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
1881年,朝鮮國王派「領選使」金允植來中國天津,就朝鮮與美國如何建立通商關係等事宜與李鴻章等人會談。金允植用漢字將會談內容記錄在日記裡。該日記後由金允植編為《陰睛史》一書,本書即《陰晴史》的導讀。
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當時清王朝與朝鮮王朝這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
作者 劉順利 (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學會」海外理事)
促朝鮮搞洋務
朝鮮高宗於1881年派「領選使」金允植到天津,與李鴻章等會談。與金允植對話的,包括北洋大臣李鴻章、招商局總辦唐廷樞、青年軍官袁世凱。德國人穆麟德也和金允植展開了會談。他們討論的話題十分廣泛,涉及國際形勢與中國、朝鮮國內的各個方面。但他們最關心的還是朝鮮以後的發展方向,朝鮮王朝如何借鑑中國的經驗,發展洋務。李鴻章勸朝鮮發展經濟以自強,並建議其設立外語學校,設立海關。經李鴻章的推薦,德國人穆麟德成了朝鮮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海關官員。
金允植(1835~1922)是朝鮮領相(首相)金堉(1580~1658)的第九代孫。其父金益泰、叔父金益鼎都是朝鮮王朝的高級官吏。1881年,金允植被朝鮮高宗李熙派為出使清王朝的「領選使」。金允植一行於1881年11月18日啟程赴天津。1882年8月23日,金允植回國。1882年10月18日,金允植再次到中國,1882年12月9日回到朝鮮。
金允植回國以後積極參加朝鮮的各種洋務活動,先是被任命為經國事務衙門、通商事務衙門協辦,後來任外部大臣,掌管朝鮮的外交。金允植參與並推進了朝鮮許多方面的現代化制度設計。如創立了機器局、現代海關,參與了外交、外貿、軍隊、會計等多種制度的建設。
1884年,高宗宣布朝鮮獨立,不再向清王朝朝貢。1897年10月,高宗登基稱帝,國號為「大韓帝國」。1908年7月到9月,金允植陪同英親王訪問日本。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併朝鮮,把朝鮮高宗皇帝封為「德壽宮太王」,同時為總督府的重要官員封爵。金允植被封為子爵,同年作為最早加入日本學士院的朝鮮人,被選為院士。金允植於1922年病逝。
共識:提防日本
和李鴻章一樣,金允植在自己的祖國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有韓國學者認為,金允植是一個處於特定歷史階段的封建文人,最終倒向日本,成為親日派。這樣的汙點是金允植永遠無法洗清的。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金允植不僅是韓國現代化建設的先驅人物,在面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時,也充分表現出了朝鮮民族的不屈氣節。他不僅堅決反對日本的吞併,後來還自認為是「亡國大夫」,稱病閉門不出。
金允植的天津來往日記,是他還沒有親日思想傾向時期的記錄。在與李鴻章等中國洋務派領袖的對話裡,金允植反覆指出,朝鮮與中國都要提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
當時的朝鮮,東有日本的武力威脅,北有俄國的虎視眈眈。甚至美國、德國和英國等,也要求與朝鮮通商。
朝鮮認識到,必須向西方學習。金允植在《天津奉使緣起》中說:「我國素無他交,惟北事中國,東通日本而已。自數十年來,宇內情形日變。歐洲雄長,東洋諸國,皆遵其公。舍此則孤立寡助,無以自保。於是中國及日本皆與泰西各國修好。所立約者近二十國。」
但是,朝鮮國內的保守派勢力很大。1881年,朝鮮才按照李鴻章的意思,秘密選了近百名留學生,隨金允植到天津學習製造技術、英語和科學知識。
清朝不把他當外人
金允植在中國的活動,是朝鮮王朝特派「領選使」與中外人士的天津對談。這次對談的時間跨度達300多天。這也是關乎朝鮮命運的對話,是在殖民與反殖民、封建與反封建的大背景下,在中國、朝鮮、日本、美國、俄國、德國、英國間展開的「七方會談」。此次朝鮮使節與清朝大臣的對談,依然是具有藩屬朝貢關係的談判,李鴻章等並不把金允植等當外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還不是對等的外交談判。
可是,中國的「洋務派」不能把中國從搖搖欲墜的封建社會中解救出來。自稱善於「打補丁」的李鴻章也無法為滿懷希望的金允植指出一條富國強兵的康莊大道。
(摘自《王朝間的對話:朝鮮領選使天津來往日記導讀》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定價:35.00元)(青年參考)
(責任編輯: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