文化?原因是它?
    那麼,和我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為什麼沒被我們完全徵服呢?原因很複雜,我們先看看朝鮮的歷史。唐代疆域圖在中國歷史上,漢代、唐朝,曾經真正統治過朝鮮,剩下的時間裡,朝鮮大多都是作為藩屬國。薛仁貴劇照從文化上看,朝鮮半島一直都屬於大中華文化圈,文化習俗很多都是相通的;從文明程度來講,都屬於農耕文明,佔領朝鮮可以直接奪取耕地,從地域來講,朝鮮不像西域突厥,距離長安洛陽都很近
  • 國祚長達1750年,而且從未間斷,日本菊花王朝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菊花王朝 菊花王朝是日本歷史上國祚最長的一個王朝,也是日本唯一的王朝,從神話時代的神武天皇開始算起,至今已經傳天皇126代,享國祚2680年,因此也被日本的「皇國史觀
  • 滿清打下了遼闊的東亞,為什麼不吞了朝鮮和越南?
    鄭經要求臺灣像琉球、朝鮮一樣稱臣自立,清軍不能登陸臺灣島,自己也不剃髮。康熙嚴詞拒絕,理由是琉球和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的藩屬國,而臺灣則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允許它漂離在版圖之外。因此,清軍和鄭氏軍隊對峙22年最終將其吞併,但對於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則沒有吞併的野心。
  • 清王朝與朝鮮王朝1881年的對話
    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  1881年,朝鮮國王派「領選使」金允植來中國天津,就朝鮮與美國如何建立通商關係等事宜與李鴻章等人會談。金允植用漢字將會談內容記錄在日記裡。該日記後由金允植編為《陰睛史》一書,本書即《陰晴史》的導讀。
  • 明明是朝鮮王朝龍興之地,為何鹹鏡道卻被官方歧視400多年?
    朝鮮太宗十三年(大明永樂十一年),即公元1413年,朝鮮王朝劃全國劃分為八個道,這個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了公元1896年,由於將近500年時間都使用這一行政區劃,所以「朝鮮八道」成為了朝鮮民族相當堅固的民族記憶,即便是現在,朝鮮半島南北分離,且行政區劃也已經改變,「朝鮮八道」仍然能作為對朝鮮半島全境的統稱。
  • 朝鮮王朝為什麼在14世紀以後對中國實行「大事」的國策?
    若論舊東亞宗藩體制中,哪一個諸侯國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莫過於朝鮮。明清兩代,朝鮮位居諸侯國之首。特別是到了明朝,朝鮮對明朝的態度極為謙遜。對華外交一直是朝鮮外交的核心。這種策略一般被稱為「唯物主義」。1884年12月15日,日本《時事新報》也將朝鮮王朝500年的對華國策表述為「大主義」。之後,這個概念逐漸傳播開來。那麼問題來了,朝鮮王朝為什麼會選擇如此卑微的國策呢?直接原因當然很簡單:中國國力太強,是朝鮮絕不能輕易得罪的對象。對中國謙卑以換取中國對朝鮮的承認,對朝鮮王朝的存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