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為什麼在14世紀以後對中國實行「大事」的國策?

2020-12-13 禾豐溪水

若論舊東亞宗藩體制中,哪一個諸侯國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莫過於朝鮮。明清兩代,朝鮮位居諸侯國之首。特別是到了明朝,朝鮮對明朝的態度極為謙遜。對華外交一直是朝鮮外交的核心。這種策略一般被稱為「唯物主義」。

「大事」一詞,最早源於孟子的「大事以小事」。本是春秋時期小國依附大國的外交策略。它屬於儒家的外交理念,也是東亞地區重要的外交思想之一。1884年12月15日,日本《時事新報》也將朝鮮王朝500年的對華國策表述為「大主義」。之後,這個概念逐漸傳播開來。

那麼問題來了,朝鮮王朝為什麼會選擇如此卑微的國策呢?

直接原因當然很簡單:中國國力太強,是朝鮮絕不能輕易得罪的對象。對中國謙卑以換取中國對朝鮮的承認,對朝鮮王朝的存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不過,這一政策的形成自然有一個過程。

朝鮮王朝是由武將李成圭的叛亂而不是朝鮮王朝建立起來的。高麗與元朝有著特殊的宗藩關係,不像後來的明清那樣有名無實。明清兩朝基本不幹涉朝鮮內政。但由於元朝使用武力和威懾手段,高麗的內政深受蒙古人的牽制。高麗的儲君需要先到元朝接受蒙古教育,然後再返回王位。而且,娶前蒙古公主,對高麗王朝的政治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元末,高麗藉機擺脫了元朝的擠壓。李成圭等發動兵變,清洗幾乎所有親元勢力,建立朝鮮王朝。朝鮮王朝一建立,就表現出對明朝的親附,甚至請求明朝賜國號。起初,李成圭自稱「有資格知道高麗的國事」,之後申請明朝國號,擬定了兩個國號--「朝鮮」(中國《山海經》中傳說中的東方國家,後來被朝鮮歷代政權作為對自己的美稱)和「和寧」(李成圭父親李子春做官的地方)。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代箕子的名字,所以選擇了朝鮮二字。

但是,朝鮮的政治合法性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因為封建時代中國王朝非常重視政治合法性,而李成貴是篡位者,朱元璋認為此人「頑固狡猾」,沒有正式冊封。所以,李成貴沒能成為國王。他的頭銜只是從「朝鮮國知權」改成了「朝鮮國知權」。名義上,他仍然只是個特工。

當然,朱元璋對朝鮮的冷淡也有國家利益。在東北地區,元朝勢力依然存在。另外,由於這裡不是中原王朝傳統的郡,而是女真人的領地,中原王朝的統治方式長期受到牽制,朝鮮對這裡也有野心,所以明朝和朝鮮在女真人的問題上也有矛盾。朱元璋意識到朝鮮對東北的野心,因此經常使用各種威懾朝鮮的手段來警告朝鮮。

朝鮮當然要向明朝示好,但李成貴為何擺出如此謙卑的姿態呢?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李成貴自身的因素。他出身卑微,不是貴族而是武將。他的上臺實際上面臨著朝鮮國內的政治阻力。但如果得到東亞傳統威權勢力中華帝國的認可,那麼朝鮮國內的喧囂將變得微不足道。

第二,朝鮮半島政權曾有「事大自保」的外交傳統。古代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高麗,朝鮮三個朝代,為了保全國家,避免中國的進攻,都對中國的唐宋遼金元明清採取了「大事」政策。

第三,古代朝鮮王朝有嚴重的「慕華」思想,始終認為自己屬於中國的一個分支。該處尊重正統教義是很自然的。之後,隨著朱熹理學在朝鮮的發展,「大事」理論體系日趨成熟。許多朝鮮學者認為「朝鮮是大明的朝鮮」,這是受到文化的影響。朝鮮王朝準備創造自己的文字(諺語)時,幾乎遭到了全國儒生的一致反對。

明朝進入朱棣時代後,與朝鮮的關係大為改善,朝鮮對明朝自然更加謙卑。日本侵略後,這種關係達到極致。由於明朝出兵幫助朝鮮驅逐日軍,朝鮮的國家得以保存,因此朝鮮對明朝充滿感激之情。

相關焦點

  • 朝鮮王朝為什麼會覆滅?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還是自身問題過多?
    李氏朝鮮的政權建立者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時,正值明太祖朱元璋在位,遂上奏請其裁定國號,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李成桂遂於次年,定國號為「朝鮮」,也確定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直至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已成為清王朝番薯國的朝鮮王朝,仍在許多非正式場合使用明朝的年號紀年。
  • 朝鮮王朝的長白山認識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定界以後,長白山成為中朝界山。英祖時期,長白山被定為北嶽,成為朝鮮王朝的聖山。高宗建帝稱號,對包括長白山在內的五嶽進行封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長白山成為象徵朝鮮民族獨立精神的一座靈山。作者李花子,1966年生,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長白山,朝鮮稱之為「白頭山」。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十四世紀中後期,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中國與朝鮮都發生了幾件大事。恭愍王王祺遇刺身亡,王祺之子王禑繼位,是為高麗禑王,王禑即位後開始奉行親蒙古敵視明朝的國策李成桂在自立後,為自己準備了兩個國號,一個是「朝鮮」,另一個是「和寧」,李成桂為了討好朱元璋,請求朱元璋為其選取國號,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為其確定了「朝鮮」的國號。自此,「朝鮮」這一國號成為了附庸於中國的象徵。
  • 從「不齒夷狄」到正視清朝,18世紀朝鮮王朝為何出現「北學派」?
    17世紀前半期,東亞地區出現重大變局,傳統霸主明朝國運日衰,最終滅亡;而取代這一王朝的則是由關外建州女真所建立的清朝,這不僅在地緣政治上影響巨大,在思想上同樣造成巨大的衝擊,要知道古典時期,中國不僅是東亞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樣也是文明中心,滿清入關,神州陸沉給周邊各國帶來極大的震撼,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朝鮮王朝。
  •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綿延了518年。這麼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那麼,一個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享國500多年呢?
  • 中原王朝為什麼不吞併朝鮮,是朝鮮太窮嗎?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不管是漢唐盛世還是元清入主中原,唯獨與我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始終沒有被中原王朝納入版圖,大多是作為附屬國存在。那中原王朝為什麼向東西南北拓展到極致時,卻沒有一個朝代想要完全吞併朝鮮呢,是朝鮮太窮嗎?還是應有原因。其實,窮只是一點,還有很多因素在,都使得中原王朝對吞併朝鮮沒興趣。
  • 清王朝與朝鮮王朝1881年的對話
    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  1881年,朝鮮國王派「領選使」金允植來中國天津,就朝鮮與美國如何建立通商關係等事宜與李鴻章等人會談。金允植用漢字將會談內容記錄在日記裡。該日記後由金允植編為《陰睛史》一書,本書即《陰晴史》的導讀。
  • 朝鮮半島分裂的由來
    按照史學界通行的說法,在公元前的古朝鮮時期,半島北部先後出現檀君朝鮮、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三個王朝,南半部則有馬韓、辰韓、棄韓等部族國家。公元前後半島進入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時期,為時700餘年。公元7世紀,新羅同唐朝聯合克滅高句麗、百濟兩國,基本統一半島,從此以後朝鮮便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 朝鮮文學兩千年更新換代 管窺朝鮮半島歷史之變
    第一段:三國時期  1世紀前後,朝鮮半島形成百濟、新羅2個國家。朝鮮史學界一般都認為此時已進入封建社會。三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頻仍,至 7世紀由新羅實現了統一半島。後又有後三國的紛爭。10世紀初,高麗王朝興起,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儒、釋、道三教都傳入三國。佛教在新羅最盛,並創造出燦爛的佛教文化。
  • 朝鮮王朝的第一座宮殿景福宮,處處有中國宮殿的影子
    映掩在綠樹裡的朝鮮時代(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五座著名的宮殿清晰地坐落在眼前的四山的懷抱中。勤政殿內遙想還沒有被現代的高樓大廈迷亂了視野的百年前數百年前,大概更能強烈真切地感受出中國風水觀念裡「坐北朝南」、「靠山面水」、「山川形勝」等等描繪帝王之氣的種種意象來吧。
  • 為什麼以前的「南朝鮮」,現在改稱「韓國」,這個名字有何來歷?
    引言《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就說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高麗時代的建築024世紀以後,朝鮮半島上的各個大小政治勢力經過多次分裂合併,最終形成「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朝鮮的三國時代宣告結束,新羅聯合唐朝大軍滅掉了百濟。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於9月攻克平壤,高句麗政權覆滅。最終新羅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的地區。此後朝鮮又經歷了後三國時期,最終於936年建立起高麗王朝。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中國古代由於國力強盛,周邊各國都迫於壓力亦或是仰慕的心態向中原王朝稱臣。但有這麼一個國家,似乎對中原王朝是死心塌地,即使在中原王朝覆滅後也十分尊重和懷念。
  • 朝鮮古泉中的王朝舊事
    以上三國都有類似中國之處,或血緣,或語言,或制度,但要說人文經典、歷史淵源、衣食風尚與中華最為接近的,則非古朝鮮莫屬。而漢朝將領衛滿因盧綰叛亂之故,遠棄家國深入朝鮮半島,箕氏後裔承平日久不能與衛滿相敵,衛氏奪取朝鮮國政,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衛氏王朝。三代以後其孫衛右渠為漢武帝所攻,衛氏王國併入大漢天朝。漢朝在朝鮮北部設立了四個郡進行管轄,即臨屯、真番、樂浪、玄菟,史稱漢四郡,大漢風化由此進入朝鮮。衛氏滅箕氏之時,箕國君主箕準南入三韓部落之地,促進了朝鮮半島南部的開化與國家的形成。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後西漢武帝時期,漢軍徵服衛滿朝鮮,設立郡縣,此時的朝鮮是歸屬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公元4世紀,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央政府對朝鮮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高句麗率先在鴨綠江江畔崛起。隨後高句麗向北方發展,控制了現吉林省南部地區。後在洛東江畔崛起了新羅,在朝鮮半島崛起了百濟,與之前的高句麗並存,稱為朝鮮的「三國」。
  • 明明是朝鮮王朝龍興之地,為何鹹鏡道卻被官方歧視400多年?
    首先,李成桂出生的時候,鹹鏡道還確實不是朝鮮王朝的疆域,它是中國領土(元朝),不過屬於管理極為鬆懈的邊疆地區,而這個時候,朝鮮半島對應的是高麗王朝。 10世紀之後,朝鮮民族繼續往北擴張的阻力,屬於中國的遊牧民族政權,朝鮮和遼朝接壤,不過對於遼朝來說,這裡也是非常邊塞的地方,這裡生活著的是桀驁不馴的女真人。 朝鮮人的直接對手就是女真人,其打著和遼朝交流的幌子一直蠶食女真人的勢力,當然遼朝也不願意管這閒事,準許朝鮮擴張,於是朝鮮的北境就一直延伸,擴展到了鴨綠江沿岸,一直到金朝,高麗仍然提出對鴨綠江東擁有主權。
  • 朝鮮王朝時期的中國東北地圖
    《盛京輿地全圖》局部有清一代,朝鮮使臣頻繁出使清朝。清朝定都於北京,北京曾被稱作「燕京」,因而朝鮮使臣出使清朝也被稱作「燕行」。朝鮮使臣「燕行」的路線是從朝鮮義州(今朝鮮新義州)渡鴨綠江,再取道盛京(今瀋陽)、山海關前往北京。
  • 韓國首都改名14年:600年漢城變首爾,扯不斷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一座城市改名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人為因素,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韓國也有座這樣的城市,14年前,它名為漢城,2005年後改名首爾,這座朝鮮半島最大城市於許多中國人來說,這兩個名稱有人熟悉有人陌生。
  • 朝鮮李朝很腐朽,能延續五百多年,原因很複雜
    李朝的終結清朝宣統二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西曆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王朝,自此,立國於14世紀的朝鮮王朝滅亡,朝鮮半島也陷入了長達三十多年被日本殖民的歲月。李氏朝鮮立國於14世紀90年代,滅亡於20世紀初期,前後存在了五百多年。李氏朝鮮在明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朱元璋冊封為藩屬國,到清朝滅亡前夕,才被日本吞併,可以說其存在年限,幾乎涵蓋了明清兩朝的總和。而李氏朝鮮在歷史上,也以腐朽、蒙昧著稱,但為什麼還能存續這麼久的時間?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導讀:為什麼要打高麗?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實際上是打遼東,當時「朝野皆以遼東為意」,因為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個部分。遼東沒有統一進來,國家的統一就沒有最後完成。所以說,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個皇帝都打遼東。為什麼要打?就是要完成國家的統一。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1950年8月16日,在韓戰的釜山環形防禦圈戰役中,美國空軍出動98架B-29轟炸機,對朝鮮大邱以西20公裡的倭館附近一條約14公裡、寬約6-5公裡的狹長地域實施了地毯式轟炸。韓國大邱的鹿洞書院,為紀念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投誠朝鮮王朝的日本將領沙也可而建,沙也可後被朝鮮王朝賜名「金忠善」,成為朝鮮王朝的將領,現如今韓國方面有7000餘人為其後代,即「友鹿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