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688)西周時期 頌壺銘文

2021-02-08 書畫縱橫

經典回顧:先秦書法




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

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蓋件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頌壺,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


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蓋件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壺為盛酒之器。青銅禮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 一脈沿續,製作未曾中斷過。




流傳歷史


1948年,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敗退,國民黨決定將抗日戰爭期間暫時保存於抗戰後方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運至臺灣,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由上海以軍艦分三批運抵臺灣基隆,後輾轉保存於新成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共計運走文物2972箱,且多是經遴選的國寶精品,而其他未能帶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大陸。從此,中華瑰寶天各一方。


在被帶至臺灣的精品國寶中,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頌壺,此壺以其造型的優雅大方和長篇銘文記載西周的冊命儀式而聞名於世。根據記載,頌壺原應成雙,而臺北故宮收藏一件,另一件頌壺收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件頌壺與臺北故宮的頌壺相比,雖壺蓋已佚,但形制幾乎一模一樣,大小相近,紋飾相類,作器者相同,可以肯定就是當初成雙成對的存世之物。兩件頌壺造型相同,銘文一致。




頌壺形制莊重,紋飾瑰麗,其整體器身呈橢方形,略呈方形而帶圓,壺身頸部裝飾一周環帶紋,頸兩側各有一獸首耳銜環,腹部四面各裝飾環帶紋和浮雕雙身蛟龍紋,龍頭位於腹部正中,龍身向左右伸展,作盤旋狀,在龍身和紋飾空白部位,穿插C形紋、夔紋,龍尾在器腹轉折處成龍首而與側面龍身相銜接,凸顯紋飾立體感,方圈足飾垂鱗紋和竊曲紋。



【銘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格大室,即立(位)。 宰 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 王曰:「頌! 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 監司新造貯,用宮御。赤巿、朱 錫汝玄衣黻純,赤巿、朱璜、鑾旗、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返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壺,用追孝祈介康 、純右、通祿永令,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大意】


三年五月甲戌日,周王在周康邵宮太室舉行冊命頌的儀式,宰弘擔任儐相,尹氏擔任記錄,史虢生傳達王的命令,周王命貴族頌管理成周的商賈,並賞賜他命服、鑾旗等物品。儀式完成後,頌為了感激天子美意、榮耀先父母而造器,在祭禮上使用,表達未盡孝思,並祈求國家康樂大福、周王長命萬年。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職官的任命有一套完整的冊命制度。



書畫縱橫網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盂在銘文中說明作此鼎也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與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西周周康王時期著名青銅器。
  • 大國重器之最 海內三寶齊聚|永不落幕的經典——金文篇
    此次展出的金文拓本,大器小品皆備,雖有缺漏,但也涵蓋了商、西周早中晚、東周及漢、秦、西晉各個時期不同器形的書風類型。其中頂尖的有代表金文書法經典範式的五件重器(大盂鼎、牆盤、散氏盤、毛公鼎、白盤); 代表西周金文風格的稀世瑰寶三大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其中有陳介祺監拓的《毛公鼎》和周希丁拓制的《散氏盤》銘文及全形拓,可以讓我們直面審視大神級拓手之傳拓工藝。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按照展覽的順序,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處於古代早期國家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的夏、商、西周時期吧!當你走進展覽,駐足凝神於夏、商、周時期的文物時,那些碩大無比的青銅器,晦澀難懂的篆刻銘文,見證了多少文明的形成,凝固了多少斑駁的記憶。
  • 九大鎮國之寶:西周利簋,只因33字銘文成為國寶,可謂是一字千金
    九大鎮國之寶:西周利簋,只因33字銘文成為國寶,可謂是一字千金我國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悠久歷史發展的背後,蘊含著無數讓人著迷的歷史文化。隨著朝代的不斷變更,更新的不僅是歷史,還包括歷史文物。這件寶貝就是西周利簋。這件古董究竟為何會引起人們這麼大的關注,又為何被列入九大「鎮國之寶」呢?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陝西省臨潼縣的農民在發展水利的時候,在地下挖掘出了一個銅器寶藏以及一大批銅器。臨潼縣的博物館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到達了現場,發現銅器的出土地點大概是一個周代的遺址。
  • 利簋:西周第一青銅器
    利簋造型與商周時期其他的銅簋並無顯著區別,紋飾也是商周青銅器的傳統紋飾。器物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雙獸耳重珥,方座圈足,圈足下附帶方座。腹及圈足以雲雷紋為地,分別再飾以獸面紋夔紋,方座飾獸面紋,四隅飾蟬紋。
  • 八分鐘了解金文書法小史及「銘文四大國寶」
    西周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西周早期--康王時期(武王、成王、康王):金文處於"傳承期",尚保留著殷商末期金文圖案化、工藝化的傾向,獨立的審美風格還未形成。其起筆和收筆處較尖,筆道中央相對粗一些,常見帶裝飾性的粗大筆畫,但線條已開始出現圓轉、彎曲現象,布局變得工整。
  • 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是當時的重要中心,發現了很多遺址
    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是當時的重要中心,發現了很多遺址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也是西周時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中心。陝西境內發現了一系列周朝時期的大型古城遺址,周原遺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代表。
  • 中國貨幣史上承上啟下的環節——西周貝幣
    西周時期仍使用貝幣,但相較於夏商時期已有所發展,在貝幣形制、使用等各方面都有相對完善的制度,對東周時期異彩紛呈的貨幣類型和使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周的貝幣可以說是中國貨幣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西周以後時至清朝以後,貝幣仍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雲南、廣西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作為貨幣繼續使用。所以,西周貝幣的來源、類型和使用制度有值得討論、研究的意義。
  • 頌簋:152個「玉箸體」金文記載了西周歷史的重要一刻
    在眾多簋器中,除了前文所述的江蘇出土的120字銘文的宜侯夨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是現存於山東博物館的頌簋,雙耳帶蓋簋,簋下有三個獸頭形的小足,一圈相同的紋飾遍布在器口及蓋緣上,器腹及蓋面飾瓦紋,這是西周中後期簋的主流造型,從形制上並無出奇之處。與宜侯夨簋一樣,讓頌簋身價倍增的,是器蓋上的152個字的銘文。
  • 西周宣王兮甲盤銘文書法,有一種古穆之氣,需要用心去感悟
    兮甲盤,西周宣王時器,又名兮伯盤、兮伯吉甫盤、伯吉父盤。銘文敘述宣王五年兮甲從王初伐獫狁,以其斬獲頗多而受到賞賜。兮甲盤其後王命兮甲徵治成周及四方,直至南淮夷。淮夷莫不臣服納貢,諸侯百姓一體凜從,兮伯因功作器以志。又,兮,器主之氏,甲為其名,伯吉父為其字。
  • 西周名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毛公鼎
    代表青銅文明鑄造的科學技術,擢升了周王朝的青銅文化理想—「禮樂文化」安邦治國的政權文化策略。由「器」問「禮」朝綱文化策略由此確立。於是,周王朝朝綱文化主流意識形態以「禮樂」昭示天下,尚「器」尚「禮」,朝野恭謀。毛公鼎深層的文化學價值在於銘文井然有序的法度,溫文爾雅的審美傾向,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 青銅器銘文揭秘3000年前軧國:邢侯曾派軍隊鎮守
    「省文物局過來的專家很快確認,這些青銅製品是西周時期的文物。」戴永州回憶,當時省、市、縣三級成立了調查組,又將霸王崗系統清理了一遍,又有新的發現,並且確認,此地是西周時期的貴族墓地,並將墓地命名為「1號墓」。  1982年,西張村村民在霸王崗起土時,再次發現青銅器,該墓地被定為「2號墓」。
  • 西周大盂鼎為什麼能當選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木於石大盂鼎,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西周最大的青銅器,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腹深49釐米,重153.5千克。造型為圓腹、立耳、柱足,鼎身上裝飾有饕餮紋、獸面紋。鼎內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
  • 生產隊員下地幹活,卻無意挖出西周窖藏,出土此物成禁止赴外國寶
    眾所周知,陝西地下墓葬眾多,於是生產隊趕忙把情況往上匯報,專家隊伍很快就趕至現場,發現這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命名為「莊白一號」窖藏。對歷史學家而言,青銅器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製作的精美程度,更在於其上鐫刻的銘文和背後所蘊藏的歷史信息。因此在眾多專家看來,「莊白一號」窖藏所出土的文物之中,最特別也最有價值的當屬「西周牆盤」。
  • 西周登鼎上的金文象形文字
    西周初期食器「登鼎」及銘文拓片(原器已遺)  商代晚期沿至春秋早期,鄧國的銅器鑄「登」字;春秋晚期沿至戰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二十世紀30年代,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著錄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就記錄了一件西周初期食器「登鼎」(見圖,原器已遺)。據其記載:該器通高20.4釐米,口徑16.9釐米;圓形窄薄沿,口沿上立耳一對,淺分襠,三條柱足,秀長細高;腹部滿工刻鑄雲雷紋填地、飾外卷角獸面紋三組,內壁鑄銘文二字:左邊為金文「登」字,右邊為象形祭祀「登」字。
  •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這個「飯碗」上的銘文,確定了申國就在...
    歡迎關注~中(zhòng)爯(chēng)父簋(guǐ)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用來盛裝煮熟的黍、稷、稻、梁等相當於現在的大飯碗商周時期簋除了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也是重要的禮器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中爯父簋西周晚期青銅器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比如毛公鼎,就因近五百字銘文,地位超然,而今天要說的西周利簋,雖然只有33字銘文,意義卻不同凡響。
  • 涇陽發現西周376座古墓 車馬坑中有狗和牛(圖)
    我省發現西周墓葬群:376座古墓還有6座車馬坑  華商報訊(記者周豔濤)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一項重要考古成果:考古人員在涇陽縣發現了西周古墓群,該古墓群有376座古墓還有6座車馬坑,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