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2021-02-08 鳳凰書畫網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一鍵關注!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大盂鼎》又稱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為了區別於小盂鼎。這兩個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僅存銘文拓本。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銘文記載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認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業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認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由此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賜盂命服、車馬、酒與邦司、人鬲等。盂在銘文中說明作此鼎也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與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西周周康王時期著名青銅器。鼎高一百.八釐米,口徑七十八.三釐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國,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眉縣禮村,一說出土於岐山。為該地郭氏所得,後歸周雨樵。。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莊穩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異凝重、雄奇恣放質樸平寶等數類。大盂鼎屬於瑰凝重這一類,銘文大字,字體莊嚴凝重而美觀,故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



清 全形拓 大盂鼎 北京泰和嘉誠2011秋拍 成交價101.2萬元


      關於大盂鼎的發現地址有兩種說法,一說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禮村,另一說出土於陝西省眉縣李村。由於年代久遠,大盂鼎又經過了無數次的轉手買賣,到底它是在哪裡被發現的,已經沒有人說的清楚了。這兩個地方都有可能,也都沒有絕對的證據。

      陝西岐山有一處赫赫有名的周原,是周室的發源地。相傳周室先祖為后稷,周室世居於豳地,到了古公亶父一代時,由於受到戎狄的威脅,舉族遷至岐山腳下的周原,見這裡水源豐足土地肥沃,便就此紮根,築城開荒,繁衍後代,發展農業,使周族漸漸昌盛起來。直至文王武王父子聯合周圍小國伐商定鼎天下,這才離開了岐山周原這塊寶地,建都豐鎬,開創兩周八百年江山。

      岐山禮村就坐落在周原上,這裡從西漢時代就陸續有周青銅器被發掘出土,歷來就是公認的周器之鄉。大盂鼎在這裡被發現完全是合乎情理的。但另一方面,出土於禮村的文物相較於同屬周原的鳳翔村來說數量上要少的多。而且作為周室發端之地,這裡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或者是西周之前到早期的,或者是西周晚期的,與大盂鼎同時代的文物並不多。禮村出土的毛公聃季簋也許算一件,但就樓主個人的觀點,銘文風格相差還是比較大的。



清 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嘉德2015秋拍 成交價48.3萬元 


      另一方面,眉縣李村也是西周青銅器出土的重地,在這裡出土的盝駒尊也是西周青銅器中的精品。

      因此不論岐山還是眉縣都有出土大盂鼎的環境。但根據目前所流傳的關於大盂鼎的經歷來看,大家普遍還是偏向岐山多一點。可惜的是和大盂鼎同時出土的百十件青銅器,包括小盂鼎都已經失落,我們無從得知更多出土地的信息了。

  大盂鼎製作於周康王時期。根據鼎中銘文我們可以知道這個鼎是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封一個叫做盂大臣時所使用的禮器。在銘文中,康王對盂進行了苦口婆心義正詞嚴的訓示,大致內容下面會八到,總體來說分為三部分,首先是官話文章憶苦思甜,警示盂要對商王朝的滅亡警惕以史為鑑。然後又表示自己對盂所傾注的希望以及從小看著他長大的交情,最後是賞賜給盂的各種恩賜,配備的官員,以及分給他的奴隸之類的禮物清單。

  整篇銘文291字,字跡圓潤雄壯,結構端謹,氣韻生動,歷來被視為青銅器銘文中不可多得的書法上品。直到今天,還被看作是成康時代金文最高成就。



 西周 大盂鼎 銘文圖片


  釋文:隹(唯)九月王才玟王受天有厥匿匍有四宗周令盂王大令在珷王方畯正厥民若曰盂不顯嗣玟乍邦闢在{雨於}御事虘又酉無敢酉舌有子灋保先王殷邊侯田{雨於} {此須}□(烝)祀無敢□有四方我殷正百闢率酉夔古天異臨耳昏殷述令隹肄於酉古喪巠敏朝夕入令女盂井乃讕享奔走畏嗣且南公王曰盂廴西召夾我一人{米豆}四方疆土易女鬯死□戎敏諫{雨於}我其遹省一滷冖衣巿罰訟夙夕召先王受民受舃車馬易女且南公旂用□(馭)至於庶人臣十又三白辶獸易女邦□六百又五十又九人鬲千又五十四白人鬲自夫易屍□王夫<辶亟>□遷(遷)自厥土王曰盂對王休用乍若□(敬)乃正勿且南公寶鼎灋朕令盂用隹(唯)王廿又三祀


  譯文: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那個奸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於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現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於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儘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盂頌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陳介祺舊藏大盂鼎拓本  西泠印社2014秋拍


  這篇銘文是一篇非常標準的敘述文,開宗明義的點名時間:九月;地點:宗周:事件:王冊命盂。先科普一下,西周文王武王父子相繼在豐水鎬水之間建立了豐京鎬京,武王所建立的鎬京又稱宗周(即西安),與文王所建豐京合成豐鎬。到成王時又在洛水附近建立了成周(即洛陽)。成周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對東部進行控制,但周天子的主要活動還是在宗周。

  建立成周的周成王,就是這篇銘文裡的第一男主角周康王的父親。康王名釗,在位二十六年,在成王和他的統治期間,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社會治安良好,因此這段時期被稱作成康之治。「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便是說的這段時期。


大盂鼎銘文高清圖片




















(轉自公眾號:中國書法網)



鳳凰書畫網公眾微信平臺編輯部出品

總編輯:柳青凱

本輯執行編輯:李夢

編輯:高晴、王德冰、李夢

鳳凰畫館客服電話:15010375788

鳳凰畫館客服微信(fhhg2016)

鳳凰書畫網收稿郵箱:754226291@qq.com

相關焦點

  • 西周《大盂鼎》高清拓片
    《大孟鼎銘文》是一件著名的孟鼎器銘。孟鼎為西周康王時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為康王時大臣名孟者而得名,也稱大孟鼎。清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縣出土。
  • 大盂鼎——潘家得寶
    大盂鼎銘文是西周早期偏晚金文書法藝術的傑出代表,銘文布局排列規矩整齊,橫成排、豎成列,每個字大小基本相同,筆畫均勻,個別筆畫仍作中間粗兩頭尖形,略存波磔之勢。大盂鼎銘文書風凝重瑰麗、樸茂沉雄,線條凝練,自然疏闊。「天」「王」「正」「才」等字肥筆參差錯落,高古質樸,是殷末周初書風的孑遺。大盂鼎銘文是西周早期極具藝術性的書法典範,堪稱金文書法之冠,被後世奉為圭臬。
  • 西周大盂鼎為什麼能當選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木於石大盂鼎,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西周最大的青銅器,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腹深49釐米,重153.5千克。造型為圓腹、立耳、柱足,鼎身上裝飾有饕餮紋、獸面紋。鼎內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
  • 從大盂鼎和大克鼎傳世善本看潘祖蔭的吉金收藏
    潘祖蔭(1830-1890)是清代「吉金」鑑藏的關鍵人物之一,其收藏的大盂鼎和 大克鼎,是西周青銅器中的「重器鴻寶」,與毛公鼎並譽為「海內三寶」。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入藏,既是文物鑑藏至高地位的象徵,也是清代金石學領軍人物的標配。 大盂鼎和大克鼎曾經是潘家的鎮宅之寶,如今是國之重器,屬於國寶中的國寶。
  • 國寶大盂鼎的流傳故事:左宗棠將它作為禮物送給救命恩人
    去年秋季,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見到了慕名已久的西周大盂鼎。 鼎最初是古代一種烹煮食物的器具,後來逐漸演變成歌功頌德的禮器。在商周時期,國君在舉行祀典、賜命、詔書、徵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後,往往會鑄造大鼎,以記錄盛況。久而久之,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小盂鼎
    小盂鼎與大盂鼎均為西周中期周康王重臣「盂」所作,故均應籠統稱為「盂鼎」。因陳介祺復吳雲書稱「大盂鼎容八石,小盂鼎容十二石」,但大盂鼎器小字大,小盂鼎「其文記獻俘而字小」,因此清代晚期學者稱字大器小者作「大盂鼎」,另一件字小器大者稱作「小盂鼎」。
  • 八分鐘了解金文書法小史及「銘文四大國寶」
    這期間出現了長篇,如《利簋銘》(武王時,迄今出土的西周最早的鑄銘銅器,開創了西周金文書法的先例)、《大盂鼎銘》等。46.13漢字七體變化-日月車馬五、銘文四大國寶談及金文書法,首重臨帖,商周時期很多著名的銘文都是學習的對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銘文四大國寶"的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
  • 西周登鼎上的金文象形文字
    西周初期食器「登鼎」及銘文拓片(原器已遺)  商代晚期沿至春秋早期,鄧國的銅器鑄「登」字;春秋晚期沿至戰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二十世紀30年代,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著錄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就記錄了一件西周初期食器「登鼎」(見圖,原器已遺)。據其記載:該器通高20.4釐米,口徑16.9釐米;圓形窄薄沿,口沿上立耳一對,淺分襠,三條柱足,秀長細高;腹部滿工刻鑄雲雷紋填地、飾外卷角獸面紋三組,內壁鑄銘文二字:左邊為金文「登」字,右邊為象形祭祀「登」字。
  • 經典回顧(688)西周時期 頌壺銘文
    頌壺,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蓋件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被帶至臺灣的精品國寶中,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頌壺,此壺以其造型的優雅大方和長篇銘文記載西周的冊命儀式而聞名於世。根據記載,頌壺原應成雙,而臺北故宮收藏一件,另一件頌壺收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件頌壺與臺北故宮的頌壺相比,雖壺蓋已佚,但形制幾乎一模一樣,大小相近,紋飾相類,作器者相同,可以肯定就是當初成雙成對的存世之物。兩件頌壺造型相同,銘文一致。
  • 寶雞西周貴族墓葬初步認定屬姜戎人戶氏家族
    寶雞西周貴族墓葬初步認定屬姜戎人戶氏家族 圖為西周早期貴族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的場景記者 冽瑋 攝圖為西周早期貴族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的場景。
  • 西周宣王兮甲盤銘文書法,有一種古穆之氣,需要用心去感悟
    兮甲盤,西周宣王時器,又名兮伯盤、兮伯吉甫盤、伯吉父盤。銘文敘述宣王五年兮甲從王初伐獫狁,以其斬獲頗多而受到賞賜。兮甲盤其後王命兮甲徵治成周及四方,直至南淮夷。淮夷莫不臣服納貢,諸侯百姓一體凜從,兮伯因功作器以志。又,兮,器主之氏,甲為其名,伯吉父為其字。
  • 淳化出土西周最重的大鼎,苦心研究的專家,就是搞不清此鼎的主人
    這其中,就有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大鼎。這個青銅大鼎實在奇特,它不僅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意思的是,多少年來,無數專家們不斷反覆研究,卻始終連鼎的主人是誰都搞不清楚。這隻西周時期最重最大的鼎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呢?它又為何連主人是誰都說不清楚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大盂鼎》4:細說「在珷王,嗣玟作邦。闢氒匿,匍有四方,正氒民。」
    相關閱讀《大盂鼎》3《大盂鼎》2《大盂鼎》1你好,這裡是書畫私享我們繼續來說《大盂鼎》今天是《大盂鼎》的第四次視頻我們接下來的這句是在珷王「嗣」就是繼承的意思為什麼他有繼承的意思我們看這個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一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