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輿地全圖》局部
有清一代,朝鮮使臣頻繁出使清朝。清朝定都於北京,北京曾被稱作「燕京」,因而朝鮮使臣出使清朝也被稱作「燕行」。朝鮮使臣「燕行」的路線是從朝鮮義州(今朝鮮新義州)渡鴨綠江,再取道盛京(今瀋陽)、山海關前往北京。我國東北地區連接朝鮮半島,是朝鮮使臣「燕行」的必經之地,所以朝鮮王朝時期留下了很多清代中國東北地區的記錄,其中包括地圖資料。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一幅彩繪《盛京輿地全圖》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圖縱180 釐米,橫151 釐米,用形象化的符號描繪了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所管轄地區的山脈、河流、湖泊、城鎮、交通路線、柳條邊等地理信息。在地圖的上方,用墨筆橫書圖名「盛京輿地全圖」,並繪製出盛京城圖,盛京城的內外兩層城垣和城內的宮闕、衙署等都被描繪出來,周圍有大段文字注錄,詳述盛京的自然地理、政區沿革、城市規制、邊門建置、名勝古蹟等信息,十分詳細。在一些城鎮符號旁,也標有文字信息,如在齊齊哈爾旁標註「黑龍江將軍駐防於此」的註記,永吉州(治今吉林市)旁標註「寧古塔將軍駐防於此」的註記。
關於該圖的繪製者,從圖中文字使用「通我昌城」、「通我江界」、「我國會寧府」等表述,以及對清朝直呼國號來判斷,該圖應系朝鮮人所繪。關於地圖的繪製年代,可以從圖上的行政建置信息來判斷。圖上標出的政區建置中設置最晚的是寧海縣(今大連市金州區),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置,其他政區都設置於該年之前,所以此圖應繪製於該年之後。此外,圖上標註出的「永吉州」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被裁撤,並改設為「吉林廳」;圖上所稱的「奉天將軍」也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稱「盛京將軍」。從這些信息可以大致判斷該圖成圖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之間。
《盛京輿地全圖》所包含的信息非常豐富, 圖上將東北地區的河流、山脈、城鎮都標繪出來,河流和驛站的繪製十分細密。該圖形象地向我們呈現了18世紀前期朝鮮對中國東北地區地理情況的了解,也展現了兩國文化交流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