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先秦書法
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
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蓋件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頌壺,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
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蓋件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壺為盛酒之器。青銅禮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 一脈沿續,製作未曾中斷過。
流傳歷史
1948年,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敗退,國民黨決定將抗日戰爭期間暫時保存於抗戰後方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運至臺灣,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由上海以軍艦分三批運抵臺灣基隆,後輾轉保存於新成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共計運走文物2972箱,且多是經遴選的國寶精品,而其他未能帶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大陸。從此,中華瑰寶天各一方。
在被帶至臺灣的精品國寶中,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頌壺,此壺以其造型的優雅大方和長篇銘文記載西周的冊命儀式而聞名於世。根據記載,頌壺原應成雙,而臺北故宮收藏一件,另一件頌壺收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件頌壺與臺北故宮的頌壺相比,雖壺蓋已佚,但形制幾乎一模一樣,大小相近,紋飾相類,作器者相同,可以肯定就是當初成雙成對的存世之物。兩件頌壺造型相同,銘文一致。
頌壺形制莊重,紋飾瑰麗,其整體器身呈橢方形,略呈方形而帶圓,壺身頸部裝飾一周環帶紋,頸兩側各有一獸首耳銜環,腹部四面各裝飾環帶紋和浮雕雙身蛟龍紋,龍頭位於腹部正中,龍身向左右伸展,作盤旋狀,在龍身和紋飾空白部位,穿插C形紋、夔紋,龍尾在器腹轉折處成龍首而與側面龍身相銜接,凸顯紋飾立體感,方圈足飾垂鱗紋和竊曲紋。
【銘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格大室,即立(位)。 宰 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 王曰:「頌! 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 監司新造貯,用宮御。赤巿、朱 錫汝玄衣黻純,赤巿、朱璜、鑾旗、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返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壺,用追孝祈介康 、純右、通祿永令,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大意】
三年五月甲戌日,周王在周康邵宮太室舉行冊命頌的儀式,宰弘擔任儐相,尹氏擔任記錄,史虢生傳達王的命令,周王命貴族頌管理成周的商賈,並賞賜他命服、鑾旗等物品。儀式完成後,頌為了感激天子美意、榮耀先父母而造器,在祭禮上使用,表達未盡孝思,並祈求國家康樂大福、周王長命萬年。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職官的任命有一套完整的冊命制度。
書畫縱橫網編輯整理